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紅河縣架車鄉,地處西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5.0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97公里。轄扎垤、妥女、內東等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522戶,有鄉村人口2519人,其中農業人口2519人,勞動力138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74人。全村國土面積28.03平方公里,海拔1598.00米,年平均氣溫15.00℃,年降水量1536.00毫米,適合種植茶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956.00畝,人均耕地0.8畝,林地40086.00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2元,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56.00畝(其中:田878.00畝,地1078.00畝),人均耕地0.80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0086.00畝。基礎設施
年底,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自然村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7戶居住於磚混結構房屋,144戶居住於磚木結構房屋,35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為已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4輛。
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總收入70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4萬元,占總收入的16.2%,畜牧業收入82萬元,占總收入的11.6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15頭,牛135頭,羊148隻,禽畜11239隻);漁業收入36萬元,占總收入的5.11%;林業收入60萬元,占總收入的8.52%;第二、三產業收入215萬元,占總收入的30.53%;工資性收入145萬元;其他收入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1782元。收入以畜牧業、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5萬元,外出務工人數698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50人,在省內務工450人,到省外務工100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全村銷售茶葉總收入為110.8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產業。人口衛生
現有農戶522,共鄉村人口2519人,其中男性1398人,女性1121人。其中農業人口2519人,勞動力1382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其中哈尼族2519人,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10人,參合率79.8%;享受低保29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9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51戶,占農戶總數的67.24%。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497人,距離鄉中學25.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59人,其中小學生430人,中學生129人。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公開。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6人,少數民族黨員46人,其中男黨員40人、女黨員6人。村委會由總支、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
人文地理
扎垤,首先定居的哈尼人名。曾用名炸代。傳統節日有哈尼苦扎扎、吃新米飯、十月年等。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農村經濟發展形式單一,產業結構只僅僅以家庭為單位,搞活搞強產業結構較困難,人民民眾文化水平有限,缺乏科學培植方法、技術。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水利及改水、改廁工程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農村實用技術的推廣力度和對廣大村民的農業科技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茶葉、草果、畜牧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