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曾一度廣布在大西洋東北部的海岸水域。它們的身體扁平,胸鰭及臀鰭也很闊,可以將自己偽裝成為海床的一部份。它們的特徵是有圓錐狀的觸鬚,背上沒有刺及呈灰色或褐色,有一些深淺色的斑紋。它們可以長達2.4米。
外形特徵
體寬扁,長達2米餘。銹褐色,具暗色和白色斑點。口大,端位。鰓裂寬大,側位。胸鰭寬大,臀鰭消失。
雌鯊及雄鯊分別可以長達2.4米和1.8米,最重的可達80公斤。它們的身體扁平,胸鰭像翼。頭部及身體非常闊大、敦實,眼睛細小而位於背部,其後是一對很大的氣孔。鼻孔前有一對觸鬚。頭部兩側有一列皮膚的皺褶及呈三角形的鰭。牙齒很細小及鋒利,上下顎的牙齒形狀相似。
胸鰭及臀鰭很闊打、端圓。它們有兩條背鰭,都是位於臀鰭後的尾巴。沒有肛門鰭,尾鰭的底葉較大。盾鱗尖細而窄,覆蓋著整個上表面及大部份腹面。鼻端及眼睛上有一些細小的棘。一些小鯊的背中央有一行刺。 它們背面呈灰色至紅或綠褐色,有黑白色的小點,腹面白色。幼鯊比成年的有較多裝飾,有淡色的線及深色的疙瘩。背鰭前緣較深色,後緣則較淺色,一些的頸部有白點。
分類
扁鯊最初是由瑞典自然學家卡爾·林奈所描述,並被分類到角鯊屬。不過他卻沒有定下模式標本。 其屬名是拉丁文“滑冰”衍生而來,這是由法國動物學家André Marie Constant Duméril於1806年取的。我國已發現的共有4種扁鯊,其中台灣所特有。
分布範圍
扁鯊以往會在由挪威及瑞典南部至西撒哈拉及加那利群島的東北大西洋溫帶海域出沒,並且包括不列顛群島、地中海及黑海。近年它們已從北海及北地中海消失。 它們棲息在大陸棚,喜歡柔軟的海床,如泥或沙,並會在水深150米的海岸出沒。它們有時會進入汽水。北部的扁鯊群落於夏天會向北遷徙,冬天則會向南遷徙。它分布於中國、朝鮮西南部、日本本州中部以南的海域。我國台灣海峽、東海、黃海均可見到。
生活習性
扁鯊平常不喜歡活動,披一身近似於環境的顏色,潛伏在海底,以逸待勞捕捉食物。可一旦受到驚嚇,則可藉助其寬大的胸鰭既可“飛”又可“滑翔”,尤其是“起跑”速度非常驚人。扁鯊是夜間活動的,會將自己隱藏在沉積中埋伏獵物。它們主要吃底棲區的硬骨魚、鰩科及無脊椎動物。
生長繁殖
扁鯊是無胎盤胎生的,雌鯊每隔一年會生7~25條幼鯊。它們並不怎么帶有攻擊性,但若受到騷擾,則會很快的咬對方。
保護級別
扁鯊早至古希臘時就已經被漁獵作為食物,並被當作安康魚賣到歐洲。自20世紀以來,頻繁的漁業令它們的數量大減,現已從北部滅絕。餘下的群落也因繁殖率低而面臨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故此將它們列為極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