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唱詞格律譜
正文
傳統習稱“曲譜”。曲牌體唱詞,因體式複雜,用韻多變,文人撰寫唱詞時,為適應音樂的要求,須按各曲牌不同格式處理。因此明、清以來編纂的曲譜,就是供寫詞時借鑑參考。“曲譜”多按宮調分類,各曲牌格律大多包含有以下內容:①全曲定句數;②各句定字數、定句法(如七字句可按二五或三四或二二三言分逗);③各字定四聲;④通篇定用韻(何句應押或葉平聲韻或仄聲韻),定格式(何曲可加“吃頭”或“疊句”,何曲可加“也羅”等字和聲)。曲中附加襯字,北曲較自由,南曲則有“襯不過三”之說。除以上規定外,南曲曲譜多點明板位的所在。南北曲譜各書譜式不全同,今舉常見譜式各一例如下:北仙呂宮〔後庭花〕 呂止庵小令 此曲七句五韻,句格為“五、五、五、五、三、四、五”,平聲韻,各字四聲如格。
南仙呂〔醉扶歸〕《江流傳奇》 《曲譜》原註:起二句,句首疊二字,此變體也。首
句上“得”字,第二句上“哭得”二字,皆入聲可作平
聲,故妙;若用上聲即不可兩用矣。第三句“上去平平
上平平”,妙甚。
此曲六句六韻,句格作七、七、七、七、七、六(三三),第一、四、六句仄聲韻,各句末三字下二板,全曲共十二板。首二句正格不用疊,如《遊園》之〔醉扶歸〕首句作“(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即不用疊字。
去平 作入 平平 去
去
常見曲譜有以下數種:
《太和正音譜》,北曲曲譜。明朱權著。成書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是今存最早的北曲曲譜。全書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為有關北曲(包括劇曲與散曲)的理論與史料;後一部分選錄北曲曲牌335支,“依聲定調、按名分譜”,詳列每曲格律,用作填制北曲的規範。
《北詞廣正譜》,北曲曲譜。明末清初李玉根據徐於室所輯曲譜擴編而成。18卷,內4卷有目無曲。選錄曲牌447支,多采元雜劇、散套及明初諸家所著北詞,依宮按調,匯為全書。於牌名、體格之同異,辨證精詳,尤以點板正確見稱,為後世曲家用作填寫曲詞的依據。北曲曲譜尚有明範文若編《博山堂北曲譜》等,多取材前書增訂、重編而成。
《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南曲曲譜。明沈璟根據蔣孝《南九宮譜》“考定錯訛,參補新調”改編而成。選錄南曲曲牌719支,每曲厘定格式、分別正襯、標著平仄、註明板眼,為南曲格律立一標的。但其論斷與取例,間或有不夠精當處。明末,其侄沈自晉又據此書加以修訂補充,編成《廣輯詞隱先生增定南九宮詞譜》,簡稱《南詞新譜》,取精用宏,益形完備。
《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調南曲譜》,簡稱《寒山堂曲譜》,南曲曲譜。明末清初張大復編。卷首有《譜選古今傳奇散曲總目》70種,其中部分並加按語,收有若干未見他書著錄的南戲劇本,以及某些劇本的全名或出數。所選各曲以採用元代南戲和南散曲為主,偶爾也採用明代比較本色的作品。為便於填詞者參考,此書極少採用襯字,又附《曲話》17則,對明人傳奇追求詞藻頗多評論。此書影響較廣,《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均以此書為主要依據。今僅有抄本流傳。
《欽定曲譜》,簡稱《曲譜》,14卷,兼收南北曲曲譜。清王奕清等撰,成書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卷首凡例及諸家論說,雖摘自《嘯余譜》等書,但選錄精審,多能切中。凡例說:“每曲字句多寡,音聲高下,大都不出本宮本調,而填者之縱橫見長,歌者之疾徐取巧,全在偷襯互犯中,不過成法大略耳。善用譜者,神而明之,斯無印板之病。”說明曲譜成法,貴在活用。北曲曲譜4卷,各宮調共收334曲;8卷南曲曲譜,收各調引子112支,過曲472支,慢詞28支,近詞37支,以及各調的尾聲總論。末卷附失宮犯調引子8支,過曲42支。南北曲諸譜,雖多取自朱權《太和正音譜》和沈璟《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但各曲每句註明句、韻,每字旁標四聲,入聲亦分別註明宜作何聲。南曲並點明板位的所在,體例比較完備。
兼收南北的曲譜,還有清王正祥撰《新訂十二律崑腔譜》及近人吳梅撰《南北詞簡譜》等,大多依據上列各譜增訂重編而成。另王正祥於康熙年間刊有《新訂十二律京腔譜》,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序,是當時盛行於北京的高腔即“京腔”的曲譜,其唱詞雖多襲用崑腔曲譜,但此譜卻為今僅見的高腔曲譜,因此,較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