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原文
我是少年
一
我是少年!我是少年!
我有如炬的眼,
我有思想如泉。
我有犧牲的精神,
我有自由不可捐。
我過不慣偶像似的的流年,
我看不慣奴隸的苟安。
我起!我起!
我欲打破一切的威權。
二
我是少年!我是少年!
我有濆騰的熱血和活潑進取的氣象。
我欲進前!進前!進前!
我有同胞的情感,
我有博愛的心田。
我看見前面的光明,
我欲駛破浪的大船,
滿載可憐的同胞,
進前!進前!進前!
不管它濁浪排空,狂飆肆虐,
我只向光明的所在,進前!進前!進前!
創作背景
鄭振鐸於1918年考上北京鐵路管理學校高等科。當時《新青年》編輯部已遷至北京,古城正醞釀著一場震撼整箇中國的暴風驟雨。而鄭振鐸則在課餘如饑似渴地閱讀介紹新思想的書刊和俄國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不久又投入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並與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李大釗、陳獨秀等建立了聯繫。他在該年11月1日與瞿秋白等創辦了《新社會》旬刊。在他寫的發刊詞中豪邁地表示要創造一個“自由平等,沒有一切階級一切戰爭的和平幸福的新社會”,這首《我是少年》即發表在該刊創刊號上。
詩歌鑑賞
這首詩,首先讓人感受到的是強烈的五四時代精神。通篇竟用了二十個“我”字,令人想到三個多月後郭沫若發表的《天狗》:“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也許,鄭詩沒有郭詩那樣“狂”;但其反抗叛逆的思想無異,熱烈進取的精神則一。鄭振鐸與郭沫若分別是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這兩個不同流派的新文學社團的主要負責人與代表作家,但他們最早的詩的風格竟這樣相似,這說明形勢所趨,潮流所向,對於一切進步的文學青年來說,有著超乎文學流派、創作方法之上的強大影響。
從藝術上看,這首詩沒有巧妙的構思、美麗的修辭,在形式上似乎是略嫌粗糙的。但是,它以氣勢取勝,以激情動人,一往無前,先聲奪人。它的第二段竟一連用了九個“進前”,猶如吹響了嘹亮的進軍號角。它像一篇豪邁的宣言書,坦露了少年鄭振鐸的壯懷豪情。詩中的“我”,是詩人自己,同時又是當時整個朝氣蓬勃的覺醒了的一代人。可以說,鄭振鐸一放開詩喉,便向內融入了當時民族的最強音;同時,也向外匯入了時代的金雞的晨唱。六十多年後,葉聖陶說過:“振鐸兄的這首《我是少年》可以說是當時年輕一代覺醒的呼聲。這首詩曾經有人給配上譜,成為當時青年學生普遍愛唱的一支歌。……跟他結交四十年,我越來越深地感到這首詩標誌著他的一生,換句話說,他的整個生活就是這首詩。他始終充滿著激情,充滿著活力,給人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染。”
該詩是否被譜過樂曲,待考。但當時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授的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曾為該詩配過朗讀用的表譜,並親自朗誦,灌成唱片,廣泛流傳於國內外。他在所編《國語留聲片課本》中說:“這一首的節律頗複雜”,“念起來要照意思變通”,指出了該詩在節奏韻律藝術上的特色。
作者簡介
鄭振鐸(duó)
(1898~1958),福建長樂人。1921年與沈雁冰等組織文學研究會,同年到商務印書館從事編輯工作。1923年主編《小說月報》。1931年起歷任燕京大學、暨南大學等校教授,並主編《文學季刊》《世界文庫》。建國後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等職。早年寫過新詩、小說,後從事文學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