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決策

成本決策是指依據掌握的各種決策成本及相關的數據,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從中選出最佳方案的過程。成本決策與成本預測緊密相連,它以成本預測為基礎,是成本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職能,它對於正確地制定成本計畫,促使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成本決策(Cost Strategical Decision)

什麼是成本決策?

成本決策是指依據掌握的各種決策成本及相關的數據,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從中選出最佳方案的過程。成本決策與成本預測緊密相連,它以成本預測為基礎,是成本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職能,它對於正確地制定成本計畫,促使企業降低 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成本決策涉及的內容較多,包括可行性研究中的成本決策和日常經營中的成本決策。由於前者以投人大量的資金為前提來研究項目的成本,因此這類成本決策與財務管理的關係更加緊密;後者以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為前提,以合理且最低的成本支出為標準,屬於日常經營管理中的決策範疇,包括零部件自製或外購的決策、產品最優組合的決策、生產批量的決策等。

成本決策的程式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成本決策的程式

成本決策一般可按以下基本程式進行:

1、提出問題

2、確定決策目標

3、擬定方案

4、分析評價

5、最佳化選擇

6、納入計畫

(二)成本決策應注意的問題

從成本決策的程式可看出,成本決策不是瞬間的決定,它有一個過程,成本決策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系統分析過程,決策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成本決策不能主觀臆斷

2、成本決策必須目的明確

3、成本決策必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與成本決策有關的成本概念

單純從成本核算的角度來看,產品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屬於歷史成本,必須在賬簿中予以反映,而成本管理更側重於成本的預測和決策,關注未來成本可能達到的水平,成本決策中常常考慮與決策有關的成本概念,這些成本概念統稱為相關成本。相關成本與成本核算中的產品成本概念不同,首先相關成本所屬概念多樣化,是與決策有關的一系列成本概念的總稱,如機會成本、差量成本、專屬成本、重置成本等;其次這些與決策有關的成本概念一般無須在憑證和賬簿中反映,但決策中必須考慮。

(一)差量成本

差量成本又稱為差別成本,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差量成本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預計未來成本的差額。如零部件自製較外購所增加的成本。這類成本是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狹義的差量成本有人將其稱為增量成本,是指由於方案本身生產能量(產量的增減變動)利用程度不同而表現在成本方面的差額。在相關範圍內,由於固定成本保持不變,狹義差量成本等於相關變動成本,即單位變動成本與相關產量的乘積;如果突破相關範圍,則狹義差量成本不僅包括變動成本差額,而已包括固定成本差額。

(二)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是指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因選取某一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價或喪失的潛在利益。企業中的某種資源常常有多種用途,即有多種使用的“機會”,但用在某一方面,就不能同時用在另一方面,因此在決策分析中,必須把已放棄方案可能獲得的潛在收益,作為被選取方案的機會成本,這樣才能對中選方案的經濟效益做出正確的評價。

例如某公司準備將其所屬的商店改為餐廳,預計餐廳未來一年中可獲收入 100 000元,成本支出為40 000元,利潤為60 000元。如果僅分析至此並不全面,實際中還應考慮原商店的預計收益,並以此作為餐廳的機會成本,如果改為餐廳後,預計的利潤值高於原商店的預計收益,則應開設餐廳,否則保留原商店。由此可見,機會成本決策中不容忽視,優選方案的預計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否則所選中的方案就不是最優方案。

實際中如果某項資源只有一種用途,則其機會成本為零。如自來水公司或煤氣公司的地下管道只有一種用途,故其機會成本為零。

(三)專屬成本

專屬成本又稱特定成本,是指那些能夠明確歸屬於特定備選方案的固定成本。如零部件自製時所追加的專用工具支出等。這類成本與特定的方案相聯繫,決策中必須考慮。

(四)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目前從市場上購買同一項原有資產所需支付的成本。這一概念常常用於產品定價決策以及設備以舊換新的決策。例如:某公司某一庫存商品的單位成本為25元,重置成本為27元,共1000件,現在有一客商準備以單價26元購買全部該種庫存商品,如果只按庫存成本考慮,每件可獲利 1元,總計1 000元,但如果該公司銷售的目的是重新購進,則在此應該考慮的是重置成本而不是庫存成本,按重置成本計算,該公司將虧損1000元。由此可見,企業在進行價格決策時應考慮重置成本而不是歷史成本。

(五)無關成本

無關成本是相關成本的對立概念,是指與決策無關的成本。為保證決策的正確性,決策中必須區分相關成本和無關成本,凡無關成本決策中不予考慮;可以剔除。包括沉沒成本、共同成本等。

1、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又稱沉入成本或旁置成本,是指那些由於過去的決策所引起,已經發生並支付過款項的成本。這類成本由於已經發生,並記入賬簿,與現在的決策無關,因此是典型的無關成本,決策中不予考慮。一般大多數固定成本屬於沉沒成本,但新增的固定成本為相關成本;另外某些變動成本也屬於沉沒成本。例如半成品無論是自製還是外購,所涉及的半成品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已經發生,因此為沉沒成本,決策中不考慮。

2、共同成本

共同成本是指那些由多個方案共同負擔的固定成本。由於這類成本注定要發生,與特定方案的選擇無關,因此在決策中不予考慮。如企業計提折舊費及發生的管理人員工資等。

成本決策的方法

成本決策的方法很多,因成本決策的內容及目的不同而採用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總額分析法、差量損益分析法。相關成本分析法、成本無差別點法、線性規劃法、邊際分析法等。

(1)總額分析法

總額分析法以利潤作為最終的評價指標,按照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的模式計算利潤,由此決定方案取捨的一種決策方法。之所以稱為總額分析法,是因為決策中涉及到的收入和成本是指各方案的總收入和總成本,這裡的總成本通常不考慮它們與決策的關係,不需要區分相關成本與無關成本。這種方法一般通過編制總額分析表進行決策。

此法便於理解,但由於將一些與決策無關的成本也加以考慮,計算中容易出錯,從而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因此決策中不常使用。

(2)差量損益分析法

所謂差量是指兩個不同方案的差異額。差量損益分析法是以差量損益作為最終的評價指標,由差量損益決定方案取捨的一種決策方法。計算的差量損益如果大於零,則前一方案優於後一方案,接受前一方案;如果差量損益小於零,則後一方案為優,捨棄前一方案。

差量損益這一概念常常與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兩個概念密切相聯。所謂差量收入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預期相關收入的差異額;差量成本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的預期相關成本之差;差量損益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的預期相關損益之差。某方案的相關損益等於該方案的相關收入減去該方案的相關成本。可見決策中確定的差量收入。

差量成本以及差量損益必須堅持相關性原則,凡與決策無關的收入、成本、損益均應予以剔除。

差量損益的計算有兩個途徑,一是依據定義計算,二是用差量收入減去差量成本計算,決策中多採用後一方式計算求得。差量損益分析法適用於同時涉及成本和收入的兩個不同方案的決策分析,常常通過編制差量損益分析表進行分析評價。

決策中須注意的問題是,如果決策中的相關成本只有變動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直接比較兩個不同方案的貢獻邊際,貢獻邊際最大者為最優方案。

(3)相關成本分析法

相關成本分析法是以相關成本作為最終的評價指標,由相關成本決定方案取捨的一種決策方法。相關成本越小,說明企業所費成本越低,因此決策時應選擇相關成本最低的方案為優選方案。

相關成本分析法適用於只涉及成本的方案決策,如果不同方案的收入相等,也可以視為此類問題的決策。這種方法可以通過編制相關成本分析表進行分析評價

(4)成本無差別點法

成本無差別點法是以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作為最終的評價指標,根據成本無差別點所確定的業務量範圍來決定方案取捨的一種決策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只涉及成本,而且業務量未知的方案決策。

成本無差別業務量又稱為成本分界點,是指兩個不同備選方案總成本相等時的業務量。

如果業務量X的取值範圍在0<X<X0時,則應選擇固定成本較小的Y2方案;如果業務量在X>X0的區域變動時,則應選擇固定成本較大的Y1方案;如果X=X0,說明兩方案的成本相同,決策中選用其中之一即可。

套用此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備選方案超過兩個以上方案進行決策時,應首先兩兩方案確定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然後通過比較進行評價,比較時最好根據已知資料先做圖,這樣可以直觀地進行判斷,不容易失誤,因為圖中至少有一個成本無差別點業務量沒有意義,通過做圖,可以剔除不需用的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判斷分析

(5)線性規劃法

線性規劃法是數學中的線性規劃原理在成本決策中的套用,此法是依據所建立的約束條件及目標函式進行分析評價的一種決策方法。其目的在於利用有限的資源,解決具有線性關係的組合規劃問題。基本程式如下:

確定約束條件。即確定反映各項資源限制情況的系列不等式。

確定目標函式。它是反映目標極大或極小的方程。

確定可能極值點。為滿足約束條件的兩方程的交點,常常通過圖示進行只管反映。

進行決策。將可能極值點分別代入目標函式,使目標函式最優的極值點為最優方案。

(6)邊際分析法

邊際分析法是微分極值原理在成本決策中的套用,此法是依據微分求導結果進行分析評價的一種決策方法。主要用於成本最小化或利潤最大化等問題的決策。基本程式如下:

建立數學模型

對上述函式求導

計算上述函式的二階導數

成本決策方法的實際運用

1、新產品開發的決策分析

新產品開發的決策主要是利用企業現有剩餘生產能力或老產品騰出來的生產能力開發新產品,對不同新產品開發方案進行的決策.這時,應採用差量損益分析法。

2、虧損產品應否停產決策分析

某種產品發生虧損是企業經常遇到的問題。虧損產品按其虧損情況分為兩類,一是實虧損產品,即銷售收入低於變動成本,這種產品生產越多,虧損越多,必須停止生產;但如果是國計民生急需的產品,應從巨觀角度出發,技術虧損仍應繼續生產;另一類是虛虧損產品,即銷售收入高於變動成本,這種產品對企業還是有貢獻的,應分別不同情況進行決策。這時,應採用差量損益分析法。

3、半成品是否進一步加工決策分析

半成品是企業連續生產的中間產品,有的既可以直接出售,也可以對其進一步加工後再出售,如紡織業的棉紗等。當然,完工產品的售價要比半成品售價高些,但繼續加工要追加變動成本,有時還可能追加固定成本。對於這類問題的決策,需視進一步加工後增加的收入是否超過進一步加工過程中追加的成本而言,如果前者大於後者,則繼續加工方案較優;反之。如果前者小於後者,則應選擇直接出售半成品的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決策中必須考慮半成品與產成品數量上的投入產出關係,以及企業現有的進一步加工能力。這時,應採用差量損益分析法。

4、聯產品是否進一步加工決策分析

聯產品是指利用同一材料,經過同一加工過程生產出來的若干種經濟價值較大的多種產品的總稱。通常聯產品產出結構比較穩定,在分離後,有的聯產品可以直接出售,有的可以繼續加工再出售。聯產品分離前的成本稱為聯合成本;分離後的繼續加工的成本稱為可分成本。進行此類問題的決策與半成品是否繼續加工的決策類似,聯產品分離前的聯合成本屬於沉沒成本,決策中不予考慮,只有繼續加工發生的可分成本才是決策相關的成本。這時,應採用差量損益分析法。

5、合理組織生產的決策分析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經常會受到設備能力、原材料來源、動力、能源及市場銷售等方面的限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生產資源,並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分配,以獲取儘可能多的經濟效益,這類問題就是合理組織生產的決策分析問題,可以用線性規劃法對此進行分析評價。

6、零部件自製或外購的決策分析

企業零部件的取得有兩個途徑,一是自製,一是外購。在既可自制又可外購的情況下,從節約成本的角度講,就存在是自製合算還是外購合算的問題。這類問題的決策不需考慮原有的固定成本,它屬於沉默成本,與決策無關,只要比較兩個不同方案的相關成本即可。這時,應採用相關成本法。

7、採用幾種工藝的決策分析

企業生產的產品或零件可能採用幾種不同的方案進行生產或加工。在選擇比較先進的生產方案時,一般設備比較先進,其單位變動成本可能較低,但固定成本會很高;而選擇比較落後的生產工藝方案時,雖然固定成本較低,但單位變動成本卻較高。不同工藝方案的選擇與一定的產銷量範圍相聯繫。對於這類問題的決策可採用成本無差別點法進行分析比較。

8、最佳訂貨批量的決策分析

實際經營中,企業為了不使生產中斷,需保持一定的存貨,這樣某種存貨就存在全年採購幾次,每次採購多少的問題,即訂貨批量(Q)的決策問題。與訂貨批量相關的成本是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

訂貨成本是指為取得購貨訂單而支付的成本。如支付的辦公費、差旅費、電報電話費和郵費等。如果每次訂貨的成本為已知,全年該項存貨的年需要量為確定值,則訂貨成本與訂貨批量的關係有如下公式:

年訂貨成本=某存貨全年需要量÷訂貨批量×每次訂貨成本

儲存成本是指為保持存貨而發生的成本。如存貨占用資金應計的利息,倉儲人員工資、保險費及存貨破損和變質的損失等。如果某種存貨的單位年儲存成本為已知,則儲存成本與訂貨批量的關係有如下公式:

年儲存成本=平均儲存量×單位年儲存成本

=訂貨批量÷2×單位年儲存成本

訂貨成本與訂貨次數直接相連,而儲存成本卻與訂貨批量直接相連,由此決定訂貨成本與儲存成本隨訂貨批量的增減變化而呈相反方向變動,當每次訂貨的數量逐漸增測4,全年的訂貨次數將減少,這樣訂貨成本也隨之減少,而儲存成本卻隨著訂貨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當每次訂貨的數量逐漸減少時,全年的訂貨次數將增加,由此導致訂貨成本隨之增加,但儲存成本卻隨著訂貨數量的減少而減少。由於訂貨成本與儲存成本的變動性質相反,因此就存在全年訂貨幾次,每次訂貨多少最為合理的最佳訂貨批量的決策問題。所謂最佳訂貨批量是指使存貨相關總成本最低時的訂貨批量。對於此類問題的決策可以採用邊際分析法進行決策。

假設企業所購存貨足以滿足生產之需要,即不存在缺貨現象;另外還假設存貨能夠集中到貨,而不是陸續到貨。在這種情況下,與訂貨批量有關的成本可以用公式表示。

9、最佳生產批量的決策分析

成批生產企業通常存在全你那應分幾批組織生產,每批應生產多少件產品最為經濟合理的決策問題。這類問題的決策類似於最佳訂貨批量的決策,可以利用邊際分析法進行決策。

最佳生產批量決策時考慮的相關成本有兩個:調整準備成本和儲存成本,至於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成本,與此決策無關,不必考慮。調整準備成本是指每批產品投產前為做好準備工作而發生的成本。如產品生產前發生的調整機器、準備工具模具。清理現場、布置生產線等的成本支出。這類成本每次的發生額基本相等,它與生產數量沒有直接聯繫,而與批次成正比,批次越多,調整準備成本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儲存成本是指產品或零部件在儲存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如倉庫及其設備的維修費、折舊費、保險費、保管人員工資、利息支出等。這類成本與批次的多少無直接聯繫,而與生產批量成上比變化,批量越大,儲存成本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顯然調整準備成本及儲存成本隨生產批量的變化而呈相反方向變動,生產批量越大,儲存成本越高,但調整準備成本則越低。如果產品或零部件的全年生產量、每次調整準備成本、單位產品或者部件的年儲存成本為已知,全年發生的調整準備成本和儲存成本與每批生產批量Q的關係用公式表示。

由於調整準備成本與儲存成本是性質相反的兩類成本,因此存在最佳生產批量的決策問題。最佳生產批量是指與生產批量有關的全年調整準備成本和全年儲存成本之和最低時的生產批量。

如果企業用同一生產設備輪換分批生產幾種產品或零部件,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簡單的套用上述公式來計算每種產品或零部件的生產批量,因為它們每批的最佳生產批量不盡相同,而批次卻應保持一致。可以依據年調整準備成本和年儲存成本之和最低原理來確定其共同的最佳生產批次,利用微分極值原理進行推導。

10、最佳質量成本的決策分析

產品質量是產品的生命,產品質量好,則產品暢銷;否則,質量差,則產品滯銷。但過高且過剩的質量會使產品成本上升,從而導致企業的利潤下降,因此存在產品最佳質量成本的決策問題。

質量成本包括預防成本、檢驗成本、內部質量損失成本和外部質量損失成本四項內容。所謂預防成本是指為保證產品質量達到一定水平而發生的各種費用。如新產品評審費、質量審核費、質量情報費和質量獎勵費務所謂檢驗成本是指為評估和檢察產品質量而發生的費用。如進貨檢驗費、產品試驗費、產品檢查費等;所謂內部質量損失成本是指生產過程中因質量問題而發生的損失成本。如報廢損失、返修損失、事故分析處理費等;所謂外部質量損失成本是指產品銷售後,因產品質量不過關而發生的費用支出。如賠償費用、退貨損失、保修費用和折價損失等。

預防和檢驗成本隨著產品質量的提高會上升,而內部和外部質量損失成本則隨著產品質量的提高卻明顯下降,由於這兩類成本性質相反,因此就存在最佳質量成本的決策。所謂最佳質量成本是指使得質量成本四項內容之和最低時的質量水平。

如果以F表示單位產品成本的內部質量損失,r表示合格品率,(1-r)表示廢品率,則每件合格品負擔的質量損失成本川的計算公式。

本條目相關資訊

  • “沉沒成本”與企業決策 14:34 2008年5月4日
  • 面對新勞動法,企業怎樣降低成本和激勵員工 11:01 2008年3月28日

本條目在以下條目中被提及

  • 會計數據
  • 倒推成本法
  • 全面成本控制
  • 變形蟲式管理
  • 差量成本
  • 成本會計
  • 成本決策分析
  • 成本報表
  • 成本核算
  • 成本管理
  • 成本管理系統
  • 成本預測
  • 戰略成本動因
  • 戰略成本管理
  • 控制成本
  • 物流成本分析
  • 目標成本管理
  • 管理成本
  • 管理經濟學
更多條目(19)...

關鍵字

成本決策,Cost Strategical Decision,Cost strategical decisio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