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殤小女稱稱·生汝父母喜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殤小女稱稱·生汝父母喜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內容簡介

生汝父母喜,死汝父母傷。

我行豈有虧,汝命何不長!

鴉雛春滿窠,蜂子夏滿房。

毒螯與惡噪,所生遂飛揚。

理固不可詰,泣淚向蒼蒼!

作品賞析

這是詩人傷悼其幼女稱稱的詩。戊子為1048年(宋仁宗慶曆八年),詩人四十七歲,在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任國子博士。未成年而死叫“瘍”。據詩人《小女稱稱磚銘》,稱稱生於1047年(慶曆七年)十月七日,於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夭亡,還不足半周歲。就在稱稱死去的當天,詩人在極度悲痛中,寫了此詩。原詩共三首,《戊子三月二十一日殤小女稱稱·生汝父母喜》是其中的第一首,寫的是稱稱不當死而死,使作者傷心不平。

子女夭亡是對父母的最猛烈的打擊,詩的開頭四句就是作者流著眼淚對死去的稱稱講的傷心話。當孩子呱呱墜地以後,做父母的是非常喜歡的。稱稱出生時,作者就特別寫了一首《宋中道快我生女》的詩,詩中說“慰情何必男,茲語當自戒”,表示了自己的喜悅心情。然而這種得女的歡喜,正加重了失女的悲傷;生時之客越甚,死時之悲愈烈愈深。開頭兩句生死對舉,時間的距離是這樣近,生之欣喜如同就在頭一天,不到半年,這欣喜就變成了悲傷。所以下文接著就寫稱稱生命的極其短暫。過去有一種迷信說法:如果一個人做了虧心的事,他就要受到“報應”,他自己或者他的子女就要遭到災禍。“我行豈有虧”,這是用反問表示否定,意思是,自己並沒有做什麼虧心的事,可是稱稱為什麼卻不幸夭亡了呢?“何不長”是用反問加重語氣表示悲痛。詩中這樣說,並不表示作者相信這種迷信說法,這只不過是作者極度悲愴的一種表現。這裡連用兩個反問句,語氣極強。這四句接連用了三個“汝”字,不假雕飾,如同脫口而出,正是含著眼淚呼喚死去的女兒的口吻。

稱稱死時還在襁褓之中,“其喜也笑,不知其樂;其怒也啼,不知其悲;動舌而未能言,無口過;動股而未能行,無蹈危;飲乳無犯食之禁;愛惡無有情之系:若是則得天真與保和”(《小女稱稱磚銘》),也就是說,無論在生活飲食或人事方面,都找不到任何原因。想來想去,作者後來只好想到環境方面了。詩中說:稱稱在時,春天,屋旁樹上的烏鴉孵出小鴉,雛鴉成天亂叫;夏天,蜂巢里擠滿了小蜂,它們常來螯傷稱稱。正是由於雛鴉的惡噪和小蜂的毒鰲,使得稱稱離去了。古時迷信,有鴉噪不吉利的說法,如《格物論》說:“老鴉鳴則有凶咎。”1048年(慶曆八年)閏正月,農曆三月二十一日已入夏天,所以詩中提到夏日之蜂。不說“死亡”而說“飛揚”,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同第二句的“死”重複,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因為回憶起稱稱生時情景,因而覺得她仿佛並沒有死的心理狀態。這四句寫的都是稱稱生前極細微的清節,表明在稱稱生前,就是在這些極細微的方面,作者也在為她操心,關心著她的成長;而且,只有對死者愛得極深,才會極力去尋究其死因。作者愛女之深,於此可見。

人們在悲傷欲絕之時,往往會失去理智,常常會把一些無關緊要甚至毫不相干的因素當作重要的東西,等到稍稍冷靜下來,也會感到並非如此。此詩作者也是這樣,後來冷靜一想,也覺得“毒螯與惡噪”,很難成為稱稱的死因。她究竟為什麼會死,作者終究找不到答案。“理固不可詰”是說稱稱之死是沒有理由的,也就是說她是不該死的。正因為她不該死而死去,所以作者才會痛哭流淚,質問蒼天。

這首詩用樸素的語言,把傷悼女兒之情寫得非常真切沉痛,是作者用血淚寫成的作品。近人陳衍評價說:“落想迥不猶人。”(《宋詩精華錄》)評價極為中肯。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稱梅宛陵。少時應進士不第。歷任州縣官屬。皇祐(1049—1054)初期賜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曾預修《唐書》。詩風古淡,對宋代詩風的轉變影響很大,與歐陽修同為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領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釋《孫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