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動性肝炎概述
慢性活動性肝炎,簡稱"慢活肝"。其特點是:
(1)病程長,超過一年,可持續幾年至幾十年不愈。
(2)乏力,肝區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狀持續存在,出現肝脾腫大,質地變硬,消瘦,面色萎黃或灰暗無光等肝病面容及肝掌、蜘蛛痣等體徵。
(3)出現痤瘡、皮疹、關節炎、腎炎、溶血性貧血、心包炎、脈管炎、男性乳房發育或陰毛脫落、陽痿、女子月經紊亂、停經等肝外表現。
(4肝功能檢測可有谷丙轉氨酶(GPT)反覆異常,濁度和絮狀試驗持續升高,血漿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加,蛋白比值異常,血清蛋白電泳Υ-球蛋白明顯增加,血沉也可加快。此外還可出現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及類風濕因子、狼瘡細胞、抗肝細胞膜脂蛋白陽性等自體免疫反應現象。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人,有的臨床症狀並不典型。對那些隱慝發展長期不緩解,澳抗持續陽性,肝功能損害雖輕但有日趨嚴重傾向者,應做肝穿活檢,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此型肝炎與慢性遷延性肝炎相比,症狀重,預後差,只有15~30%的患者經治療痊癒,相當多的患者經積極治療後病情可穩定較長時間,但也有少數患者因種種原因難以緩解,而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最後導致肝硬化。所以,病人應較長時間處於醫療監護之下,以便取得滿意的療效
既往有肝炎病史(有時不明確),有較顯的肝炎症狀如疲倦乏力、食慾差、腹脹等症狀,肝臟多腫大、並可有脾大,多有反覆發作性黃疸,面色較灰暗,前胸可見有蜘蛛痣或肝掌征。實驗室檢查谷丙轉氨酶反覆或持續性升高,多伴有蛋白代謝異常,血漿白蛋白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例降低或倒置,部分病例有肝外系統表現,如關節炎、腎炎等。病情可呈進行性加重,部份病例可發展為肝硬化。
抽血檢查項目
(1)血清黃疸指數及膽紅素定量
肝臟可以製造和排泄膽汁,當肝細胞受損時,膽汁逆流入血造成血清膽紅素含量升高。此項檢查可以反映黃疸的有無、程度和性質。正常人血清中有微量膽紅素。
正常值:黃疸指數為4-6單位;膽紅素定量為17.1微摩/升以下。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曾用GPT即谷丙轉氨酶)活力測定
肝臟中此酶比血中濃度高1萬倍。肝臟病變時,肝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臟轉氨酶釋放入血,使血清酶含量升高。此酶升高幅度常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
正常值:5-25單位(一般40以下)。
(3)血清蛋白質總量、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測定急、慢性肝炎時,白蛋白合成減少,球蛋白無變化或增多,總蛋白量正常或降低;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改變或倒置。
正常值:總蛋白60-80克/升;白蛋白35-55克/升,球蛋白20-30克/升;白/球比值為1.5:1-2.5:1。
(4)麝香草酚濁度試驗(TTT)
TTT試驗是肝臟蛋白代謝紊亂的一種定性試驗。肝臟病患者的血清與麝香草酚巴比妥緩衝液試劑混合後即可出現混濁,通過與事先備好的標推混濁試管進行比較,可測出其渾濁程度。正常值為0-6馬氏單位,大於7馬氏單位為陽性。其混濁程度與肝損傷程度基本平行。急性肝炎早期即可出現陽性,恢復期轉為陰性;持續陽性者是向慢性轉化的指征。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肝硬化活動期均可為陽性。靜止期可下降或接近正常。目前大醫院均用蛋白電泳測定取代該檢驗,但農村和基層醫院仍有沿用該檢驗,作為常規肝功的指標之一。
治療
(1)很多藥物都要經過肝臟解毒。用藥過多過雜能增加肝臟負擔,反而對肝病不利。有的病人經過長時期的中、西藥物治療,病情反而越來越重,最後停用了全部中西藥,病情反而好轉,一般來說,每次用藥不超過2~3種,療程不超過2~3個月,如無效則可換用其他藥物,或暫停一段時間,若有效則可繼續套用。
(2)用藥過程中不應忽視休息、營養等:體息和營養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俗語說“三分治七分養”,因為藥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在保證休息、營養的基礎上才可能發揮作用,忽視休息、營養,而單純一味地進行藥物治療,就本末倒置了。
(3)套用聯苯雙酯、強力寧或甘利酸等藥物常可使轉氨酶下降甚至正常,但並不代表疾病已經好轉或痊癒,停藥後常出現反跳現象,因此在套用這些藥物使轉氨酶降至正常後,應象套用激素一樣逐漸減量,並堅持服用2~3個月甚至一年。
(4)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用藥:例如B型肝炎病毒複製明顯的病人套用抗病毒藥物;有免疫功能紊亂的套用調整免疫功能的藥物;有肝細胞損傷的套用保護肝細胞的藥物;有肝臟微循環障礙的套用活躍微循環的藥物。也可以根據辨證施治服用中藥方劑,或辨證選用1~2種中成藥長期服用。
相關詞條
肝炎
慢性肝炎
B肝
A肝
求醫網慢性活動性肝炎專題
求醫網(www.qiuyi.cn)創立於2000年,是北京時代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我們力求打造中國最專業的醫療網站。求醫網正在努力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和專業的線上諮詢服務,同時建立海量信息庫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醫療信息資訊……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