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如今畢業生太多了,集體學習,集體公考,集體求職,集體迷茫,隨著轉型期向左向右。乏味的整齊、單調的劃一,讓人在心態上多多少少都會有浮躁和消極。毋庸置疑,隨著社會大趨勢的發展,未來慢就業要從“少數派”變成“多數派”,這意味著更多人將會自我實現,選擇多元而自信、富裕而紳士的生活,未來社會也必將會有更多活躍而流動的群體,少了“中國啊,請你慢些走”的錯位,多了“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閒適。本質
中產階級
畢業生把招聘會擠成“沙丁魚罐頭”,也難找到立錐之地的時候,慢就業就像自我放逐的魏晉風度般,引起社會關注。或曰,慢就業是就業觀念變化;或曰,慢就業是延長的青春期;或曰,慢就業是田園式的抗爭……這些言論自有道理,卻忽視了一個常識,那就是,慢就業亦需高昂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比如,支教需要耗費時間,遊學和環遊世界同樣耗費時間和金錢。2015年畢業生高達749萬,實體經濟下行,就業機會減少,有信心慢就業的人恐怕連零頭都不夠,寥若霧霾中的晨星。因為,對絕大多數畢業生來說,如果不找一份工作實現快就業,那么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連衣食住行都緊張。為滿足生存需求,哪怕是騎驢找馬,也必須削尖腦袋去找。而對慢就業這種“少數派”選擇來說,無論是靠自己,還是靠家庭,均已經超越生存層次,主要是傾向於找到自我實現的途徑。
不同的大學畢業生會根據具體的生活背景,做出多元的選擇。無論是快就業,還是慢就業,理性的個體都會根據現實情況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跟風和抓鬮。當下,慢就業並非不得已而為之,基本是畢業生的自由選擇,他們或者積累經驗,或者享受世界,或者陪伴父母,是有錢有閒的中產階級生活。
隱形存在
有關部門統計資料表明,2014年高校畢業生比2013年增28萬,2015年比2014年再增22萬。就業壓力之大,讓輿論不斷發出“世上最難就業季”、“史上更難就業季”的驚呼。於是,一個簡單的疑問由此而生:“每年新增的這些就業人員,是不是都在當年就業了?”似乎有關方面並沒有詳細的統計資料,公眾看到的是一個可能並不靠譜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排行榜在自說自話。也就是說,“慢就業”其實一直隱形存在。
觀點
201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比2014年增加22萬人,大學生就業面臨嚴峻挑戰。“慢就業族”已經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有網友表示支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世界那么大,出去看看也是一種學習。批評的聲音則指出,他們是逃避現實的啃老族,在浪費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還有中立的輿論認為,這不是新流行,對大部分畢業生來說是一個無奈之舉。
社會學家范和生指出,對待“慢就業”不該急著否定。時代不同了,人們對勞動、就業的理解和看法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讓情感和身體有一定釋放的時間和空間無可厚非。而為未來發展釐清頭緒、打好基礎,更是換一種方式應對挑戰。“當然,‘慢’絕對不應成為蹉跎青春、迴避競爭的藉口。”
應對
當隱形的“慢就業”事實存在,需要我們積極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一是努力拓寬就業渠道,讓想就業的儘可能就業;二是努力打造創業平台,讓心中有想法的能得到鍛鍊。
一句話,一部分畢業生,在家休息一段時間也好,出門遊學數月也罷,首先應尊重他們自己和家庭的選擇,而不是輿論上的道德譴責。至少,超五成家長有理由會“支持”的表示,說明“慢就業”並沒有給社會增添新麻煩。當然,值得提醒的是,“慢就業”不是不就業,也不是不創業。如果真那樣,就與啃老無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