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球的平衡和穩定

恆星球的平衡和穩定

"恆星是一個在自引力作用下的物質球。 >4/3時,是動力學不穩定的。 c時

恆星球的平衡和穩定

正文

恆星是一個在自引力作用下的物質球。恆星內部結構理論的基本問題之一,是討論這種自引力體系的平衡和穩定。影響恆星的平衡和穩定的主要因素有:自引力、內部物質的壓力、產能過程、能量轉移等。
對於一個無自轉、無磁場的恆星球,研究它的內部結構、平衡和穩定性問題的基本方程組如下:
① 質量分布方程

式中Μ是在半徑為r的球內的物質質量,ρ為物質密度,Μ和ρ 都是r 的函式。
② 流體靜力學平衡方程

,

式中P為壓力,G為萬有引力常數。
③ 光度方程

,

式中 L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半徑為r的球面流出的能量,ε 為產能率,它們也是r 的函式。
④ 溫度梯度方程 在輻射傳能情況下,方程是

,

式中a=7.56×10-15爾格/厘米3·度4,是輻射常數,c為光速,T為溫度,κ為羅斯蘭德平均不透明度。在對流傳能情況下,方程是:

恆星球的平衡和穩定,

式中r為物質的絕熱指數
⑤ 物態方程 求解這組方程的邊界條件是:在恆星中心處(即r=0),M=0,L=0;在恆星表面處(即r=R),T=T0,ρ=ρ0,R、T0和ρ0分別是恆星的半徑、表面溫度和物質密度。根據這組方程,平衡的恆星球的內部結構完全由它的化學成分和總質量確定。這個結論稱為羅素-福格特定理。
對於處於輻射傳能情況的星體,如果產能率和不透明度分別有下列形式:

式中α,n,m,s為某些參數,ε0、κ0為某些常數(其值可能依賴於恆星物質的分子量μ),則星體的平衡解構成下列的光度-質量-半徑關係式:

,

式中C為常數,μ為恆星物質分子量,β 為Pg/(Pg+Pr),Pg為氣體壓強,Pr為輻射壓強。這個結果與觀測符合。利用恆星球的平衡解,可以解釋恆星在赫羅圖上的分布,給出不同質量恆星在赫羅圖上的演化途徑。
在有自轉的情況下,恆星球的平衡解依賴於轉動特徵。在剛性轉動情況下,有下列結論:①在兩極處要比赤道處亮;②產能率ε 與角速度ω的關係為

,

其中ε0表示無自轉情況下的產能率。這兩個結論稱為蔡佩爾定理。在角速度較大時,恆星球出現較差自轉,這時恆星內部將出現子午環流,即在每一子午面上將存在著從對流核心出發再回到核心的緩慢流動。對於太陽,這種環流速度約為3×10-10厘米/秒。
對於緻密星,應當使用廣義相對論的流體靜力學平衡方程,在球對稱情況下,它是:

恆星球的平衡和穩定

式中。利用緻密物態方程,它的平衡解有兩大類:一類是簡併矮星,一類是中子星
恆星球可能有三類不穩定性:
① 動力學不穩定性 當出現小擾動時,擾動隨時間增長。對於多層球,當多方指數γ >4/3時,是動力學穩定的;當γ <4/3時,是動力學不穩定的。一個動力學不穩定的恆星將迅速瓦解,時標為:

對於質量和半徑與太陽相同的星體,若γ<4/3,則tD約小於1小時。
② 脈動不穩定性 恆星球對於脈動(即徑向的膨脹與收縮)擾動的回響有兩種:一種是脈動振幅不變或衰減,則恆星是脈動穩定的;另一種是脈動振幅不斷增大,則恆星是脈動不穩定的。對於每一類恆星,產能率隨溫度變化的指數n存在一個臨界指數nc。當n<nc時,恆星是脈動穩定的;當n>nc時,出現脈動不穩定性。造父變星可能就是一種脈動不穩定的星體。
③ 長期不穩定性 當處在平衡狀態時,星體單位時間向外輻射的能量等於其內部產生的能量。如果在輻射平衡中出現小的偏離,則恆星將有微小的收縮或膨脹,其密度和溫度將相應地增加或降低,從而使產能率發生變化。如果這種回響能補償輻射中的擾動,恆星就是長期穩定的,反之,就是長期不穩定的。如果在產能率和不透明度中的係數滿足下列不等式:
 3α +n<3+s-3m,
就是長期不穩定的。對於通常的恆星 m≈1,s≈0.5,α≈1,n≈4(質子-質子反應)或n≈20(碳氮循環),故它們是長期穩定的。
參考書目
 佩克爾和夏茨曼著,李珩譯:《普通天體物理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64。(J.C.Pecker et E.Schatzman,Astrophysique Générale, Masson and Cie,Paris,1959.)
 L. H. Aller and D. B. Mclaughlin eds,Stellar Structure, Univ.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5.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