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性格小說
性格小說,也就是以人物性格刻畫為中心結構的小說。作為一種在西方的文藝復興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小說類型,它和人們對人的認識的深入密切相關。特別是西方十八九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在美學思潮和文學思潮中相繼形成獨立體系,重視個性的典型論得到很大發展,在藝術實踐中也就影響到小說形態的發展變化,促進了性格小說的發展。
一般來說,故事小說雖然也寫人,但其中的人物多半是從屬性的,是為故事的發展,故事的引人入勝服務的,而且人物總是類型化的,即使最優秀的故事小說也很難避免類型人物的特點。與故事小說注重共性、普遍性的類型人物相比較,性格小說則更注重人物的個性、特殊性、複雜性、豐富性。
性格小說強調塑造典型人物,強調性格描寫與性格複雜性的充分揭示。作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性格,探尋性格的奧秘,描寫“心靈的內部活動'的知覺等方面;既描寫人物的行動,人物在做什麼;更描寫人物為什麼這樣做,和人物這樣做的性格因素,以表現人物的命運。對人物複雜豐富的精神世界,力求淋漓盡致的揭示。人物、情節和環境的細緻描寫融為一體;讓典型性格在典型環境中顯示,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因此,在性格小說中,橫截面的寫法受到特別的重視,即使在縱的線性的情節發展中,也常常橫向擴張出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並在這種場景的轉換中多角度地描寫人物性格。例如《紅樓夢》,力避“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類型化表現方法和故事小說的結構方式,細緻入微地刻畫人物豐富、複雜的性格世界,可以說是我國性格小說的典範作品。西方小說中,塑造了於連·索默爾的《紅與黑》,塑造了老葛朗台的《歐也妮·葛朗台》等作品,都是性格小說中傑作。
性格小說在中國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後,性格小說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作為對封建文化的批判,“文學是文學”的觀念逐漸深入民心,作家也都自覺地將塑造典型人物作為自己的首要的文學革命。其中,魯迅的《祝福》、《阿Q正傳》、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等作品,堪稱我國性格小說的典範之作。
性格小說的意義
性格小說是小說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好的故事當然也可以流傳於世,但一個傑出的典型性格卻更容易永遠地活在讀者心中。
性格小說當然不是可以完全忽視故事,沒有環境,而是以塑造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為最終詣歸,故事和環境都是為人物形象的確立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