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性別認同](/img/e/b06/nBnauM3X0YDO2IzM0kTNxAzM4QTM4YDOyMTOzQTNwAzMxAzL5U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兒童把髮型、服飾等作為區分性別的根據。當髮型、服飾改變後,他們認為性別也就隨之改變了,這是一種關於性別的不守恆。如同長度、體積、重量的守恆一樣,性別守恆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大約在七歲前達到。性別守恆是隨著其他種類的守恆而完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與兒童理解能力的增強有關。性別認同是在生物學基礎上兒童與成人相互作用的結果,兒童的性別認同,離不開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而兒童的性別認同又反過來影響著父母社會化的發展,因為兒童已經成為父母自身社會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因素,因此有人說,對於父母來說,有兩個社會化的過程,一個是兒童的社會化,另一個是父母在成人社會化中的繼續發展,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發展階段
![性別認同](/img/d/940/nBnauM3X1MDNxcjM3kTNxAzM4QTM4YDOyMTOzQTNwAzMxAzL5U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第一階段:性別標誌。早期的學前兒童能正確標誌自己以及他人的性別。但這時的兒童對性別的認識是根據外部的、表面的特徵,如頭髮長度、服飾等。將一個玩偶的服飾或髮型改變後,兒童認為它的性別改變了。
第二階段:性別固定。這時的兒童對性別的“守恆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如知道男孩將來要長成男人,女孩將來會長成女人,但他們仍相信改變服飾、髮型等就能導致性別轉換。
第三階段:性別一致性。幼稚園大班兒童和國小低年級兒童開始確信了性別的一致性,他們知道即使一個人“穿錯了衣服”,也不會改變性別。
兒童獲得性別守恆不僅與認知水平的發展有關,也與他們對性別的知識有關。對3~5歲兒童的研究發現,學前兒童有無關於生殖器的知識對區分性別具有顯著作用。
意義
性別認同對個體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絕大多數人的性別認同與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別是吻合的。因而,他們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能安然地接受自身的性的特徵。如果性別認同發生障礙,則不能平靜地適應性和社會生活,嚴重的則會形成“異性癖”,即一個生物學上確定的男人或女人,卻拒絕自己的性別,堅持認為自己是個異性,甚至不惜動用外科手術以達到目的。這是一種性心理障礙,從心理學上講,無一不與早期性別認同的障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