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喉風

急喉風,中醫病名。是喉風的一種,是指發病迅速,病情危重,喉部紅腫劇痛,呼吸困難,痰涎壅盛,語言難出,湯水難下為主要症狀的喉部急性病證,又名“緊喉風”。該病的發生,多由咽喉癰及各種咽喉病發展而來,一般多並發於小兒急喉瘖、喉白喉,此乃肺胃素有痰熱,復感風熱或疫癘之邪,內外合邪,風火相煽,引動痰熱上壅,痰涎火毒結聚於喉,阻塞氣道而發。此外,尚有因喉外傷、喉菌或異物阻塞於喉而發病的。喉風病位在咽喉,與肺胃關係密切。根據該病的病機特點,宜辨證分型施治,若患者呼吸困難明顯應迅速解除呼吸困難症狀。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急喉風是指以吸氣性呼吸困難為主要特徵的急性咽喉疾病。臨床上常可出現咽喉紅腫疼痛、痰涎壅盛、語言難出、聲如拽鋸、湯水難下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窒息死亡。西醫學的急性喉阻塞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

歷史沿革

歷代文獻中,喉風的名目繁多,如“急喉風”、“纏喉風”、“鎖喉風”、“緊喉風”、“走馬喉風”、“嗆喉風”、“啞瘴喉風”等;《喉科秘旨》分喉風12證,《圖注喉科指掌》分16證,《經驗喉科紫珍集》分18證,《重樓玉鑰》分36證。《喉科心法·卷上》:“考古稱喉症,總其名曰喉風”。 急喉風屬喉風的一種,《中醫喉科學講義》:“本病因其來勢迅速,其急如風,故名”。指各種喉證,凡發病急速,出現喉間呼吸不暢、痰涎壅盛,語言難出等症,統稱急喉風。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的急性喉阻塞可參考本病進行辯證施治。

病因

該病多由咽喉癰腫、外傷、異物、腫瘤、過敏、小兒喉瘖等各種急性咽喉病發展所致,其病機多因風熱搏結於外,火毒熾盛於內,肺失清肅,火動痰生,痰火邪毒,或風寒濕濁互結咽喉,阻塞氣道。

病機

1、風熱外襲,熱毒內困

患者肺胃素有蘊熱,復感風熱之邪,或時行疫癘之邪侵入人體,風熱邪毒引動肺胃之熱上升,風火相煽,內外邪熱搏結不散,結聚於咽喉而為病。或素體虛弱,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壅阻於肺,肺氣失宣,津液運行無力,化而成痰凝聚咽喉而致。

2、熱毒熏蒸,痰熱壅結

火毒熾盛,火動痰生,痰火邪毒結聚於咽喉而為病。素體痰濕之軀,嗜食肥甘厚味,痰濁內生,郁久化熱,痰火鬱結,上攻咽喉,發為本病。

3、風寒濕濁,凝聚咽喉

稟賦不足,體質虛弱,飲食、針藥不宜,致風寒濕凝聚於喉而為病。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多有急性咽喉病或咽喉異物、外傷、過敏等病史。

2、臨床症狀:吸氣性呼吸困難並伴有吸氣期喉鳴,痰涎壅盛,語言難出,湯水難下,聲音嘶啞等。

病證鑑別

1、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運動加強、延長,吸氣深而慢,顯示吸入空氣有困難,呼吸頻率基本不變或減慢,三(四)凹征吸氣時明顯,吸氣時有喉鳴,可見咽喉部有阻塞性病變,肺部有充氣不足的體徵。

2、呼氣性呼吸困難:呼吸運動增強、延長,顯示呼出空氣有困難,吸氣運動亦稍加強,無三(四)凹征,呼氣時有哮鳴音,可見肺部有充氣過多的體徵。

3、混合性呼吸困難:吸氣與呼氣均費力,顯示空氣出入均有困難,三(四)凹征不明顯。但以吸氣性呼吸困難為主者有之。呼吸時一般不伴發明顯聲音,可聞及呼吸期哮鳴音。

相關檢查

根據呼吸困難及病情輕重程度分為四度:

一度:患者安靜時無症狀,活動或哭鬧時出現喉鳴和鼻翼煽動,吸氣時天突(胸骨上窩)、缺盆(鎖骨上窩)及肋間等處輕度凹陷,稱三凹征(兒童上腹部軟組織也可凹陷,故亦稱四凹症)。

二度:安靜時亦出現上述呼吸困難表現,活動時加重,但不影響睡眠和進食。

三度:呼吸困難明顯,喉鳴較響,並因缺氧而呈煩躁不安、自汗、脈數等,三(四)凹症顯著。

四度:呼吸極度困難,病人坐臥不安,唇青面黑,額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則四肢厥冷,脈沉微欲絕,神昏,瀕臨窒息。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特點為發病急,變化快,治療時應注意呼吸困難情況,針對病因,及時解除呼吸困難症狀,故掌握病變階段,準確辨證施治是治療本病的關鍵。若患者呼吸困難明顯應迅速解除呼吸困難症狀。待緩解後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

疏風散邪,解毒消腫;宣肺泄熱,清胃降火。

證治分類

(一)風熱外襲,熱毒內困

症狀:咽喉腫脹疼痛,吞咽不利,繼之咽喉緊澀,湯水難下,強飲則嗆,語言不清,痰涎壅盛,咽喉堵塞,呼吸困難。全身可見乏力,惡風,發熱,頭痛,舌質紅,苔黃或黃厚,脈數。

治法:疏風泄熱,解毒消腫。

方藥:清咽利膈湯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薄荷、梔子、黃芩、連翹、銀花、黃連、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參、生大黃、玄明粉。

(二)熱毒熏蒸,痰熱壅結

症狀:咽喉突然腫脹,疼痛難忍,喉中痰鳴,聲如拽鋸,喘息氣粗,聲音嘶啞,或語言難出。全身可見憎寒壯熱,或高熱心煩,汗出如雨,口乾欲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或膩,脈數或沉微欲絕。

治法:泄熱解毒,祛痰開竅。

方藥:清瘟敗毒散加減。

常用藥:犀角(可用水牛角代)、玄參、生地、赤芍、丹皮、黃連、黃芩、梔子、石膏、知母、連翹、桔梗、甘草。

(三)風寒濕濁,凝聚咽喉

症狀:猝然咽喉憋悶,聲音不揚,吞咽不利,呼吸困難,或兼有咽喉微痛。全身可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口不渴等症。舌苔白滑,脈浮。檢查見喉關可無紅腫,會厭可明顯腫脹甚至如球狀,聲門處黏膜蒼白水腫,聲門開合不利。

治法:散寒祛濕,利咽消腫。

方藥:六味湯加味。

常用藥:荊芥、防風、薄荷、桔梗、甘草、僵蠶、蘇葉、蟬衣、茯苓、澤瀉。

外治

1、吹藥:適用於喉關及口咽部病變,如喉風散、西瓜霜 、冰硼散、珠黃散等清熱解毒、消腫祛痰藥物,頻頻吹喉。

2、霧化吸入:可用金銀花、菊花、薄荷、蔥白、藿香等中藥,適量煎煮,將藥汁放入霧化器中吸入,以祛風清熱,消腫通竅。亦可加入適量抗菌素及激素一併使用。

3、含漱:咽部紅腫者可用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中藥煎水含漱。

4、中藥離子透入:可用黃芩、梔子、連翹、赤芍、丹皮、貝母、天竺黃、大黃等藥濃煎後,藉助於離子透入儀將藥從頸前部皮膚導入至喉部病變部位。

5、理療:配合微波治療儀、超短波治療儀等對局部進行治療,起到活血解毒消腫作用。

其他療法

擒拿及提刮法

根據病情,一、二度呼吸困難可酌情配合擒拿或提刮法。

氣管切開術

根據病因及呼吸困難的程度,適時地進行氣管切開,及時解除呼吸困難,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一般來說,一、二度呼吸困難,以病因治療為主,作好氣管切開的準備;三度呼吸困難,應在嚴密觀察下積極使用藥物治療,隨時作好氣管切開的準備,若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全身情況較差,或估計短時間內難以消除病因,則應及時進行氣管切開;四度呼吸困難,宜立即行氣管切開,必要時可行緊急氣管切開或環甲膜切開術,為進一步處理贏得時機。

針灸治療

1、針刺:取合谷、少商、商陽、尺澤、少澤、曲池、扶突等穴,每次2-3穴,用瀉法,不留針。或取少商、商陽刺出血以泄熱。

2、耳針:選用神門、咽喉、平喘等穴,針刺、留針15-30分鐘,每日1-2次。

轉歸預後

古人有“走馬看喉風”之說,形容本病病情危急,變化迅速,嚴重者瞬息間可引起窒息死亡。若搶救及時,掌握好氣管切開的時機,並進行恰當的辨證治療,亦可轉危為安。

預防調護

1、加強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積極防治外感,可有效減少急喉風的發生。

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充分準備,隨時進行搶救。

3、為了避免加重呼吸困難症狀,應儘量少活動,多安靜休息,並應採取半臥位。

4、進食或服藥應緩緩下咽,以免引起嗆咳,如咽喉疼痛應進冷或溫流質、半流質飲食。

5、氣管切開後應保持套管通暢,內管定時取出清洗、消毒,一般每4-6小時清洗1次;保持合適的室內溫度(22℃左右)、濕度(90%以上),蒸氣吸入,稀釋痰液,維持下呼吸道通暢;防止傷口感染,及時換藥;注意防止外管脫出,以免發生窒息;拔管前應先堵管1-2晝夜,待病人呼吸平穩後可拔管,傷口不必縫合,用蝶形紗布將創緣拉攏,數日即可自愈。

6、忌食辛辣、肥甘、粘膩之物,以免助長火勢及滋生痰濕,使病情加重。

7、戒除菸酒,以免刺激咽喉,加重病情。

文獻摘要

1、《諸病源候論·卷三十》:“馬喉痹者,謂熱毒之氣結於喉間,腫連頰而微壯熱,煩滿 而數吐氣,呼之為馬喉痹。”

2、《外科正宗·卷二》 “咽喉腫閉,牙關緊急,言語不清,痰窒氣急,聲小者險,咽喉驟閉,痰涎塞塞,口喋不開,探吐不出,聲喘者死。”

3、《尤氏喉科秘書·咽喉門》:“纏喉風,因心中躁急而發,先二日必胸膈氣緊,出氣短促,然咽喉腫痛,手足厥冷,頸如絞轉,熱結於內,腫繞於外……初起一日,即治可治,若過一日夜,目直視,喉間如雷聲者,不治;燈火近患人吹滅者,不治;若喘急額汗者,危在旦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