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①哲學上指邏輯運用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
②思考辨析:~能力。思辨,首先是說它是一種思考方式,但不是與外界相關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邏輯。這是因為思辨方法在其它方法之前,以歐氏幾何為例,首先是命題其次是公設公理,那么這些命題就是先於經驗也先於邏輯。從定義、公設、公理再推出定理、也就是這個命題的邏輯性解釋(如果推衍定理失敗,那么命題為假)。所以思辨方法在一段時間很受推崇,哲學家認為通過思辨,人可以為自然立法,也就是為自然界建立規則。 但是近代科學的發展將思辨方法逐漸從主流的地位趕下來,而把實驗方法推上王座。
來源
《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例如,能區分雞蛋和鴨蛋,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為僅憑經驗觀察就能夠區分雞蛋和鴨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雞和蛋誰先誰後”這個問題,只靠經驗觀察是不夠的,必須有較強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維中,對於“雞和蛋誰先誰後”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以下三個層面的分析:
第一,如果我們在經驗的層面上進行辨析,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就某一個雞蛋所孵化出的小雞而言,當然是先有蛋,後有雞;就這隻小雞長大後所生的蛋而言,當然是先有雞,後有蛋。如果在這個經驗的層面上,仍然有人質問:你說先有蛋後有雞,那雞蛋又是從何而來?這顯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戲,因為孵化出雞的那隻蛋,與由孵化出的雞所生的那隻蛋,兩者輩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們從追根問底這個根本的層面上進行分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不恰當的問題。憑什麼說它是一個不恰當的問題呢?因為提出這一問題,並準備對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做進一步質詢的人,他必須假定“蛋是由雞生的”和“雞是由蛋孵的”這兩件事實。可是,根據生物進化的常識,無論是雞還是蛋,都是從非雞非蛋的其他物種遺傳、變異而來,如同人是由類人猿演變而來的一樣。也就是說,在根源這個意義上,“雞和蛋誰先誰後”這個問題必須依靠兩個不真實的假設才能提出來,所以說它是一個不恰當的問題。
第三,如果我們從邏輯思維這個層面上進行分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通常是指稱“惡性循環”這種思維錯誤的代名詞。什麼是“惡性循環”?比如,有這樣一段議論:“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卻試圖去了解別人,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別人的。可是,話又說回來,要了解自己也確實困難,因為不了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見,了解別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鏡子。”這段議論就是“惡性循環”,前一半說“了解自我”是“了解別人”的前提;後一半又說“了解別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這讓人聽了就會產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惑。
在不同的層面上對同一個問題展開有條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問題首先要把思考的層面區分開,因為在不同的層面上對同一個問題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認識或結論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比如“雞和蛋誰先誰後”的問題,在經驗的層面上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它是一個容易解決和不大可能引起爭議的問題;在理論或者科學的層面上,它變成了一個不恰當的問題;在邏輯的層面上,它不再是個問題,而是一個指稱“惡性循環”這種思維錯誤的代名詞。其次,要注意在同一個層面上分析問題的條理性。這是分析方面的特徵,也就是說,分析要講究層次和條理。 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說理。說理就是對所做出的分析進行解釋和論證,比如,為什麼說它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說它是一個不恰當的問題?為什麼說它不再是一個問題?解釋和論證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語言的表達要清楚、準確,理由的陳述、結論的導出要明白、有力。
簡要地說,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分析,清楚準確、明白有力的說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徵。如果一個人在思考問題時能做到條理清楚,說理明白,我們就說他具有較好的思辨能力。
思辨是一種能力的結合而產生的思想範圍,它能夠一分為二的產生聯繫,從大腦開始展開分析並且迅速找到答案,且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