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與救亡圖存的民族危機、文化碰撞的價值危機密不可分,圍繞人的解放與民族國家的重建問題,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相繼湧入國門,被知識分子作為“新民”、“啟蒙”、“革命”的文化資源進行廣泛傳播,這之中,文學既感應、宣傳著思想,又生成、建構著思想。本書採用問題研究的方式,取審美與思想互滲互融視角,對“五四”以來影響中國文學發展進程的主要思潮進行梳理與評述,既有思想史的深度,又有文學史的鮮活。【作者簡介】
劉忠,著名學者,1971年生,河南固始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浙江行政學院副教授。畢業於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圖書目錄】
導論 20世紀中國文學的思想生成與審美建構
第一節 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史
第二節 文學史演進中的觀念先行
第三節 思想與審美的互滲互融
上編“五四”文學的啟蒙之維
第一章 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啟蒙思想的高揚
第一節 國民話語的中間物形態
第二節 “他者偶像”的顛覆與“自我權威”的確立
第三節 “民主”、“科學”觀念的中國化
第四節 啟蒙思想與民族精神的契合與錯位
第二章 新文學的觀念更新與思想呈現
第一節 白話話語的主體性
第二節 自由主義思潮與“人學”觀念
第三節 人的解放及其限度
第三章 並非最後的最後覺悟
第一節 知識分子的角色定位與形象抒寫
第二節 革命作家的心靈世界
第三節 從思想的狂人到行動的戰士
中編“工農兵文學”的革命敘事
第四章 從“勞工神聖”到“工農兵”方向
第一節 民粹思想與啟蒙思想的相互糾纏
第二節 到農村去、到工廠去、到民間去
第三節 工農兵文學中的階級意識與民粹意緒
第四節 知識分子的角色轉換與話語生產
第五章 團隊精神對個體經驗的徵詢
第一節 新生活、新人物、新秩序的君臨
第二節 知識分子的集體化與話語方式的政治化
第三節 工農兵文學中的英雄敘事
第四節 知識結構的失衡與主體精神的弱化
第六章 革命敘事的經典化與知識分子的精神形態
第一節 權威主義與唯意志論傾向
第二節 “文革”期間知識分子的精神形態
第三節 “樣板戲”文學的審美效應
下編“五四”傳統與新時期啟蒙
第七章 文藝大眾化、民族化的符號意義
第一節 大眾化、民族化的路徑之爭
第二節 大眾化、民族化的語義分歧
第三節 “五四”傳統與革命現實之間的艱難選擇
第八章 新時期文學的精神向度
第一節 “文革”期間的民間詩人群體
第二節 個人話語空間的重建
第三節 宏大主題的消解
第四節 “告別”聲中的詩學景觀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