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音樂

怒族音樂,流行於南部碧江地區。受到明代以來大量進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的影響,民歌歌詞中摻雜有傈僳語辭彙,喉頭上波音、顫音的演唱特色以及音樂風格,都與傈僳族有很多共同點。

怒族音樂

內容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碧江、福貢3縣,另有少數聚居在蘭坪和維西縣。人口 23166人(1982年統計)。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北部方言與南部方言。北部方言的怒族(貢山、福貢)自稱“阿怒”、“阿龍”,和獨龍族語言相通,是怒江流域最早的居民。南部方言的怒族(碧江)自稱“怒蘇”,其族源於古代“廬鹿蠻”中的“諾蘇”一支。因此在音樂上也形成了南北兩個不同的色彩區。由於長期和其他民族雜居,因此,在其部分音樂中也反映出與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相互影響。如北部貢山地區的怒族,自清中葉以後和由北遷來的藏族雜居,有些民歌的歌調名稱、歌詞、旋律特點(節奏自由,旋律悠長,音域寬廣,裝飾性的單倚音及復倚音、歌唱中的襯詞)等,都有藏族民歌的明顯痕跡。而南部碧江地區的怒族音樂,則受到明代以來大量進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的影響,民歌歌詞中摻雜有傈僳語辭彙,喉頭上波音、顫音的演唱特色以及音樂風格,都與傈僳族有很多共同點。在其他部分的民間音樂中,則保留了本民族古老的風貌。怒族的民間音樂主要有民歌、歌舞音樂等。
民歌 有敘事歌、山歌、勞動歌、兒歌、哄娃娃調、祭祀歌與悼念歌等。特點是結構以單樂句和上、下句式為主,旋律隨歌詞的長短而變化,反覆演唱。北部民歌大多節奏自由、委婉悠長,具有山歌特色;南部民歌節拍、節奏較為規整,其中以切分節奏為其主要特徵。①敘事歌。貢山怒語稱“辦汝”碧江怒語稱“牙扒可歌亞”。內容敘述天地形成、人類繁衍、民族歷史、個人遭遇等。在婚嫁、節日、新房落成等民眾聚會時,由具有豐富知識的老年歌手演唱。
南部碧江地區的敘事歌,常用一領眾和或對唱形式,有問有答,具有說唱特點。民眾發生糾紛時,原告、被告及裁決人三方均在演唱中進行訴訟和裁決。②山歌。北部貢山地區的山歌有“怒日拉”、“芒鍋卡”、“尼莫”等曲調。南部地區的山歌,多為情歌,曲調短小,保持著古老而淳樸的風貌,有的曲調僅由三音列或四音列構成。③勞動歌。貢山怒語稱“削拉格”,因歌中襯詞而得名,有“用力喲”、“加油”等含義。有拉船號子,打麥歌、打蕎歌等,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常用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④兒歌及哄娃娃調,兒歌曲調比較簡單,常常只用mi、la、do或mi、sol、la、do 等三音列、四音列構成。哄娃娃調有的僅由相距四度的二音列組成,有的由sol、la、do或sol、do、mi三音列組成,節奏規整,速度徐緩,曲調親切溫存。⑤祭祀歌。為過去巫師祭祀鬼神時所唱,旋律大多質樸流暢,有的則近似口語,具有朗誦性質。另外,各村寨還流行著不同的悼念歌。
歌舞音樂 貢山稱“庫嚕”,碧江稱“虧牙恆歌亞”。歌舞活動一般都在節日風俗活動以及親朋好友來訪時進行,屆時眾人手拉手邊歌邊舞,表示慶賀和歡迎。音樂歡快熱情,節奏鮮明。怒族民眾還跳一些模仿各種動物的舞蹈,反映各種日常生活內容的生活舞蹈,描述一年四季各種生產活動的舞蹈以及表現獵人生活的狩獵舞等。這些舞曲短小精練。
怒族使用的樂器有“達比亞”(彈弦樂器),類似漢族的琵琶,形制略小,四弦,常見的定弦是la、do、mi、la或sol、do、mi、sol。其他常見的樂器還有“比擁”(弓弦樂器)、“匹哩”(竹製吹管樂器)、竹號“布利亞”、口簧(竹質或金屬)和扁鼓等。

配圖


所屬分類

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