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歷史
八百里洞庭環抱 天留此老鎮名山 忠濟寺為三進二十來間,磚木結構。北宋以前供奉祖師爺和趕山王。謝麟死後不久,頭殿供山神爺,二進主殿供謝公,三進殿供觀音。寺里還供有一位歪腰菩薩,那就是十分受人尊敬,為留住黃山被趕山王打了一鞭的土地神。寺廟舍解放後保存完好,神像毀於1964年,寺廟毀於1966年。80年代初,又重修廟宇,規模不斷擴大。前兩年,在忠濟寺側,新建了謝公殿。
寺院景觀
忠濟寺現有房屋二十間,共有三進殿堂。頭殿供山神爺,二進主殿供謝公,三進殿供觀音。寺前有謝公墓,以白石砌成。墓前有石獅,獅嘴含珠,上下翻動,墓前石碑有對聯一幅,刻著:黃山有幸埋忠骨,白石多緣寄鶴蹤。
忠濟寺天井內還有一口井,深不可測,曾有人放下幾十丈繩子都沒有探到井底,更怪的是如果久旱不雨,井裡就放雲,雲向東南是和風細雨,雲向西跑就是急風陡雨。如果久雨不晴,天上的亂雲滾向山頂,井裡收雲,第二天定是晴天,所以稱為“雲井”。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把雲井填平了,結果整個山頂都放雲。當地人說,雲井是謝公為大家預報晴雨的井,任何人也休想破壞它。明代公安文學家袁宏道有詩賦之:“一溪才順一溪灣,一尺才過一尺還。舟子只愁箭括水,兒童又指帽兒山。”“帽兒”,就是指雲井放雲的景觀。
忠濟寺後面原先還有七棵野生茶樹,按北斗七星狀排列,據說茶味芳香無比,可治多種疾病,名曰“七星仙茶”,專供求神拜佛之藥用。古時一塊大洋一兩,所以又有民謠“黃山大頂七棵茶,收括香客百萬資”。可惜的是,七棵茶樹在抗戰時期被日本鬼子毀掉了。
歷史傳說
北宋時期,荊州一帶年年水災,生產不能發展,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謝麟(即謝公)調作荊州刺史後,深感人民疾苦,於是勘察水利,領導人民修堤築地,根治水患。一天,他來到黃山,登上大頂遙望四方,感嘆說:“不根治這裡的水患,我死了都安葬在這山頂上,看著後人修堤治水,造福人民”。他任荊州剌史二十餘年,積勞成疾,最後病死在荊州,當地民眾聽說後十分悲痛,強烈要求將其屍骨葬於荊州,好讓世人朝拜。但謝公的夫人堅持按習俗運回福建甌寧老家安葬。謝夫人稱謝麟託夢給自己,要葬在父母身邊,以彌補身前未盡家孝之道。眾人為完成謝公心愿,無奈之下,組織大船七艘,運載謝公靈柩回鄉。船隻從太平口下水,沿虎渡河行進,一路風平浪靜,到黃山時,突然烏雲驟起,風雨雷電交加,船隻無法行走。船夫們只好把船停靠在薦祖祭(後稱薦祖溪,即現黃山頭鎮建紅村)上岸避雨。不一會,天氣轉好,船隻起程時,護送謝公靈柩的船夫驚呼“老爺棺木不見了”。眾人大驚,忙四處尋找,至太陽西落,才遇見一個樵夫從黃山頂上砍柴回來,把所見告訴大家:“正當驟風暴雨之時,我正在山上一大樹下避雨,突然看見烏雲中有一物自穿雲飛落黃山,直立在山頂之上。”眾人連忙上山去看,果然是謝公棺木,直立在山頂之上。人觸之,則雷電轟鳴,謝夫人抱棺痛哭,卻始終無法移動棺木,眾人趁機建議,謝公忠骨葬於黃山乃是天意,夫人無奈只好就勢安葬謝公靈柩於黃山,百姓們自發為謝公修墓立碑,又將其供奉在忠濟寺內,香火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