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心理飢餓 出生後的寶寶隨著大腦迅速發育及與外界的廣泛接觸,不僅身體在長大,他們的感覺、知覺、情感和語言也在萌芽並迅速豐富,如果此時的寶寶處在“心理飢餓”,就會累及身心健康。常見的“心理飢餓”可能出現感覺飢餓、情感飢餓、知覺飢餓、語言飢餓等症狀。
表現
當寶寶一聽到母親的聲音或看見母親的微笑時,不是伸出小手就是咿咿呀呀地叫著,甚至用哭聲來“要挾”,要求媽媽為他敞開懷抱。如果需要摟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哭聲就會嘎然而止,臉色隨之“由陰轉晴”甚至“彩霞滿天”。
對此,美國一位嬰兒心理學家解釋道:當寶寶被母親抱在胸前時,母嬰之間就建立起一種最具安撫功能的接觸——胸對胸接觸,寶寶不適的心境立即得到母愛的最佳撫慰而趨於平靜,心理飢餓便得以滿足。研究人員觀察到,出生後30分鐘內即被母親摟抱的孩子,以後比其他嬰兒哭得少些、睡得好些、餵養也更順利些。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懷抱稱得上是小寶寶的一種“心理維生素”,對他們良好情緒與個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平時多抱抱孩子是“餵養”寶寶心理飢餓的最佳精神食糧。
解決辦法
急轉彎走:套用戶外的樹、桿等物體當作轉彎標記,也可以帶孩子往有迷宮隧道等設施的遊樂場合。引誘孩子做急轉彎行走動作。練習寶寶的步伐把持才幹。
走小橋:用普通的書展成一條“小路”,假如可能還可以墊高一點兒,也可以展設成有彎道的“路”,讓寶寶自己在上面走走。也可以套用戶外的花台、相比窄的小坎引誘孩子完成。練習孩子的身體平衡才幹。
走走停停:您可以和孩子邊念童謠,邊做走路的遊戲。“寶寶媽媽走一走,走過大門口,碰到一條老黃狗,嚇得他們不敢走,停!”。在念“停”的時候,您的聲音要特殊進步,表情要顯得忽然、興奮。重複幾次以後,孩子就可以記住童謠,會很好地配合童謠來完成對自己步伐的把持。用童謠的情勢練習孩子學習把持步伐,增強孩子的肢體把持才幹。
影響
寶寶的心理飢餓帶來的後患大約在進學堂之後就顯現出來。許多仍在念國小的孩子時常都現現情緒不佳的徵兆:焦慮、抑鬱、與同學打架、頂撞老師等。這些就是他們的心理病徵與幼兒時沒有得到充分的心理關懷密切相關。而心理疾病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一旦形成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化解。因此,預防遠比治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