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能教育

德能教育

德能教育就是明德教育,就是創新性地運用德能理念和理論進行的道德教育,就是做人做事觀念和能力的教育,就是開發和匯聚大眾和社會正能量的教育。

德能教育概述

德能教育德能教育
“德能”是創新性的一個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和成功理念。“德能”就是道德的能力和能量,是做人做事的觀念和能力。德能並不是思想品德與技能的合稱,“德能”是相對應於“技能”而提出的,且“德能”與“技能”並重,德能為先。它將道德的影響力量化為一種能量,易於理解和踐行。德能和能力、成就成正比,德能越高,能力越強,成就越大。德能的力量是巨大的,無形的,是把人做好把事做好的根本,是取得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社會和諧的根本。

基本內容

德能教育,是做人做事觀念和能力的教育,是提升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及做人做事能力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而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為目標的教育。德能教育與傳統德育的區別在於,除了完成教育部規定的德育教育內容外,德能教育以學習落實《弟子規》作為抓手,要求學生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加專注於從學生的“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等日常生活中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從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實存在出發,引導個體進行道德實踐,將道德滲透到學習、生活並最終達到美而善的道德人格。
中文名:德能教育
創辦時間:2007年
類別:省部屬公立
現任校長:歐陽煥文
主要院系:廣東黃埔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主要獎項:廣東省德育師資隊伍培訓基地、德育創新成果展示一等獎
首創者:歐陽煥文

一基本內涵

“德能”是創新性的一個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和成功理念。“德能”就是道德的能力和能量,是做人做事的觀念和能力。德能並不是思想品德與技能的合稱,“德能”是相對應於“技能”而提出的,且“德能”與“技能”並重,德能為先。它將道德的影響力量化為一種能量,易於理解和踐行。德能和能力、成就成正比,德能越高,能力越強,成就越大。德能的力量是巨大的,無形的,是把人做好把事做好的根本,是取得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社會和諧的根本。
德能教育,是做人做事觀念和能力的教育,是提升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及做人做事能力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而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為目標的教育。
禮儀隊風采德能教育與傳統德育的區別在於,除了完成教育部規定的德育教育內容外,德能教育以學習落實《弟子規》作為抓手,要求學生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加專注於從學生的“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等日常生活中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從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現實存在出發,引導個體進行道德實踐,將道德滲透到學習、生活中並最終達到美而善的道德人格。

二、德能教育提出的背景

德能教育是廣東黃埔衛生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黃埔衛校)歐陽煥文校長首先提出的德育理念。
歐陽煥文於2007年提出“德能與技能並重,德能為先,一專多能,培養適應社會和衛生事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首次提出“德能教育”的概念、方式、方法、步驟和目標,創全國德育之先河。德能教育的辦學理念提出來以後,便在黃埔衛校大力推行。黃埔衛校組織了一批教師對德能教育進行深入研究和踐行。經過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德能教育逐漸顯示出其極大的魅力和能量,對培養德技雙馨的實用型人才以及推動一個學校又好又快地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還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在“德能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廣東省各個教學機構、醫療衛生行業、學生家長乃至社會各界深感認同和大力推崇,共同推動德能教育的開展,呼喚道德的回歸。還是世界各國,以及各個時代傑出人物,都對“德”或“德”的教育高度重視。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更是提出“以德治國”的治國理念,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了“立德”在“樹人”中的根本性和必要性。
古代社會,尤其是統治階級,對“德”高度重視。儒家提出“德政”和“仁政”。統治階級把能否實施“德政”和“仁政”作為判斷一個官員能否提拔重用和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根據。《禮記》也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先把自己修養成一個有道德的人,才能把“家”治理好,只有把“家”治理好,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同樣,只有把國家治理好,才能治理好天下,充分強調了“德”的重要性。
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對“德”也十分重視。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人們對公益事業高度專注,如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把自己的所有財產都捐給慈善機構,沒留一分錢給子女。他們還具備高度自覺的禮讓精神。以德國人為例,他們高度遵守交通規則,即使交通信號燈壞了,紅燈一直亮著,他們也會站在原地等待,絕不亂穿馬路。歐美等已開發國家還十分注重公民道德建設和個人誠信系統的完善。事例舉不勝舉。
各個時代的傑出人物同樣十分重視“德”的教育。孔子是我國古代道德學的奠基者,從《論語》中可以看出他對道德修養的重視。“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道德名言流傳千古,教育了千秋萬代。清朝順治皇帝書寫了“正大光明”四個字,掛在朝堂之上,教育子孫後代以及千千萬萬的臣子要為社稷造福,為民謀利。被世人尊稱為“國父”的孫中山先生把“德”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他認為: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道德便是立國之基礎,也是民族精神之體現。中華民族所以在歷史上久盛不衰,道德便是支柱。傑出人物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有高尚的道德,產生無窮的人格魅力和能量,從而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弟子規韻律操中國共產黨對“德”及“德的教育”更是高度重視。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這是最精闢而有力的說明。江澤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國”,胡錦濤同志提出社會主義“八榮八恥”的榮辱觀,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切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德”的重視。目前,我們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物慾橫流,人心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教育和個人道德修養,導致物質進步,道德缺失,嚴重製約社會文明和諧,制約個人健康發展。可見,培養青少年的“德能”是一項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的工作

三、推行德能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根本,是文明社會普遍的行為準則和規範,也是文明社會應有的生活方式。而德能教育,正是培養全民具備這種“生活方式”的教育,是符合社會、時代以及提升公民道德素質需要的教育。

德能教育是社會的需要

社會無論處於什麼時代,都需要道德的支撐和維繫才能保障其穩定和諧。當前,我國正處於變革時期,價值觀多元化,社會結構多樣化,導致了人們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在認可道德的同時,又不斷地“違背道德”,耍小聰明謀取更大的利益,例如近幾年家喻戶曉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溝油”、“黑心棉”等企業道德缺失事件。社會上連續發生的這些不道德現象,使得人們道德越來越模糊,善惡不分,美醜不辨,喪失良知,這些現狀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健康發展。長此以往,我們的社會將會倒退,人們安居樂業難以保障。
因此,社會強烈呼喚道德的回歸。而德能教育正是人們重拾道德規範的指路人,它以《弟子規》為助推器,要求人們發揚和傳承祖先們為我們留下的正確的行為規範。以“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為例,《弟子規》以樸實的語言,教導人們在平凡的生活中誠實守信,遵守道德規範。《弟子規》所教導的道理看得見,摸得著,讓人可信、可親、可學、可行。
德能教育就是在社會中樹立一個道德標桿,引導廣大青少年向善向美,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彰顯良好社會風尚。

德能教育是時代的需要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路上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每天都有各種醜聞不斷曝光,例如子女動手打父母、幼稚園老師虐待兒童、“富二代”、“官二代”不斷給父母增添麻煩和傷害、路人冷眼旁觀女童車禍等等,在這些信息的影響下,容易導致一種心態,那就是抨擊和厭煩這個時代。如果再加上社會麻木不仁,人情冷漠世故,就會使越來越多的人孤獨、迷茫、彷徨、無助甚至痛苦絕望。這時,人們更加需要一種精神力量,靠著這種力量才能夠感受到真善美。這種精神力量就是德能。德能越高的人,越能夠給予他人溫暖和關愛,越能夠在這個時代作出更大的貢獻。
時代進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來引領。德能教育回應了這個時代對道德的需要,它引導更多的人對善的嚮往,對德的回歸,對人性的思考。德能教育是點燃這個時代希望的火種,代表著信仰、力量和奉獻,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德能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質的需要。

5.12護士形象大賽5.12護士形象大賽
5.12護士形象大使大賽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帶來了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享受越來越豐富,而精神文明的發展卻一度迷茫了方向。我們的城市建設越來越漂亮,卻依然有人隨地丟垃圾,到處貼小廣告,形成了一幅極不協調的畫面。隨著經濟發展和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出現嚴重失調的現象。因此,國家對公民道德建設越來越重視,不斷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作為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引導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德能教育要求人們從自身做起,以《弟子規》作為行為規範,做到孝敬長輩,尊重他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這些正是符合提升公民道德素質,促進和諧社會的需要。

四、推行德能教育的深遠意義

1、促進教育回歸本原。
教育,即“教書育人”。“教書”就是科學文化和技能的教育,“育人”則是德能教育。一段時間以來,學校的教育工作偏離了教育的本原,片面追求高學分和“升學率”,不重視個人德行的教育。中國小的思想品德課容易流於形式,收不到真正的實效。特別是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效提升、德育對專業技能的推動以及德育在學生步入社會後持續作用等問題的解決,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指導。導致教育不是真正的教書育人,而是成了知識的傳習所。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結合“德能教育”的理念,對中國小的德育工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多年的創新性地實踐和探索,開展以《弟子規》為重點的國學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做人做事的能力。旨在培養青少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重視道德的培養及提升,促進教育回歸本原。
希望通過德能教育,在提升學生“德能”的同時,促進其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並對其“德能”的提升起到持續性的引導作用,從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2、改善當代青少年道德素質現狀,整體提升教師道德素質。
青少年肩負建設祖國,實現中華復興的重任,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必須從青少年抓起。人的道德形成過程,青少年時期極為關鍵。同時,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勞動者的文化科技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在當代青少年學生當中,普遍存在道德缺失,素質與知識失衡,價值觀混亂等現象。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一直是擺在所有教育者面前的難題,很多學校單純重視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培養,卻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過硬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知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法發揮應有作用。
德能教育不只是針對受教育者,同時還影響著教育者,如果能夠做到全體師生自覺學習並踐行《弟子規》,充分發揮主體意識、智慧與潛能,使身心的發展逐漸由“他律”轉向“自律”,從而達到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能夠做到守法紀、行守悌、知禮儀、利他人、懂感恩,那么師生道德素質將得到大幅提升,形成良性循環的道德氛圍。
事實證明,德能教育對一個學校的文化氛圍,校風、教風、學風等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德能教育影響下,學校的凝聚力將會得到加強,師生的道德素質都將不斷提升。
3、改善社會道德風氣,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增強國家軟實力。
當今社會的很多領域都存在著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現象。特別是誠信缺失,已經成為當前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的問題。一個時期以來,假冒偽劣成為社會公害,弄虛作假滲透到社會的很多領域。同時,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的現象也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黨的十八大在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方面明確指出,要加強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內容的“四德建設”,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而德能教育,正是從這些方面出發,在提升自身德能的同時,推己及人,用德能的力量影響身邊的人,進一步做到和諧人際關係,從而達到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
現代世界的競爭,已經不單純是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而是包括以科學技術、文化、人才、創新能力等等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其中,道德作為“軟實力”,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未來。所以,推行德能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在全面提升國民道德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國家軟實力方面,勢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過於注重對經濟利益的追求,而淡忘了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教導,導致有些人變得不擇手段,貪婪無度,玩忽職守,貪污腐敗,且這種現象還在不斷蔓延。倘若一代一代發展下去,傳統文化的缺失越來越厲害,我們就會成為一個沒有信仰和根基的民族,唯利是圖,無知淺薄。如果一個社會,經商者不誠信,從政者不為民,行醫者不仁道,為人子女不孝敬,人人自私自利、投機取巧、欺詐成風,那么,這個社會的腐敗將從這裡開始,這個國家的衰敗也將從這裡拉開序幕。
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產生著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傳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德能教育以學習落實《弟子規》作為抓手,而以《弟子規》《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詳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踐行《弟子規》實際上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德能教育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還體現在它特別注重對青少年進行孝道感恩和禮儀素質的教育。
孝道感恩著重於教育青少年從孝敬父母懂得感恩開始,並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以“孝敬父母”作為德能教育切入點,既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共鳴,又容易付諸實踐,克服了傳統德育中“流於形式,難以引起共鳴”的弊端。
禮儀素質教育著重於對學生塑造謙卑有禮的形象,培養尊重他人的美好品德。要求學生遇到師長,主動鞠躬行禮問好;同學見面,微笑招呼致意。禮儀形象是一個人內在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為人謙卑有禮,既是對他人的尊重,又能鍛鍊自己的謙卑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
禮儀形象“孝”和“禮”都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對於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承和發揚這些傳統文化,有利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五、如何推行德能教育,提升“德能”?

“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威”。可見,德能是成就事業的前提和根本,是社會文明、進步、和諧、穩定的保證。
那么,一個集體,該如何推行德能教育?一個人,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德能?提升德能,關鍵在於觀念的轉變。

1.作為一個集體

推行德能教育實際上是為集體的所有成員營造一個提升德能的環境和氛圍,採用形式多樣的方法,將外在的道德規範轉化為個人的內在品德,從而提升德能。以學校為例,推行德能教育主要有三個途徑:日常管理、課堂教育、活動滲透。(這裡只作簡要的介紹,具體的做法請參考附錄《廣東黃埔衛校德能教育模式》)
(1)從傳統經典中探尋學生管理制度,形成了以“德”為核心的學生行為規範評價體系,從學習、生活、社會活動等方面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管理和心理健康疏導;
(2)以課堂教育為主陣地,構建德能教育課程體系,不但設計出專門的德能教育課堂,還需要將德能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融匯貫通到所有的課堂中;
(3)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和專題活動,通過活動帶動整個集體向善從德的氛圍,引領感化每一位學生,提高學生德能。

2.作為個人

提升德能主要依靠個人的完善。個人必須先從思想觀念上徹底認可德能的重要性,再不斷完善自我道德修養,不斷磨礪、提升,將社會道德規範轉化為自己內在品德,最後轉化為一種能力,也就是德能。
提升個人德能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信,二是學,三是行。
(1)信信,指的是相信德能教育理念,相信德能是一種巨大的能量,相信有德必有能,相信有“舍”才有“德”,相信有“德”才有“得”。
“相信”是如何使道德由社會外在規範變為自己內在理念的修養方法,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變為自律的修養方法。學科學知識要“疑”才有進步,而道德修養則只能先“信”才有提升。倘若你否認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否認道德的重要性,就沒有提升道德修養可言。
“相信”是道德提升的開端和動力。一個人只有相信德能教育理念,才會從心底里接受理念,從觀念上徹底改變,從而產生做一個有德能的人的願望,他才會自覺地做出合乎道德的行為,從而他的德能才會提升。這是推行德能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2)學 學習是提升道德修養的主要方法。學習的形式很多,如讀書、聽課、感悟、學習道德榜樣、參觀調查、社會實踐、反思社會生活等。
對於一個學生,他的道德認知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其一是感性知識,主要來源於社會實踐、社會生活;其二是理性知識,主要來源於經典書籍和課堂教育。但是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必須選擇一本適合青少年誦讀落實的典籍,所以,在德能教育的推行過程中,我們選擇了以學習實踐《弟子規》作為抓手。《弟子規》不論是從篇幅、語義還是其內涵,都非常適合青少年學習。在學習《弟子規》過程中,不只是了解字面的意思,而應專注於從學生的“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等日常生活中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從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現實存在出發,引導個體進行道德實踐,將道德滲透到學習、生活中並最終達到美而善的人格,從而達到獲取道德認知,學會明辨是非,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目的。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因此,在學習的同時,還要要經常反思。反思即反省,自我省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檢查的道德修養方法,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所表現的品德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檢查,也就是個人對自己的行為動機與行為效果及其所表現的道德認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道德價值之自我檢查。它是一個重要的傳統道德修養方法,它要求人們經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辨察自我意識和言行中的是非善惡,嚴於自我批評,及時改正自己的過錯。這樣,修養便有了依據,便可有的放矢地去惡從善、改過遷善,從而自覺地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進行反思,能使人走向成熟,變得深邃,臻於完善。
(3)行
一個人相信並接受了德能教育理念,學習積累了道德知識,有了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他便會去從事符合道德規範的實際活動,實現提升德能的願望。這就是力行。
“力行”指的是“躬行”、“篤行”,都是指力行道德實踐,把道德理念付之於道德實踐。每一位成長中的青少年如果僅僅懂得應當怎樣做人並不算有修養,只有身體力行道德規範,才算真正有修養。在提升德能上,特彆強調知行的辯證統一,並把“力行”、“躬行”作為道德修養的重心。
從邏輯上看,最先有的是學習,因為學習使學生知道為什麼應該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前提與指導;爾後有立志,立志是使自己樹立做一個合乎道德的人的願望,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開端;爾後是躬行,躬行使自己實際成為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途徑和過程;最後是自省,自省使自己知道自己實際上是不是一個合乎道德的人,是品德形成和修養的依據和終點。自省既是修養的相對終點,又是修養新的起點。如此循環往復,成為習慣,品德遂成。
形體舞蹈雖然“力行”、“躬行”是一個人提升品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但是對於青少年來說,一個提供道德準則和模範榜樣的環境也非常重要,而學校正是這樣一個可以幫助青少年提升德能的最佳環境,如果一個學校能夠對學生德育給予足夠的重視,能夠建立起一套切實有效的道德教育機制以及一系列幫助學生提升德能水平的措施,那么道德的濃郁氛圍就會形成,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將更加規範,更加高效。事實證明,在德能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實踐的薰陶下,黃埔衛校的學生在德能水平方面的提高速度是很快的,甚至是驚人的,而其德能發展對技能的促進,也是成效卓著的。道德修養如果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或內心裡,而不見諸於行動,就永遠達不到提升德能的目的。一個人如果僅僅相信、學習而不力行,那么,他便只可能知道為什麼應該具有高尚品德和樹立具有高尚品德的願望,而決不可能真的具有高尚品德。所以,只有通過力行,只有在行為中,道德才能形成,德能才能提升,力行是德能提升的重要途徑和過程。
《弟子規》里所教導我們的行為規範都是簡單明了,易於踐行的,同時,往往又是我們經常忽略且很有必要的,例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強調日常生活中長幼有序,尊重長輩;“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強調行住坐臥間行為恭敬,莊重大方;“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強調為人處事時嚴謹慎獨、高度自覺……學習《弟子規》,有利於我們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陶冶性情,培養高尚的道德,更好的提升自身德能。
以《弟子規》為帆,願你揚帆啟程,開始一段美好的心靈洗滌之旅……

六、德能教育已經取得的成效

實習德能教育的首創者歐陽煥文校長對國學有多年的修養。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使黃埔衛校成為了國內第一所開展德能教育的學校。2007年,歐陽煥文提出“德能與技能並重,德能為先,一專多能,培養適應社會和衛生事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創新性地提出了“德能”的概念、理論及教育的方式、方法、步驟和目標,把“思想品德”教育創新為“德能教育”,率先開展以《弟子規》為主要傳統經典的德能教育,將《弟子規》引進課堂,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工作”。
經過多年的努力,德能教育已形成品牌。品牌效應不斷呈現,取得了令人震撼的社會效果。
一是規模不斷擴大
黃埔衛校的在校生從2005年520名迅速發展到現在6300多名,翻了11倍,學生規模已超過很多大專院校。
二是招生工作連續四年排在省屬中專第一
黃埔衛校已經建立了一個完善的招生網路,多次受到省教育廳的通報表揚,成為了最熱門的省屬中專。
三是德能教育受到了社會、用人單位和學生家長的喜愛和推崇,德能教育已深深紮根於學生和家長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