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img/5/5ab/nBnauM3XwcTO0gDM4EzM5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zk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892年,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聘請德沃夏克出任該院的院長,德沃夏克則應邀赴美。這部《第九交響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國停留的將近三年期間內,大約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1893年12月16日由翟多爾指揮紐約愛樂樂團首演。
這部交響樂實際上是作者對於美國所在的“新大陸”所產生的印象的體現,曲中雖然有類似“黑人靈歌”與美洲“印第安民謠”的旋律出現,但德沃夏克並不是原封不動地將這些民謠歌曲作為主題題材,而是在自己的創作樂思中揉進這些民謠的精神而加以表現。將此交響曲命名為“自新大陸”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序奏,慢板,e小調,4/8拍子。此序奏部分頗為宏大,其主題與相繼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極其微妙的關係,擔負一種連貫全曲的特殊任務,甚至可稱之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樂章的引子部分由弦樂器、定音鼓和管樂器競相奏出強烈而熱情的節奏,暗喻了美國那種緊張、忙碌的快節奏生活;樂章的主部主題貫穿了全曲的四個樂章,這個主題被認為和黑人靈歌《流吧,約旦河》有連帶關係,也有人認為,切分音與五聲音階的進行與居住於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境內的馬札兒民族固有的民俗音樂具有共通的性質。這一特殊主題靠著巧妙發展,轉達了不同於以往音樂世界的“新世界”的訊息,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當時背井離鄉,鄉愁蘊積,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俗歌曲特質,以遣思鄉念國的情懷。樂章中另一段優美的旋律透露出濃濃的鄉愁,恰是作者這種心情的體現。
第二樂章
最緩板,降D大調,4/4拍子,複合三段體。這個樂章原有《傳奇》的標題,一連串莊嚴的和弦引出《回家》的旋律。這一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有名的樂章,經常被提出來單獨演奏,其濃烈的鄉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處他鄉時,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的體現。整個樂隊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區合奏出充滿哀傷氣氛的幾個和弦之後,由英國管獨奏出充滿奇異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題,弦樂以簡單的和弦作為伴奏,這就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此部分被譽為所有交響曲中最為動人的慢板樂章。事實上,也正因為有了這段旋律,這首交響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愛。這充滿無限鄉愁的美麗旋律,曾被後人填上歌詞,而改編成為一首名叫《戀故鄉》的歌曲,並在美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本樂章的第二主題由長笛和雙簧管交替奏出,旋律優美絕倫,在忽高忽低的情緒中流露出了一種無言的淒涼,仍是作者思鄉之情的反映。本樂章的第三主題轉為明快而活潑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間舞蹈音樂的風格。
第三樂章
諧謔曲,從“海華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啟發,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轉。音樂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輕快而活潑,帶有跳躍的情緒;第二主題清麗、明快,富有五聲音階特色;兩個主題彼此應和、模仿。樂章的中間部分主題悠長而婉轉,是典型的捷克民間音樂風格。
第四樂章
終曲,快板,奏鳴曲式。氣勢宏大而雄偉,這個總結性的樂章將前面樂章的主要主題一一再現,同時孕育出新的主題,彼此交織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發了作者想像中和家人聚首時的歡樂情景。樂章的主部主題由圓號和小號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壯;副部主題則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單簧管奏出。這一切經過發展之後,形成輝煌的結尾。
創作背景
《思故鄉》是它的改編曲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是交響樂經典作品裡較為通俗的一部。創作年代較為晚近和作品本身的成功固然使它易於流行,而另一個輔助因素是這部交響曲里的一個主題被後人改編成各種器樂獨奏曲,還填配歌詞,在許多國家傳唱,歌詞內容大多是懷念家鄉。在中國,二三十年代就已進入學堂樂歌的《思故鄉》就是它的改編曲,所以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在中國也為人們所熟悉。德沃夏克是捷克卓越的民族主義音樂家。捷克歷史上被稱做波希米亞,在這塊土地上自古廣出音樂人才,波希米亞樂師流入歐洲各地文化城市,對德奧古典音樂傳統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這裡有“歐洲的音樂學院”的美稱。捷克名城布拉格的居民有很高的音樂鑑賞力,許多音樂家曾在這裡獲得最初的成功,如莫扎特、帕格尼尼、老約翰·施特勞斯等等。這裡的人民也有分明的愛憎,1848年歐洲革命,老約翰·施特勞斯投向保皇黨,寫了著名的《拉德斯基進行曲》,遭人唾棄,出走國外,在布拉格演出便遭當地市民抵制,甚至砸了他演出的場所。德沃夏克1866年到1873年在布拉格國家劇院樂隊拉中提琴,樂隊指揮是斯美塔那,後來兩人都成了享譽世界的大作曲家。多產作曲家---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img/c/c9e/nBnauM3X2MDMxIzM4ITN0EjNzQTM5QjNwEzMzQTNwAzMxAzLyU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892年9月27日,德沃夏克登上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歡迎他的有300人組成的龐大合唱團和多達80人的管弦樂團,這在當時是很大的規模。德沃夏克對主人的熱情好客並不感到意外,倒是紐約港口停泊的大輪船給他印象深刻。19世紀末的美國工商業已有很大發展,形成了龐大的金融體系,百老匯大街上電話線電報線密布如織,街面上車水馬龍,燈光徹夜通明,金融機構鱗次櫛比,證卷交易所里不斷上演著欲望的悲喜劇。這一切與安然閒適的布拉格形成強烈的反差。德沃夏克到紐約恰好比海頓到倫敦晚一百年,但工業化社會對人的衝擊作用大致相當。
德沃夏克不愧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他總是以民族音樂家的角度觀察事物。在美國他很快注意到黑人音樂的旋律,並斷言在黑人音樂的基礎上將產生屬於美國的新音樂。他寫道:“在美國黑人的曲調中,我發現了一個偉大而高尚的音樂學派所需要的一切。這些美麗而豐富的主旋律是這塊土地上的產物,它們是美國式的,是美國的民歌,你們的作曲家必須求助於它們。”在紐約音樂學院的作曲課上,德沃夏克盡力把學生引向民族主義樂派。
到美國後三個月,德沃夏克開始為一部新的交響曲起稿,在此之前他已經有八部交響曲。美國音樂界的朋友們熱切地希望德沃夏克寫一部能代表美國精神的作品。歷史短淺、缺乏文化根基的美國人急切地需要一部奠基之作,來建立自己的音樂文化。
1893年5月,交響曲總譜完成,這年的12月,第九交響曲在紐約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聞媒體對演出的盛況作熱情的報導,並宣布“屬於美國自己的交響曲”誕生了。應薩爾伯夫人的請求,德沃夏克在出版第九交響曲時加上了“來自新世界”的副標題。
《第九交響曲》在中國一直通行著兩個副題,一個是根據原文譯出的“自新世界”,另一個是含糊其辭的“自新大陸”,這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據指揮家李德倫先生介紹,五十年代初,世界和平理事會提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德沃夏克是其中之一。中國回響號召,決定演出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當時中國志願軍正在朝鮮戰場上與美軍作戰,美國被當做世界人民的頭號敵人。解放初期人們常用“新社會”、“舊社會”、“新世界”、“舊世界”來作今昔對比。當此之時演出《第九交響曲》,副題的“新世界”很有美化敵人之嫌,主事者便搞了個文字遊戲,換成了“新大陸”,從那以後,“新大陸交響曲”這個名稱便在中國流傳下來。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以避一時之諱的“新大陸”一直沿用,許多很嚴肅的正式出版物上還在使用這個假的、錯誤的曲名,李德倫先生認為應該糾正。
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曲》公演以後,各種溢美之詞蜂擁而至,其中主要夾帶著按照美國人的願望的評論,他們為了證明這是一部“美國交響樂”,對《第九交響曲》作出曲解的分析和評論,對樂曲本身妄加穿鑿,說音樂素材取自於美國黑人音樂。對這些評論,作曲家本人予以堅決反對。他說:“我沒有使用過任何一個黑人或印第安人旋律,我只是在作品中寫了體現印第安音樂特色的自己的主題。我用現代節奏、和聲、對位和樂隊音色的一切手段來發展他們。”
民族主義音樂家--德沃夏克
作為民族主義音樂家的德沃夏克一向珍視民間音樂的節奏、旋律,對黑人音樂的評價更是充滿熱情,但他首先是一位捷克人,他具有濃厚的捷克人氣質,不會去寫一部“美國交響曲”。德沃夏克對美國這個年輕的國家有強烈的印象,對這塊迅速發展的土地上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命運深表同情,這些在《第九交響曲》里都有情緒化的表現,而非形態上的表現。德沃夏克在美國儘管待遇優厚工作愉快,但他總在懷念遙遠的波希米亞家鄉,《自新世界》交響曲里也大量地寄託了懷鄉情緒,表現最突出的是第二樂章,著名的英國管奏出的主題。所以,德沃夏克的音樂,不論是在英國寫的還是在美國寫的,都是捷克音樂。德沃夏克在美國兩年半時間的生活應該說是愉快的,在那裡他盡享一個成功者受到的種種禮遇,但是他總被思鄉情緒包圍,他在美國寫的另一部成功之作《大提琴協奏曲》里也浸透著這種情緒。所以,儘管人們想方設法一再挽留,德沃夏克還是回到了波希米亞家鄉。在德沃夏克離開美國之後的一個世紀裡,美國本土產生的音樂逐漸成長起來,出現了戈什溫、科普蘭、巴伯、格羅菲等一批世界知名作曲家。美國音樂也正如德沃夏克當年預言的那樣,從黑人音樂和印第安音樂里吸取豐富的營養,黑人靈歌、布魯斯、爵士樂對美國現代音樂的形成發生著重要的影響。然而,不管德沃夏克本人同意與否,美國人還是把《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當做美國交響音樂的基石。他們的交響樂團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中演奏最多的是這部交響曲,近二十年來,幾個美國大型交響樂團訪華演出,數次演奏此曲,精心安排之下,似乎還是暗含著把此曲獻給自己的意味。
《新世界交響曲》里有兩個音樂主題被改編成流行的短曲,一個是前面提到的歌曲《思故鄉》,是由第二樂章改編,另一段是第四樂章高亢興奮的主題改編的銅管樂,經常在各種慶典活動中演奏,也是學生樂團喜愛排演的曲目。
個人軼事--德沃夏克
一、捷克的驕傲捷克人民引為驕傲的有三:一是比爾津的啤酒,二是斯美塔那,三是德沃夏克。在歐洲大作曲家當中,德沃夏克是繼柴科夫斯基之後第二個渡過大西洋的人。美國迅猛發展的新大陸的驚人的經濟勢頭與美國黑人民謠的音樂價值,造就了《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經安樂·澤德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演奏,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平靜的美國人瘋狂起來了,德沃夏克自述道:“聽眾狂熱地鼓掌,我仿佛變成了國王……”出生在波希米亞偏僻農村的作曲家用音樂給祖國帶來了榮耀。
二、來自新世界的聲音
1892年9月26日,德沃夏克受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創辦人珍妮特·瑟伯夫人的邀請,出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一踏上美國的土地,許多新鮮事物接踵而來:不同膚色的人群,快速轟鳴的機器,飛馳的汽車在街道上川流不息,港口的船舶穿梭往來,忙亂、紛繁、緊張……這是一塊嶄新的大地。每日觀察這新奇世界的德沃夏克,這天散步來到紐約的貧民區。忽然,一陣深沉的女中音歌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馬上循聲尋找這個聲源。
安東寧·德沃夏克作品一個黑人姑娘,坐在一所破舊的小屋前,一邊洗衣,一邊歌唱,德沃夏克問她:“這是什麼歌?”“這是黑人常唱的歌謠,是對家鄉的追憶。”德沃夏克對她的聲音倍加讚賞,建議她去考音樂學院,黑人姑娘難過地說:“學院不收黑人。”德沃夏克回去後的第二天就找到創辦人交涉,他說:“如果不收這個黑人學生,我就辭職。”院方不得不收下了這個出色的女中音。1893年,他創作了《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首演便轟動美國,作品的標題為《新世界》。那優美的、最感人的第二樂章主題,就是來自這個黑人姑娘的歌謠對他的啟迪。
發展歷程
巴洛克時期
交響曲的前身是巴羅克時期的義大利歌劇序曲(sinfonia),18世紀上半葉作曲家們採用義大利歌劇序曲的快—慢—快結構譜寫管弦樂作品,並將其稱為交響曲。從此,交響曲逐漸取代了巴羅克風格的樂隊協奏曲,成為音樂會中主要的器樂形式。古典主義時期
交響曲得到了真正的確立和發展,主要歸功於曼海姆、派柏林和維也納樂。曼海姆樂派奠定了古典交響曲四樂章的基本結構,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終曲的交響套曲形式。18世紀後半葉,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海頓對交響曲進行了改革,發展並完善了這種形式,後來貝多芬將交響曲推向發展的頂峰。交響曲在音樂表現上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結構與奏鳴曲一樣,通常為四個樂章。浪漫主義時期
交響曲有一定的發展,其特徵主要表現為:內容具有文學性、標題性,曲式結構更自由,樂章數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樂章組成的交響曲),樂隊編制龐大,音響華麗而豐滿,民族風格濃郁等。以舒伯特、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魯克納和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為代表。20世紀
20世紀的交響曲受各種音樂思潮的影響,構思獨特,樂隊編制有大有小,音響複雜多變,風格多樣。以德彪西、斯克里亞賓、威廉斯、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普羅科菲耶夫、米約、蕭士塔高維奇、科普蘭、梅西昂、奧涅格、欣德米特和辟斯頓等作曲家的作品為代表。
版本
這首交響曲的版本可選:
1.庫貝利克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版,DG,CD編號447412-2(第八、第九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
2.克爾特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版,Decca,CD編號417724--2(+德沃夏克的《隨想諧謔曲》、《狂歡節序曲》)。
3.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版,DG,CD編號439009-2(十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金版),《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版,DG,CD編號435590-2(畫廊,+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選),《企鵝》評介三星。
4.夏伊里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版,Decca,CD編號421016-2(+德沃夏克的《狂歡節序曲》)。
5.萊文指揮德勒斯登交響樂團版,DG,CD編號447754-2(第八、第九交響曲)。
6.康德拉辛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版,Decca,CD編號430702-2(+德沃夏克的《美國組曲》),《企鵝》評介三星。
7.帕雷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版,Mercury,CD編號434317-2(+西貝柳斯的《第二交響曲》),《企鵝》評介三星。
8.賈維指揮蘇格蘭國家交響樂團版,Chandos,CD編號CHAN8510(+德沃夏克的《我的家》),《企鵝》評介三星。
9.紐曼指揮捷克愛樂樂團版,SUPR,CD編號C37-7002。
這首交響曲,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有1953年錄音,RCA,CD編號GD60279(+科達伊的《哈萊·雅諾斯組曲》、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企鵝》評介歷史錄音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