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概述
MG34式7.92mm通用機槍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兩用機槍,是德國毛瑟公司設計的。它綜合了以前許多機槍的特點,同時自身也有不少特點。它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通用機槍。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安裝在輕型(鋁制)1943年式高射三腳架或1936年式高射雙聯托架式槍座以及摺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與1934年式專用高射支柱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還生產了許多MG34S式和MG34/41式等改良型機槍。改良型機槍比原型機槍尺寸短,槍管也短;發射機構只能連發;具有更好的緩衝效果和槍管助退作用。MG34式機槍曾大量作為德軍地面使用的制式機槍,現已撤裝。
開發背景
德國雖不是機槍的發源地,但卻是輕重兩用機槍的首創國,名垂史冊的MG34型兩用機槍就是出自德國人之手。二戰以後,聯邦德國研製和生產了數種機槍,有5.56毫米口徑的,也有7.62毫米口徑的。除7.62毫米MG3通用機槍外,基本上是黑克勒·科赫(HK)公司一統天下。德國在一戰中戰敗,根據凡爾賽條約得規定,戰敗的德國不可以製造重機槍。德國在一戰後,國家實力迅速恢復。隨著國力的恢復,曾經有著歐洲最強陸軍稱號德國軍方自然不甘心受條約的限制,永遠成為一支半保全性質的部隊(只有10萬人,不可以裝備先進武器)。其實上,幾乎從剛剛結束戰爭開始,德國的各項科研活動轉入地下,研製的步伐雖然有時候放緩但是始終沒有停頓。
不過德國始終是一戰的戰敗國,如果明著去違背凡爾賽條約規定,一定會立刻遭到西方盟國的嚴厲處罰。所以,這根紅線是不敢碰的,既要隱諱,又要發展,這好像就難了。呵呵,所謂願者不難,德國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迴過了條約的限制。他們研究了一種從傳統眼光看來,完全不是重機槍的通用機槍。
這挺通用機槍,如果它使用二腳架,配備75發彈鼓就可以作為輕機槍使用,跟隨班排作戰。它如果使用重機槍的三角架,配備300發彈箱,就可以作為重機槍使用,成為營連的支援武器。如果裝上了裝甲車或者坦克,它又是車載機槍,成為盟國步兵的惡夢。它的最大特點是不同於馬克希姆重機槍的採用水冷降溫的方式,而是和輕機槍一樣採用氣冷式,通過迅速更換槍管來保持射擊的連續性。
代表作是德國槍械專家施坦格研製的MG34機槍,該槍1934年設計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廠生產,採用和毛瑟步槍相同的彈藥(7.92x57毫米子彈)。它有很多劃時代的亮點之作,如:既可用彈鏈供彈,又可換裝75彈鼓供彈,使用彈鏈供彈左右都可進行,能雙槍聯裝使用(可以對付飛機);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裝卸,操作簡單,可迅速變換射擊方式(機槍能夠迅速轉移陣地在實戰中特別重要);該槍理論射速為800到900發/分;有兩根備份槍管,一旦槍管過熱可迅速更換。作輕機槍使用時,其有效射程為800米;作重機槍使用時,其有效射程為1000米。MG34大量裝備德軍部隊各級部隊,也是德軍的各種裝甲車輛的制式武器。在實戰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擊性能,都得到德國軍方的相當肯定,它是德國步兵的火力支柱。但是MG34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缺點,它的結構較複雜,複雜的結構直接導致制.造工藝的複雜--耗費更多的工時和材料。
在實戰中,需要的是可以大量製造和裝備部隊的機槍,而根據MG34的生產能力,即使所有工廠全部開足全部馬力,也沒法滿足前線的需要。
結構特點
MG34是1930年代德軍步兵的主要機槍,亦是其坦克及車輛等的主要防空武器。MG34開發原意是為了替代MG13等的老式機槍,但因為德軍的戰線太多,直至整個二戰完結都沒有完全取代,更衍生出更為著名的MG42,而其他老式機槍在二戰中仍然同時服役。MG34由毛瑟公司的海因里希·沃爾默(HeinrichVollmer)所設計,以萊茵金屬推出的MG30機槍(Solothurn1930)改良而成,將原有的彈匣供彈改為彈鏈供彈、加入槍管套及提高射速到每分鐘800至900發。MG34在推出後立即成為德軍部隊的主要武器,在西班牙內戰中,德軍士兵對抗佛朗哥部隊時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MG34亦開始成為通用機槍的初型。MG34的生產需時很長,成本亦很高,每把須用49公斤(108磅)的鋼鐵以鑽削方式才能製造出重12.1公斤的MG34,而由於射速高,槍管較易過熱,也較易出現故障。MG34可用彈鏈直接供彈,亦可用50發彈鏈裝入的單室彈鼓或75發非彈鏈的雙室彈鼓掛於機匣左面作供彈,但改裝成75發雙室彈鼓後無法直接改回彈鏈供彈。MG34的槍管可以快速更換,只須將機匣與槍管套間的固定鎖打開,再將整個機匣旋轉即可取出槍管套內的槍管。MG34的扳機設計獨特,扳機護環內有一個雙半圓型扳機,上半圓型為半自動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圓型設有按壓式保險的扳機則為全自動模式(印有“D”字)。
輕機槍模式時的MG34連兩腳架重12.1公斤,而中型及重機槍模式時可選重6.75公斤的三腳架或較大型、重23.6公斤名為MG34Laffette的三腳架,除了一個可調式照門外,機匣左面有另一個翻開式的長程照門,亦可加望遠式瞄準鏡作長程射擊用途,甚至加裝潛望鏡以令射手保持在戰壕中射擊而無須暴露在火線範圍內。
1.槍
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閉鎖機構為槍機頭迴轉式,開鎖時通過槍機頭上兩側滾輪與槍管節套開鎖加速凸輪凹槽相互作用加速槍機體後坐;供彈機構有彈鏈和鞍形彈鼓供彈兩種方式。供彈方式的改變採用更換兩種形式的機匣蓋完成。彈鏈為開式金屬彈鏈,作輕機槍使用時彈鏈容彈量為50發;作重機槍使用時用50發彈鏈彼此聯接,容彈量250發。輸彈機構為撥彈滑板式,用槍機帶動,可從機匣左右兩面輸送彈鏈,靠調換受彈器零件和供彈桿改變輸彈方向。鞍形彈鼓的容彈量為75發。擊發機構為利用擊發簧能量擊發的擊針式擊發機構,發射機構具有單發和連發功能,扣壓扳機上凹槽時為單發射擊,扣壓扳機下凹槽或用二個手指扣壓扳機時為連發射擊。退殼挺為圓柱形,安裝在機頭內,槍機後退時,退殼挺後端撞擊機匣內的退殼挺襯軸而向前移動將彈殼拋出。2.瞄準裝置
該槍的準星為摺疊式,表尺為帶高射瞄準具的摺疊、立式後照準器。重機槍上有光學瞄準鏡。作高射機槍用時,有簡單的高射瞄準環。
3.彈藥
該槍發射德國或波蘭毛瑟98式7.92mm槍彈。
衍生型號
MG34/41MG34/41是基於二戰早期的意見作出修改,射速提高至每分鐘1200發,重14公斤,只製造了很小數量,與MG39/41一同參與了試驗評選,最終MG39/41勝出,成為了MG42。
MG34-T
MG34-T是坦克及軍用車輛的同軸及車頂機槍型號,主要分別是槍管套上沒有散熱孔,亦比原型的MG34較重。
MG81
MG81是MG34的空用機槍衍生型,MG81常見於雙聯裝機槍上,可以左右則供彈,而MG81Z(德語Zwilling,相對於英語Twin,即中文雙重的意思)是採用單一扳機同時控制雙聯裝機槍的版本。MG81的生產數量不足以應付德國部隊的需求,因此MG15及MG17等的機槍仍然二戰中德軍常用的固定式空用機槍及地面武器之一。
性能數據
性能數據口徑----7.92mm
初速----762m/s
有效射程----
配兩腳架----800m
配三腳架----1800m
理論射速----800~900發/min
戰鬥射速----100~120發/min
自動方式----槍管短後坐式
閉鎖方式----機頭迴轉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鏈或彈鼓
輕機槍----50發
重機槍----250發
彈鼓----75發
全槍長----1219mm
槍管長----627mm
全槍質量(不含兩腳架,彈鼓)----12.1kg
75發實彈彈鼓質量----4.2kg
準星----片狀
照門----U形缺口
配用彈種----毛瑟98式7.92×57,mm槍彈
全彈質量----21.11g
彈頭質量----12.67g
MG34與MG42的區別
MG42的是橢圓的,MG34的是圓的。還有槍口後的制退器的形狀。還要支架的中心。還有以下不同:
1、機匣
有意思的是,在MG42出現後MG34還沒有停產,而且德軍的車載機槍還大量使用MG34。因為MG34和MG42的機匣機構不同。MG34通過更換不同的機匣組件即可使用50發彈鼓(實際上是個彈鏈盒),同時由於MG屬於氣冷機槍,所以射擊150發後需要更換槍管。MG34更換槍管的方式為向上扳開卡榫,然後將槍身向右上方旋轉九十度,倒出紅熱的槍管,全過程非常簡單,所需空間也完全在機槍設計所需時間內。而MG42因簡化了生產工藝和機匣結構,因此不能使用彈鼓,更換槍管的方式為從槍身右側抽出,所需空間較大。這樣MG34就比MG42更適合在碉堡、野戰工事、裝甲車輛等狹小空間內使用。特別是當使用彈鼓時,MG34的瞄準基線可以進一步降低,而且不需要副射手送彈,不會發生彈鏈纏繞等影響射擊的情況。
2、套筒
有意思的是,在MG42出現後MG34還沒有停產,而且德軍的車載機槍還大量使用MG34,其原因還有:MG34的套筒是圓形的,更方便在車輛殼體開孔,而MG42的套筒是方形的,不利於開孔和保證強度。
3、工藝
MG34不但使用大量的貴重金屬,而且其散熱器、機匣、和很多零件都是用整塊金屬切削出來的。不但材料利用率低,而且工藝複雜、加工時間長。而MG42在MG34的基礎上,將大量零件改為衝壓件,成百倍地提高了產能、降低了成本,使得MG42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比MG34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