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信息
所屬地區: 福建 ·泉州·德化縣
文化遺產名稱: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遺產編號: Ⅷ-11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福建省 德化縣
遺產級別:國 市
德化縣地處福建省中部,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中國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德化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於福建省德化縣而得名。中心窯址位於福建中部戴雲山腹地,此處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運輸方便,是燒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城市概括
德化是千年古縣、中國三大古瓷都和閩南“金三角”對外開放縣之一,位於福建省泉州。也是全國最大的西洋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德化以盛產陶瓷而名揚中外。境內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
德化制瓷業歷史悠久,是全國八大陶瓷主產區之一。紀念地有抗日時期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駐地坂里舊址。旅遊區有九仙山、戴雲山自然保護區、石牛山、岱仙瀑布、龍門灘水庫庫區、唐寨山公園等。有古瓷窯址200多處,其中屈斗宮德化窯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蹟有九仙山唐代彌勒石刻造像、唐宋冶煉遺址、宋代水利工程丁溪林厝圳、長廊屋蓋梁式木橋。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德化位於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東經117°55′- 118°32′,北緯25°23′- 25°56′。東與永泰縣、仙遊縣毗鄰,南和永春縣接壤,西連大田縣,北毗尤溪縣。
氣候環境
德化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溫涼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潮濕多霧、日照略少等特點。年均氣溫17.9℃,1月均溫9℃,7月均溫26℃,年降水量1800—1900mm,無霜期270天左右。
礦產資源
據初步勘查,境內有高嶺土、煤炭、石灰石、鐵礦石、泥煤、葉蠟石、金、銅、鎢、錳等礦藏40多種,其中高嶺土、鐵礦石、石灰石遠期儲量均在億噸以上。
地形地勢
德化地勢偏高,地形複雜,地貌以低中山地為主。境內山脈連綿,多呈北東——南西走向,河谷劇烈下切,峽谷十分發育,具鮮明之山地景色。其間偶有散布於群山之中的山間盆地和河谷階地。地勢大抵由中部微向四周傾斜,呈層狀梯級下降。
陶土
德化瓷業延續千年,是與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分不開的,德化瓷土礦點多,分布廣,類型多種多樣,儲量豐富,鐵、鈦等雜質含量低,質量好,燒後白度高,有的可以就地取材,單礦成瓷,石英、鉀長石、石灰石等制瓷資源也都很豐富。
德化瓷土的成因類型基本屬於酸性火成岩風化殘留型。但是,低溫熱液融蝕變在部分礦床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根據開採的瓷土礦山及礦點的地質特徵,可分為:石英斑岩風化型瓷土礦、花崗岩風化型瓷土礦、鈉長岩風化型高嶺土礦、正長偉晶岩風化型高嶺土礦、火山岩風化型瓷土礦、花崗斑岩風化型瓷土礦等六個類型。
歷史發展
新石器時代
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明代瓷塑
明代,德化瓷藝人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製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歷福建泉州時,盛讚德化陶瓷並將德化瓷帶往世界各地。
鼎盛時期
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裡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在清代時出口歐洲,晚清以後,德化瓷業每況愈下,但藝人蘇學金、許友義等仍堅守此業,作品在巴拿馬、英國、日本等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德化瓷業獲得新生,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風格,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燒制技藝重新煥發出青春。
發展現狀
德化現有陶瓷企業1400多家,產業集群形成了傳統瓷雕、出口工藝瓷、日用瓷並駕齊驅的發展格局,很多大企業將分公司設到美、德、英等國;迄今已有70多家出口陶瓷企業獲“日用陶瓷質量許可證”和“輸美日用陶瓷生產廠認證”的雙認證資格。
東邊不亮,西邊亮。稔熟了外貿生意經的德化陶瓷企業不願輕易放棄國際市場。歐美市場疲軟,他們便積極藉助協會力量,開拓新興市場。相關數據表明,陶瓷出口出現了新增長,對俄羅斯、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國的出口增長30%以上,增幅高於歐盟和美國兩大傳統市場。
統計數據顯示,在剛過去的2012年,從德化縣寄出的網路銷售快遞單量每天約1.5萬~2萬件,年銷售額達5億~6億元,其中主力產品,就是陶瓷。在征戰外貿多年之後,如何用電子商務打開內銷市場,成為當地政府和電商企業的必答題。德化政府目前正在徵集意見和建議,為即將成立的德化縣電子商務協會,以及運營的陶瓷網上商城做準備。
據了解,德化縣推出的電子商務孵化園已經被列為德化縣2013年縣政府重點工程,首期規劃面積1.5萬平方米,位於城東開發區,面向全縣電子商務產業開放。園區將設定一定的入駐門檻,並配套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如減免前3年辦公場所租金、補助倉儲場所租金、免費提供培訓機會、減少入駐企業物流成本、搭建公共服務平台等,以切實推動入駐企業發展。
陶瓷技藝
德化陶瓷的裝飾藝術十分精湛,裝飾手法豐富多樣,它在繼承發揚刻花、劃花和印花等傳統的裝飾技術的基礎上,又大膽創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貼花和刻寫詩詞美語等裝飾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質地純白、雜質少等特點,塑造出各種藝術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為德化瓷器的藝術特色。其裝飾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如梅花、玉蘭、荷花、八仙、龍鳳等等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中國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刻花
系用竹籤或篦筆等在器物濕坯上直接刻劃出各種紋飾。紋樣主要有松鶴、雲龍、花鳥、蘭花、竹石、牡丹等圖案。上釉燒成後,形成釉下暗花,常見於盤、碟的內底或杯、爐、尊等的外壁。其花紋纖細,構圖疏朗,手法輕快簡練,自由豪放。除一般花卉圖案外,德化窯還常用鐵刀或竹籤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書、行書或篆書的美好詩句來作裝飾,詩賦文句的內容人多與器物用途相結合,如燈盞銘刻“舒眉六冬春”,香爐刻銘“一柱清香”、“風香流萬里”、“煙飛古篆浮,香靄淨玉堂”,杯刻“兩人對酌山花開”、“寒夜客來茶當酒”、“醉倒南山人 ”,執壺刻銘“清泉吸滿澗”、“江上引清風,山間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盡,春風柳上歸”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潔白如玉的質地美,將書法藝術與陶瓷藝術相結合,融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素淨高雅,頗具特色。
印花
即刻有花樣圖案的模具與坯體一次性印壓而成,脫模後,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樣、規格一致,簡便快捷,能夠大批量生產。印花紋飾有陽印和陰印兩類,以陽印紋飾為主,紋樣豐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裝飾紋樣有充滿生機的各種花卉以及活靈活現的飛禽、游魚等類。元代的印花裝飾紋樣,除繼承前朝的各種紋飾之外,以蓮花紋飾居多,並新增了“福”、“壽”、“福山壽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繼承宋元時期印花技藝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紋飾大多仿古銅器的饕餮、夔龍、風鳥、蟠虺、八卦等等。此種技法,多流行於仿青銅器造型的爐、簋、觚等器物卜。
堆貼
堆貼,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種傳統裝飾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藝術特色。堆花是用毛筆蘸泥漿,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輪廓或脈絡堆畫成圖案;而貼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製成所需的花卉、鋪首等部件,經修整以後,用泥漿貼上丁已修好的器物胎體上。由於貼花紋飾較為清晰,堆花紋飾較模糊.因而在裝飾時往往堆貼並用,先堆後貼或以貼補堆,裝飾效果如同浮雕,立體感強。其流行紋飾有:梅花、玉蘭、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鋪首、八仙、龍鶴、小鹿等等。
透雕
透雕又稱鏤空,足將某一器物繪好圖案後,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紋的裝飾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爐、仿銅香爐、筆筒、花瓶等產品上就已採用。香爐主要用於蓋上的花紋圖案部分,所飾花草儀留線條,中間刻成空洞。博山香爐亦刻玲瓏剔透的奇石,爐內燒香時,縷縷煙氣從孔中冒出,繚繞升騰,香氣四溢。筆筒整體以交叉花卉組成,除花、枝、葉外,全部鏤空,成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種特色產品。清代以來,博山香爐、八卦香爐、獅子香爐等的裝飾仍用透雕於法製作。
藝術特色
製作方法
德化瓷的製作方法可分兩種,一是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後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乾後再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而後放入窯中,在攝氏一千多度的高溫中燒制出成品。
德化陶瓷業最初是從燒制日用器皿開始的,後來由於瓷塑藝術的顯著成就,器皿類的產品則比較少的受人關注。器皿類陶瓷產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產,供內外銷的需求,到了明代已經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裝飾體系,成為中國傳統陶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德化陶瓷器皿類的產品從功能方面分類,大致可以分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盤、碗、杯、碟、罐、壺、文具、燈具和燭台等;陳設裝飾和供器包括瓶、尊、觚和鼎、爐、豆等。這兩大類器物,造型樣式古樸嚴整,傳統意味濃厚。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多沿用傳統形式加以演變,或是模擬自然形態加以整合,設計者考慮到造型需要適應陶瓷材料和技術的特點,構成了符合其屬性與特徵的形式語言。德化陶瓷造型與裝飾明顯地看到受商、周青銅器和玉器的影響,同時還有明代宣德爐的意味,特別是爐的造型和裝飾更為顯著。德化陶瓷優秀的傳統造型筒形雙螭壺、獅首筒形瓶、象耳弦紋尊、犀角杯等,都是其他產區很少見的獨特的樣式。
白瓷代表
宋代早期的產品主要是青白瓷,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逐漸發展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質如脂似玉,創造了獨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視為中國白瓷代表。其裝飾工藝主要有刻、畫、印花和堆貼印花裝飾刻花也稱畫花。德化白瓷具有質地潔白、細膩如玉、釉面光滑、擊聲如磬的特點,故有"中國白"之稱。其特製的薄胎產品,薄如蟬翼,精美絕倫。德化民間雕塑藝人將雕塑與瓷藝結合,擅長製作白瓷觀音,所做白瓷觀音儀態生動,是舉世公認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華麗,而是追求單純、素潔、典雅之美,對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認識,設計定位與取向是準確的,充分顯示著歷代匠師們的創造智慧。如果說景德鎮窯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稱著於世,德化白瓷則是以乳白色為主,釉層腴潤,光色如玉,顯示著冰清玉潔的特質,蘊涵著耐人尋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獨特之處
德化瓷雕藝術在選用材料、製作技巧和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比其它地區的作品更具有藝術生命力和歷史研究價值。具體表現為:
1、胎釉質量優良,說明從製作到裝燒工藝都極其認真考究。作品形體厚重,釉面滋潤。少見瑕疵、大件作品不多,追求和諧完美的藝術風格。
2、善於根據不同的人物形象構思造型、整體與局部比例協調、形象完美。在中國封建時代人物雕塑創作中,在無人體模特兒可供參考情形下,能夠如此精確地把握人體各部位比例,得益於藝術家們長期觀察和細心揣摩現實生活中的男女形體,並吸取了書畫人物作品和民間石、泥、木各種雕塑工藝的精髓,從而達到了人們難以企及的藝術境界。
3、擅長把握刻劃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由表及里,展示細膩生動的神情風韻。尤其是觀音像的臉,豐腴、慈祥,人物的形態刻劃生動準確,以犀利流暢的刀法表現衣褶、紋理的層次及深淺變化,正所謂的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大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韻律。由於做工嚴謹,人物的塑造具有形神兼備、出神入化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德化瓷塑在中國瓷塑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
德化瓷雕的藝術成就,在我國乃至世界的雕塑史上,以它獨特的民族風格,利用自然材料和精湛的製作工藝以及藝術創造才能,成為永不凋零的藝術奇葩,立足於世界雕塑藝術之林。把傳說中的神仙人物和反映現實生活的人物故事,用純樸的藝術語言和獨到的審美意識,通過"瓷雕"技法,去刻劃塑造對象的內心世界,惟妙惟肖,形成與眾不同的美學理念,開闢了瓷雕藝術的嶄新境界。
傳承意義
德化陶瓷源遠流長,在中國陶瓷歷史上曾經書寫過輝煌的篇章,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國際影響。德化陶瓷在中國當代陶瓷發展中,同樣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無論在工藝技術和藝術創作設計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和拓展,不僅生產了大量優質的日用陶瓷產品,同時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藝術陶瓷作品。
但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年輕人多不願投身這一學習周期長、見效慢的傳統行業,而今藝人多在60歲左右,有人亡技失之憂,迫切需要有關方面予以重視和扶持。
影響和地位
陶瓷貿易興起是對世界影響的先決條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製造陶瓷的國家,中國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榮譽。英語裡面的中國(CHINA)的含義就是“瓷器”。中國早已被認為是“瓷器之國”,這就展示了中國陶瓷文化(包括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文化和工藝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德化陶瓷文化首先是在國內陶瓷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德化地處福建中南部,離泉州港不遠。當時大宗出口的浙江龍泉青瓷與江西景德鎮的影青瓷都是經過泉州港出口的,因而它們對德化瓷器生產的影響很大。德化制瓷工藝最早是由閩北建甌傳入。德化瓷器在宋、元時代就已經名著於世。《安平志》曾稱:“白瓷出德化,元時上供”。德化白瓷在明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是氧化焰燒成的,……而且釉的光澤度好,往往有呈現珍珠光彩的”, “中國白”(BLANC DE CHINE)是法國人對明代德化白瓷的讚譽,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
此外,德化陶瓷工藝注意窯爐的改造,窯床結構的完善,通風設備的改進,溫度的掌握,氧化物的含量,原料的化學組成,致使瓷胎密度高,透光度好,這是它工業發展、技術不斷進步的顯著特色,這就使德化陶瓷產品能占住世界極重要的地位的主要原因。
然而德化陶瓷的發展與宋、元時期的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是分不開的。泉州很早就是我國南方的大港,它使德化陶瓷從此走向世界。吳自牧在《夢梁錄·江海船艦》中說:“若欲船泛外國買賣,泉州使可出洋。”因此,德化陶瓷大量傳到國外後,立刻引起世界的轟動。尤其是白瓷器“從大約十六世紀起,介紹到歐洲以後……立刻……得到全歐洲貴族階層的欣賞和歡迎,並接受無限的定貨” 日本上田恭輔的《支那陶器時代的研究》一書中說:“德化窯在明朝時代的產品白釉瓷,確定是白瓷中的白梅,甚至勝於白玉。……德化白瓷的藝術性瓷塑一開始就具有獨特的技巧。特別是觀音塑像最為出色”。英國的波西爾在其所著的《中國藝術》一書中曾說:“福建德化窯……其窯之特品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為:‘不蘭克蒂支那’(中國之白也),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吳仁敬、辛安潮在《中國瓷器史》中亦稱讚德化窯“以善制佛像著名……明季由寧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不惜以萬金爭購之,足見其精美矣”。
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等國大量發現北宋晚期到元代的德化窯產品,表明德化窯在對外貿易中是數量較大的輸出品。 在菲律賓的遺址與墓葬中發現了數以千件較完整或能復原的德化窯瓷器。出土器物中有壺、罐、瓶、蓋盒、碗、碟、高足杯,還有一種“軍持”等,這些器物的造型與紋飾,均與德化窯基內的出土物的造型、紋飾基本相符。德化瓷器在印尼的西里伯斯和爪哇也出土過不少。在東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地方,也曾發現過大量的德化窯瓷器。 為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提供了實物的例證和確鑿的年代依據。
在海外瓷器交易中,部分雖以國際交往的禮品形式來體現的,但實質上是屬於貨物交換。明朝建立兩年後,明太祖即派使團先後在九年中訪問了占城(在越南南部)、爪哇(今屬印尼)、三佛齊(今印尼的巨港)、渤泥(今汶萊)等國。1383年(洪武十六年)各以瓷器一萬九千件贈與占城及真臘(今高棉),以表示睦鄰友好關係。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裝載大量的瓷器多是福建的產品,他們道經泉州,也帶走不少泉州青瓷出國,泉州青瓷中,德化產品最為精美。 每到一處,都宣讀明朝皇帝的書信招諭,贈送禮物中必然有大批德化瓷器,這是順理成章之事,其目的是為了表示建立友好關係,招待各國使臣朝貢,擴大海外貿易,進行貨物交換。客觀上也加強了與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來。
佛教文化促進德化陶瓷文化對世界影響的紐帶
早在西晉時期,佛教就傳入了泉州。那時根據記載泉州就有了延福寺的建築。南朝時印度僧人拘那羅陀還到延福寺翻譯佛經。 這就是佛教在泉州傳播的開始。唐、五代時,隨著泉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佛教在泉州已處於鼎盛階段。當時泉州開元寺人知亮,就因仰慕德化戴雲山的形勝,而化身於紫雲(今泉州開元寺),塑佛於戴雲山。他死後徒弟將其遺體運往戴雲山歸化,塑像奉祀,後其師慈感亦在戴雲山坐化,此二僧被崇為德化戴雲山佛教的始祖。從此佛教文化在德化陶瓷文化上亦有大量的反映。如德化屈斗宮窯址在發掘中出土了不少以“卐”、“般”為裝飾的瓷器,這顯然是受了佛教影響的產品。佛教傳入我國後,為歷代王朝所提倡和信奉,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成為我國人民所信仰的最大而最有影響的宗教之一,到了元代更為崇信,並成立宣政院,專門管理僧徒之事,同時還成立了梵像局,專門繪畫佛像。因此,這種影響也就進一步反映到瓷器上來。“卐”字是什麼呢?在佛教的經典中稱為“吉祥海雲”。那是佛寺大雄寶殿里釋迦牟尼塑像胸前的佛號,也叫做“相”,象徵著吉祥之意,據說釋迦牟尼身上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卐”字,就是其中的一相。《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佛子,如來頂上有三十二莊嚴大人相。這‘卐’相輪,以為莊嚴,放在光明,普渡世界中普現一切佛身,周流十方,開悟眾生”。也象徵著釋迦牟尼,等於佛像的簡化。“般”字,有人認為是“盤”字的簡化,其實不然。如果以“盤”字來解釋,而作為裝飾,那就毫無意義。因此,應認為仍然與佛教有關,它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或者“般若智慧”的縮寫。“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智慧”,是我國宋朝以來禪宗流行的術語。禪宗是我國佛教中十分流行的宗派,在民間具有深廣的影響,在瓷器上得到了反映,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我國自南朝以來,佛教的影響,反映到瓷器上作為裝飾的多是蓮花,而用佛教術語作為裝飾的主體圖案,尚屬罕見,這是元代德化屈斗宮窯產品的一個顯著特色。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
中國陶瓷(包括著名的德化陶瓷)未傳到東南亞及非洲之前,當地人民多以植物的葉子作為食具來裝飯、盛菜。自從中國陶瓷輸入之後,他們盛飯可以用中國瓦盆,盛水可用瓦器,作羹飲酒可以用缽,陶器進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富貴之家則用中國輸入的瓷器。有些國家還把中國陶瓷當作饋贈品、裝飾品、殉葬品、宴會上的接待品,菲律賓人甚至把家中擁有中國陶瓷器多少作為估量個人財富和聲望的主要標準。阿拉伯一些國家,還用中國陶瓷器作為炫耀高雅和富有的裝飾材料而裝飾在屋子裡。
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天皇派加藤四郎等到德化學習制瓷,回國後就在瀨戶地方燒制一種烏釉瓷,所以日本稱瓷器為瀨戶物,而且奉加藤四郎為日本“陶祖”。
宋、元時代,伊拉克和波斯(今伊朗)也相繼學習中國制瓷技術。宋代埃及人賽爾德仿造宋瓷,還傳授了許多徒弟以後大批地製造起來。其造型和花紋都模仿中國式樣,這從埃及開羅古城發掘出來的實物可以得到證實。 十一世紀時,中國造瓷技法傳到了波斯,經過長期改進,技術逐漸提高。1221年以前的波斯瓷器就有了很多中國的鳳凰圖案。十六世紀初,中國陶瓷工人來到波斯,直接為他們燒造瓷器。中國的造瓷技術傳到波斯以後又傳到阿拉伯各國。 在十一、二世紀時,伊拉克的拉加地方的瓷器,還保留著極濃厚的中國風格。不久土耳其也學到了中國造瓷技法,他們的瓷也保持著中國的風格。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十六世紀的瓷器,如花鳥盤之類,也深受中國的影響。
歐洲人仿製中國瓷器的技術是由阿拉伯人傳去的。阿拉伯人得到中國造瓷技法以後,於1470年傳播到義大利。1627年皮薩工人造出了軟瓷青花碗,使義大利人能比較容易地購到嚮往已久的青花瓷。義大利得到了中國瓷器技法後不久又傳到荷蘭的德爾夫,德爾夫陶窯學會了製造中國軟瓷的方法,引起了德爾夫染色瓷器工場的各種試驗仿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之裝飾藝術逐漸有了進步,但各種瓷器色彩,均以中國為模樣,畫著中國的錦繡花紋,迷人風景,各種神像和一些奇花怪鳥。這種青花裝飾藝術一直影響著世界各國瓷器的裝飾。 1708年法國開始仿製德化窯白釉瓷和孔雀綠釉瓷,但早期因火候不夠,仍屬軟瓷。1725年尚第里和門尼西兩個瓷廠成立,出品質量產量才有所提高。當時在仿造中國青花瓷的風格和式樣的同時,也都熱中於仿造德化象牙白的歐洲人瓷像及帶有拱形柄的梅枝浮雕瓶和果子形的茶壺。可以看出我國陶瓷文化,深為世界人民所珍視。
古印度瓷器“軍持”傳入後,對中國產生影響。在德化屈斗宮陶瓷窯發掘中,出土了一種水瓶,叫做“軍持”、“君持”,梵語叫做“據稚迦”,它的意思是“水瓶”。這種器物最初出於印度,為佛教僧侶隨身攜帶用於飲水或洗手之物,我國晉代僧人法顯由印度回國時,曾帶有此物。它是先由古印度輸入我國,再由我國仿製後外銷。宋代開始至元代,大批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客商至泉州貿易,伊斯蘭教伴隨貿易傳入了泉州,其教徒每天用水次數很多,“軍持”正是他們旅行中儲水器皿,德化仿製的青白花瓷軍持正適合他們生活習慣上的需要,因此不斷外銷,這種“軍持”,在東南亞各地都有發現,在我國陶瓷交流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發明陶瓷最早的國家,但陶瓷上有些造型和裝飾,是源於外來文化的影響。如葡萄、石榴都是外來傳入中國種植,五色的鸚鵡是唐太宗時從占城輸入,獅子則來自菲律賓等,這些外來的動植物逐步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因此許多珍稀動植物也就一一成為陶瓷藝術上常用的裝飾題材。福建一些地方出土的陶俑有阿拉伯人的形象,印花瓷碟上有十分惹人喜愛的鸚鵡圖案。瓷器上常見的蓮花、姿態各異的遨遊太空的少女“飛天”、“獸面”、“蟠龍”,還有卷草、纏枝、雲氣以及寶相等都受佛教文化或外來文化的影響。
中國陶瓷工藝技術還不斷借鑑外來陶瓷先進的工藝技術。中國金彩裝飾工藝始於宋代,但金彩工藝,耗金量大,手續繁,後來德國人居恩發明了抹金水工藝,其優點是耗金量低,使用方便,外觀又比金彩更顯富麗堂皇。這項工藝經過我國陶瓷工藝家的努力,金色的附著力、描繪、塗刷性能等,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瓷器裝飾中的貼花工藝,原由英國陶瓷工藝家漢科克第一次使用,通過瑞典傳播到歐洲大陸,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風行全世界,中國陶瓷工藝家不久也掌握了此項工藝。青花釉下貼花研製成功,為發展中國青花傳統裝飾工藝闖出了一條新路。德化貼花、印花、堆花、刻花、透雕等生產技法,無不盡有。使各種杯、洗、爐、鼎等富有藝術性和時代特色的產品相繼出現。 德化陶瓷藝術家還善於從借鑑外來文化的實踐中,發展自己的藝術表現力。
總之,德化陶瓷大量輸出,不僅對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世界陶瓷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外交流總是雙向的,德化陶瓷文化一方面對世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一方面,德化陶瓷文化的民族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又與中國陶瓷藝術家,善於融匯外來文化中的有益營養是分不開的。
中國人了解德化瓷還不如外國人普及
福建省德化縣制瓷的歷史與規模僅次於景德鎮。它在國內的名聲不夠大是因為德化瓷宋元明清通過泉州港多銷往海外,換句話說,德化當時屬於外向型企業,所以中國人了解德化瓷還不如外國人普及。
德化最著名的瓷莫過於德化白瓷。德化白瓷在歐洲有中國白之稱,可見其影響力。這種瓷化程度高、白度大的優質白瓷,曾讓歐洲人嘆為觀止,賦予許多極富詩意的名字,如鵝絨白,象牙白,豬油白,蔥心白,幾百年前,當歐洲還不知燒瓷工藝時,中國人的白瓷堂而皇之在歐洲宮廷及貴族生活中露臉,博得他們的青睞。
我(馬未都)早就想去德化看看,2010年才得機會成行。站在文物保護遺址屈斗宮德化窯址前,參觀著長達50多米的龍窯,我緩步登上龍窯上端,想像著當年熊熊窯火,真不知如何表心情。我們聰慧的先人就是在這樣簡陋的條件創造出舉世聞名的陶瓷,並讓遠在大洋彼岸的國度了解了神秘的東方文明。
德化白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良好的透光性,化柔軟為堅硬,堪稱一絕。德化白瓷造像無論宗教人物還是世俗人物都惟妙惟肖地展現了肌膚的細膩,衣褶的飄逸。讓柔軟可塑的瓷土在烈焰中逐漸堅硬起來,繼而讓堅硬再表現柔軟,無人能出其右。
我在遺址旁邊的農舍意外地發現嵌入土牆的瓷片,滿牆密布,令人驚異。我們今天看到的歷史其實也都是碎片,摻雜在土中任人重新塗抹,為我所用,關健是你是否能在碎片中找出規律,再去還原真正的歷史。
後繼
隨著陶瓷機械化製作以及老藝人的逝去,中國瓷都德化的傳統陶瓷手工藝會不會在歷史中慢慢“丟失”?誰將接過德化瓷藝的接力棒?帶著這樣的疑問,德化陶瓷總站記者走訪了活躍在德化瓷壇上的一些年輕人。
很多德化的年輕人,不後悔放棄高薪回到德化,因為他們知道手中這接力棒的分量之重...
“回來快一年了,最大的收穫是真正感受到了泥性的美麗。泥是永恆的,而生命只能為它服務。”笑起來清新甜美的德化新人柯泳麗,對瓷藝的解讀用的是詩性語言。
即便許多人並不看好瓷繪,每一個德化人都一樣用心去操作每一個工序。
“許多人並不看好瓷繪,但我情有獨鍾,並且痴心不改。”與柯泳麗一樣出生於1986年的莊曉陽看起來渾身充滿藝術氣質。
德化瓷被譽為“不化妝的瓷”,因此瓷繪並不看好。然而對瓷藝和美術的愛好使莊曉陽毅然走上了瓷繪之路。從2004年開始,他花了三年時間,成功燒制了巨型釉上彩瓷板畫《清明上河圖》,這引起了轟動,央視七套還為之拍攝了專題片。
莊曉陽告訴記者,瓷繪並不是想像中的簡單。國畫是平面的,而陶瓷則是立體的,“釉下五彩畫完後還要在一千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燒制,對構圖的把握、對顏料的把握,對色相的把握,都極其需要功力。”
莊曉陽稱自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總是迎難而上。在瓷板畫《清明上河圖》獲得成功之後,他的《渡海觀音》等在第六屆中國——大連古典家居·收藏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和諧安徽》在首屆安徽文化產業博覽會中榮獲金獎;《猶聞荷香》榮獲首屆福建省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金獎……而今,他以奧運為題材的《北京長城魂》和以福建土樓為題材的《和諧家園》等釉下五彩作品也是好評如潮。“創作現實題材是一種冒險。然而最有個性有新意的作品,就是面對生活、取自大自然的作品。我把每件作品都當作挑戰。”
他說,要想活得不後悔,就要選擇自己所喜歡的,然後堅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顏松柳:讓每件陶瓷開口說話。“我不是個很會說話的人,但我想讓我的每件陶瓷作品都能開口說話。”顏松柳的表白略帶自我解嘲,其中卻也不乏幽默感。
顏松柳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末期,比之柯泳麗與莊曉陽,他的瓷藝路也走得更遠:他的《一葦渡江》獲得了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傳統藝術金獎併入選中國美術館,他與人合作的《唐韻仕女》被選贈首訪祖國大陸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此外他還有國家級五金八銀的獲獎記錄。
顏松柳告訴記者,雖然並非出身陶瓷世家,然而他一接觸到陶瓷,揉、捏、塑、雕間,一道藝術之門在不經意間打開,他就像被粘上似的欲罷不能。只要走進自己的工作室,顏松柳就如同置身於陶瓷雕塑的自由王國,在痴迷和忘我的狀態中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拿捏在手裡的泥巴如同鋼琴家手底跳動著的音符。
顏松柳的工作室叫“瓷言坊”,取義於要讓陶瓷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情感;讓陶瓷表達自己的主題與內涵;還要訥於喧囂、浮躁,敏於學習、積累與創作,多讓作品說話。“現在流行一種‘最不後悔的活法’,是說一個人要活得不後悔,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並從中賺錢。我正是這樣做的:選擇自己喜歡的,然後堅持——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陶瓷街
在瓷都德化,有一條飄著濃郁“瓷香”的特色街道,那就是位於龍鵬街的陶瓷街,這也是瓷都德化的視窗形象。該街匯集著德化縣陶瓷精品,遊客可在很短的時間內縱覽瓷都陶瓷精粹,陶瓷玩家亦可在此隨心所欲鑑賞各商家的品牌產品。各種產品琳琅滿目,涉及日用陶瓷、傳統雕塑工藝瓷、西洋工藝瓷、紅壤陶等四大類近萬個品種,是德化陶瓷產品“大觀園”。
博物館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是福建省第一家資料齊全的陶瓷專業館,是德化縣弘揚陶瓷文化、展現精湛的陶瓷工藝和悠久的陶瓷歷史的一個重要視窗。
該館位於唐寨山森林公園內,毗鄰陶瓷學院。占地面積82畝,大樓建築面積5700m2,為框架結構兩層仿古建築,內設六個展廳及學術報告廳、陶吧、資料室、庫房、監控室等。該大樓自2003年10月動工建設,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於2006年10月完工並對外開放。博物館現有藏品5000多件,一樓大廳鑲嵌有一幅長13米,寬2.6米,由520塊德化白瓷製作而成的高浮雕壁畫。博物館一樓三個展廳有固定陳列《德化陶瓷史話》,該陳列以歷史發展為主線,比較系統地表現德化縣古今瓷器的發展面貌和偉大成就,分為“水土宜瓷、千年窯煙”、“宋元瓷器、嶄露頭角”、“明代白瓷、獨樹一幟”、“清代青花、詩情畫意”、“海絲瓷路、蜚聲宇內”、“民國瓷器、承襲傳統”、“瓷國明珠、百花齊放”等七個單元,展覽充分展示了德化陶瓷生產工藝藝術特色、貿易狀況及其人文內涵,闡明了德化窯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反映了瓷都人民勤勞智慧和開拓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