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微時代,信息在以光速傳播,而大多數人“微素質”的提升卻是緩慢的,甚至缺席了。在某些信息明顯有悖常理常態、真實性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很多網民卻無暇、無力甚至無心求證,在網路上盲目轉帖、跟帖,成了謠言擴散的“助推器”。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的網路“大V”,編造散播諸如“雷鋒奢侈生活情節”“張海迪是外國國籍”等網路謠言,更是給網路輿論場帶來極大的干擾。儘管這些披著“大V”外衣的“大謠”最終或是被揭穿了老底,或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其策劃傳播的一些謠言,卻由於很多網民的“隨手”轉發至今仍謬種流傳、餘毒未消。做法
“微”言之中有大義,言“微”同樣不可任性。微時代的種種考驗,對網友特別是青年官兵的“微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學會化“簡”為“繁”。
微時代,傳播平台多受字數限制,網友多受閱讀時間限制,不大可能獲得析事明理所必需的充分信息,隻言片語中多是簡單的判定、偏執的態度和武斷的結論。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查一些背景資料,多做一些邏輯推導,而不能思想懶惰—先是不肯深入思考,繼而完全喪失了深入思考的能力,這是非常危險的。
2、要學會變“快”為“慢”。
微時代,快速而密集傳播的碎片化信息,飄忽不定的興趣點,都會讓人有種被網路裹挾著四處奔忙的感覺。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早些年在研究電視對客群的影響時提出了“快思手”的概念,批評電視令其客群在洶湧而至的畫面前,只會以“快速的固有的思維”進行論證,最終淪為平庸的“沙發土豆”。微時代要防止變異為“快思手”,就要克服為了上網而上網的毛病,上網則需要預有規劃,心無旁騖,切實把網路當成汲取知識、錘鍊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消磨時光的玩物。
3、要學會化“熱”為“冷”。
我們迎來了微時代,人人都持有自媒體“麥克風”;同時,我們又無法迴避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矛盾集中呈現的階段性特點,二者疊加令網路的放大效應更加明顯。不少網民一遇到網路熱點就頭腦發熱、情緒暴躁,以為看到了一些目擊者的隨手拍或是個別專家的快評論,自己就完全了解事件的真相了,就“正義感”爆棚、“網怒症”發作。事實上,越是“熱”事件,越要“冷”處理,學會從全局看問題,從細微處辨真偽,防止以偏概全,武斷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