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基本資料巴赫的復活節清唱劇Oster Oratorium (BWV249)創作與1736年,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三天復活的節日,這部清唱劇最初是為聖托馬斯教堂而作,全曲分為十一部分:
1. 小交響曲
2. 柔板
3. 匆忙的趕路人
4. 男人冷酷的欲望
5. 靈魂,你的精美食品
6. 這是他的墓穴
7. 溫柔而又恐懼的安睡
8. 當我們嘆息的時候
9. 告訴我,快告訴我
10. 我們為他高興
11. 讚美歌
曲調
《復活節清唱劇》的內容來自新約聖經馬可褔音16:1-8,一共包含有11曲。最前面2曲是純器樂曲,幾乎可以確定是取材自巴赫在科恩(Kothen)時代所寫的協奏曲之一,當然,這首協奏曲已經遺失。第3曲開始加入人聲,主題與第1曲相互輝映,顯然的,第3首曲子與前兩首曲子都是由同一首協奏曲變化而來,合在一起剛好是快一慢一快的3個樂章。第4、6、8、10曲是描述劇情的宣敘調,第5、7、9曲則是舞曲風格的詠嘆調,分別給女高音、男高音與女中音演唱,每首都有極高的品質。第11曲的結尾大合唱也是舞曲風格,由此可歸納出整部《復活節清唱劇》就是由1部協奏曲與4首舞曲所構成,非常具有整體性。
人物
編制方面則顯得很豐富,樂團部份包括1支長笛、2支直笛、2支雙簧管、1支柔音管、3支小號、定音鼓、弦樂與包含低音管的數字低音。人聲部份除4部合唱外,巴赫另以4位獨唱者飾唱不同角色如下:
女高音:抹大拉的馬利亞(崇敬耶穌者)
女中音:雅各布的母親馬利亞(崇敬耶穌者)
男高音:約翰(耶穌門徒)
男低音:彼得(耶穌門徒)
曲目
以下為《復活節清唱劇》每首曲子的簡介:
第一曲與第二曲開頭的純管弦樂曲有兩個強烈對比的部份,先是D大調快板交響序曲,以完整編制的樂團演奏,表現復活的歡欣。接著是b小調的哀傷慢板,由雙簧管獨奏,弦樂伴奏,但巴赫在重複演出時也曾設計以長笛獨奏,這段音樂主要描述耶穌犧牲的不幸。
第三曲二重唱與四聲部合唱,D大調。此部份的調性、節奏與管弦樂配器都和開頭的快板一樣。巴赫原本的設計是只有男高音與男低音的二重唱,唱著:「快跑來吧,來到埋葬著耶穌的墳墓。歡欣喜悅伴隨汝心,因為我們的救世主已醒。」巴赫在1740年後又將此曲二重唱改為合唱,原因只是他覺得神劇若以合唱作開頭會更有力,儘管如此,在合唱中間仍維持一段男高音與男低音的二重唱。巴赫在此描繪出一幅亮麗的圖畫,以表現耶穌身邊的人因其復活所感到的鼓舞。
第四曲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的宣敘調,b小調,主要提及他們為耶穌的死之憂傷。
第五曲女高音詠嘆調,b小調,以長笛助奏(巴赫也有寫小提琴助奏的版本),描繪對天堂讚美的美麗畫面,音樂有靈魂冥想的喜悅。
第六曲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的宣敘調,D大調-b小調,描述信徒們看到堵住墳墓的大石未動,但耶穌屍身卻消失了的訝異。
第七曲男高音詠嘆調,G大調,以兩把高音直笛加上弦樂極小聲的伴奏,唱道耶穌死後的安詳,自己也該擦乾眼淚停止哀傷。音樂充滿了田園的寧靜,前半部有如睡夢中的平靜,表現天堂的情境,後半部轉為更有信心的曲調,表達一種喜悅的動機。
第八曲女高音與女中音的宣敘調,b小調-A大調,描述看到墳墓空空的驚訝。
第九曲女中音詠嘆調,A大調,以柔音管加上弦樂助奏,以明亮的舞曲風格旋律問道:「快告訴我,何處能找到我靈魂所愛的耶穌。」
第十曲男低音的宣敘調,G大調-A大調,描述彼得高興耶穌再生。
第十一曲D大調四聲部合唱,以開頭的完整樂器編制進入燦爛的結尾,最後結束的地方簡短而突兀,可能是巴赫為了要強調耶穌超越死亡的勝利
標題
巴赫的這部《復活節清唱劇》,BWV249,作於1736年。復活節是基督教會紀念耶穌在十字架受刑死後第三天復活的重大節日,巴赫這部作品當時為聖托馬斯教堂而作,全曲的標題為:1.小交響曲;2.柔板;3.匆忙的趕路人;4.男人冷酷的欲望;5.靈魂,你的精美食品;6.這兒是他的墓穴;7.我溫柔而又恐懼地安睡;8.當我們嘆息的時候;9.告訴我,快告訴我;10.我們為他高興;11.讚美歌。
版本這部作品的版本,可選:1.明興格爾指揮斯圖加特室內樂團、維也納學會合唱團版(Ameling, Watts, Krenn, Krauss演唱),Decca,CD編號425 650-2,《企鵝》評介三星。2.萊昂哈特指揮啟蒙運動樂團扳(Frimmer, Popken, Pregardien, Wilson-Johoson演唱),Philips,CD編號442 119-2。3.里林指揮斯圖加特加辛格爾教堂合唱團、斯圖加特巴赫學院樂團(Auger, Hamari, Krauss, Huttenlocher演唱),HANS,CD編號98862。4.海萊維吉指揮學院聲樂團版(Schlick, Wessel, Taylor, Kooy演唱)hmc,CD編號90 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