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植科學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4月合作設立,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3個學科領域做出原創性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每3年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3個學科領域中輪流評獎。

基本信息

獎項介紹

復旦-中植科學獎復旦-中植科學獎
該獎項由復旦大學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4月合作設立,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3個學科領域做出原創性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獲獎科學家將獲得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未來每年都會進行評選,只授予一人(一團隊、一項目),每3年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3個基礎學科領域中輪流評獎。獎項候選人須為在世的相關領域科學家,不限國籍,其原創性、基礎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應能顯著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素質及精神文明,並能代表當今全球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水平。

頒獎原則

獎項評審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提名委員會提名、專業評審初評、資深評審終審等環節。

評審委員會

復旦-中植科學獎復旦-中植科學獎
2016年4月,理事會確定了由14位國際知名學者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其中,6位成員組成資深評審委員會,8位成員組成遴選委員會。

資深評審委員會的6位委員分別來自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3個學科領域,其中,來自於物理和生物醫學領域的4位資深評審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數學領域的1位資深評審為菲爾茲獎獲得者,另1位資深評審為前國際數學學會主席。

理事會還邀請了130餘位海內外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組成提名委員會,於2016年5月起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廣泛提名,共徵集到50餘位候選人的信息。候選人均為在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國際知名科學家,其中不乏拉斯克獎、蓋爾德納獎等生物醫學國際頂尖獎項的獲獎人。

歷屆獲獎

首屆

第二屆獲獎者第二屆獲獎者
2016年12月17日,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Honjo)獲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

“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亮相卻引來不小爭議。華人科學家、耶魯大學腫瘤中心腫瘤免疫部主任陳列平是談及腫瘤免疫治療時無法繞開的人物。作為目前腫瘤免疫療法中核心的PD-L1蛋白發現者,陳列平在2014年與其他3位免疫學家一起,共享了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威廉·科利獎,並在2016年獲得了美國免疫家學會史坦曼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

當“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給研究腫瘤免疫療法的學者時,陳列平卻落選了。陳列平是該獎的候選人之一,但最終為何落選尚不知曉。

第二屆

2017年9月21日,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獲獎名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Weiss)、加州理工學院基普·索恩(KipStephen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ClarkBarish)因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而獲獎。三人將分享300萬人民幣的獎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