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園[北京著名園林景點]

御花園[北京著名園林景點]
御花園[北京著名園林景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御花園位於北京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m,東西寬140m,占地面積12000㎡。園內主體建築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

基本信息

簡介

御花園 御花園
御花園 御花園

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始建,十八年建成,名為“宮後苑”。清雍正朝起,稱“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的北端,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 ,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園牆內東西寬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園內建築採取了中軸對稱的布局。中路是一個以重檐錄頂、上安鎦金寶瓶的欽安殿為主體建築的院落。東西兩路建築基本對稱,東路建築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西路建築有延輝閣、位育齋、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還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這些建築絕大多數為遊憩觀賞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從乾隆時起,排貯《四庫全書薈要》,供皇帝查閱。建築多倚圍牆,只以少數精美造型的亭台立於園中,空間舒廣。園內遍植古柏老槐,羅列奇石玉座、金麟銅像、盆花樁景,增添了園內景象的變化,豐富了園景的層次。御花園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祿、壽象徵性圖案,豐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宮中重陽節登高的地方,疊石獨特,磴道盤曲,下有石雕蟠龍噴水,上築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三大特色

御花園 御花園

其一,建築布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以欽安殿為中心,兩邊均衡地布置各式建築近20座,無論是依牆而建還是亭台獨立,均玲瓏別致,疏密合度。其中以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浮碧和澄瑞為橫跨於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側伸出抱廈;萬春亭 和千秋亭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體現了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觀念。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御花園建築 御花園建築

其二,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蘢,其古柏藤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餘株,散布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鏗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

其三,彩石路面,古樸別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餘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御花園原為帝王后妃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主要景點

宮內花園

御花園 御花園

御花園是一處以精巧建築和緊湊布局取勝的宮廷園林 。御花園的面積並不大,其南北深八十米,東西闊一百四十米,但古柏老槐與奇花異草,以及星羅棋布的亭台殿閣和縱橫交錯的花石子路,使得整個花園既古雅幽靜,又不失宮廷大氣。這裡是帝後茶餘飯後休息遊樂的地方。另外,每年登高、賞月活動也在這裡進行。

欽安殿

坐落於正中北面,是園中的主體建築。它把花園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近二十座不同風格的殿宇軒齋大致建在東西兩側對稱的位置上。只有綺麗小巧的亭檯布於園中,因此欽安殿雖然東西有對稱的建築,但不能同時收入眼帘,從而在視覺上擴大了原本面積不大的花園。

欽安殿殿基是以漢白玉石為材的須彌座,望柱和攔板上的龍鳳圖案是形態優美的明代雕刻。殿頂平坦,周圍四脊環繞。殿內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水神,所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節令,皇帝到此拈香行禮,祈禱水神保佑皇宮,消滅火災。

欽安殿位於御花園的中央院落內,始建於明代,明嘉靖年(1535年)添建牆垣以自成格局,清乾隆年又在殿前添接抱廈。

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為道教中的北方之神。殿頂為重檐盝頂,殿宇基座周圍漢白玉石欄桿是紫禁城中的石雕精品,殿前相交於甬路上方形成拱門的連理柏也是宮中的奇樹之一。

欽安殿是坐落在北京中軸子午線上唯一的道觀,清代每逢元旦年節,都要在此設斗壇、道場,皇帝來此拈香行禮。

天一門

天一門為御花園中央欽安殿院落的南門,建於明代嘉靖年(16世紀),初名“天一之門”,清改今名。“天一”為星名,又為北極神之名,又喻“天一生水”之意。此門是紫禁城中少見的青磚建築,在起到避火防災功能的同時,又與花園清雅蒼翠的環境相協調,是一座別致的皇家道觀門戶。

摛藻堂

摛藻堂位於御花園東北部堆秀山的東側。“摛藻”為施展文采之意。

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後,室內放置書架,貯藏《四庫全書薈要》,擇“四庫”中之精粹,以備皇帝來此休憩閱覽。

延暉閣

延暉閣位於御花園內西北,北倚宮牆。明代初建時名為清望閣,清代改今名,概取延駐夕陽光輝之意。

清代宮廷從八旗遴選秀女進宮的活動在此舉行。閣外觀為上下兩層,其內部兩層之間還有一暗層。閣上迴廊環繞,玲瓏輕盈。延暉閣高居宮牆之內,與花園東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登臨高閣,或俯視園中景致,或北望景山,都風光綺麗,據說在冬季天氣晴朗的日子,這裡還可以看到西山的積雪。清代乾隆、道光、鹹豐等皇帝都留有吟詠此閣的詩句。

順貞門

順貞門是御花園的北門,是內廷中路的最北端,外面即神武門,因而是由北進入內廷的重要通道,無故不得開啟。此門始建於明代,初名坤寧門,後改“順貞”,寓順和貞節之意。

堆秀山與御景亭

位於欽安殿東北,由各種形狀的太湖石塊堆砌而成的假山,依牆拔地而起,山高14米。這座假山是人工堆成,堆山匠師們稱為"堆秀式",故稱堆秀山。山前一對獅子石座上各有一石刻龍頭,口噴水柱高達10餘米,景象十分壯觀。山下小路曲折盤旋通向山頂。山前正中有門,門內有洞,沿洞內石階盤旋而上,也可到達山頂。山頂建有四角攢尖頂方亭一座,名御景亭。每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清代帝後都要上堆秀山登高,到御景亭攬勝。

堆秀山位於御花園北稍東部。明萬曆年十一年(1583年),在拆去的觀花殿原址上,堆疊湖石成高約10米的假山。山正中洞門題為“堆秀”,山巔建御景亭。清代又在山間設噴泉石獸,為宮中現存唯一的水法設施。

御景亭高聳於御花園北的堆秀山上,是宮苑中眺望風景的絕佳之處。亭內天花藻井,並面南設寶座,亭外設石供桌。此亭為九九重陽節帝後登高之處。

絳雪軒與養性齋

繹雪軒位於御花園東南角,養性齋位於御花園西南角,後依宮牆,座東面西,其建築平面為“凸”字形。

兩齋遙遙相對,造型高低不同,對稱卻不呆板。繹雪軒的門窗裝飾均為楠木雕刻,窗欞雕有"萬壽無疆"花紋。乾隆皇帝常到絳雪軒吟詩作賦。當時絳雪軒前有五株海棠樹,每當花瓣飄落時,宛如紅色雪花紛紛降下一般,遂將此軒名為繹雪軒。乾隆皇帝曾有"絳雪百年軒,五株峙禁園"的詩句。軒前琉璃花壇里有一簇極為罕見的太平花,這是晚清時西太后命人從河南移來栽種於此處的。養性齋是一座樓閣式藏書樓,末代皇帝博儀退位以後,曾聘請教師在這裡教他學習英語和數學。

此軒門窗為楠木本色,不加油飾。柱、框、梁、枋皆飾斑竹紋彩畫,樸實淡雅。軒前的琉璃花壇制頗為精緻,壇內疊石為山,栽有牡丹等名貴花木。原來,軒前有海棠樹5株,每當花瓣飄落時,宛若雪花片片繽紛而降,遂名絳雪軒。晚清時,慈禧命從河南移來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花壇前豎立一遠古木質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題詩句。

養性齋位於御花園西南,始建於明代,初名樂志齋,清代改今名。

齋為兩層樓閣式,座西面東,齋前疊石環抱。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於樓兩端向前各接出3間,改建為轉角樓,建築平面遂呈“凹”字形,與花園東面的絳雪軒正凹凸相應。清嘉慶、道光兩帝常臨此齋。清遜帝溥儀曾將他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安排在此居住。

象徵四季的亭子

園內有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等名亭,分別象徵春夏秋冬四季。萬春亭與千秋亭一東一西,都是方形重檐的亭子,上有傘狀攢尖圓頂,四面出廈,構成十二角。浮碧亭、澄瑞亭兩亭也是一東一西,均為方形,亭南伸出抱廈一座。造型奇特的它建在 一座單孔石橋上,石橋下是 一池碧水,水中有清雅的睡蓮和遊動的金魚。

萬春亭在御花園東部,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 亭重檐,上圓下方,合於“天圓地方”之說。東方與春季對應,故名萬春,即天地長春之意。

萬春亭與花園西部的千秋亭相呼應,造型相同,成為一對。兩亭都精美絢麗,可稱宮內最美的亭子之一。

花石子甬路

御花園的通道上,都有以各種顏色的小石子砌嵌而成的不同圖案,共有900幅。這些獨立內容的圖案分別為人物、風景、花卉、建築、飛禽、走獸。歷史故事等等。

古樹

園內現存有古樹一百六十多棵,多數在三百年以上,蒼松翠柏,千姿百態,各領風騷。

在欽安殿前有一連理柏占居顯位,樹的二根分別位於故宮中軸線的兩側,於l米多高處合二為一,正值中軸線上方變為一棵。相傳兩樹自動結伴,心往一處想,堅貞不屈,因而感動了上蒼,使之融為一體,人們叫它連理樹,象徵純真的愛情,因而引來了天下不少痴情男女與它相擁。

位於堆秀山東側有一棵古柏,被封為“遮蔭侯”。它在園中名氣最大。此樹高7.8米,樹圍0.9米。它雖貌不出眾,所在的位置也不顯赫,但怎么會得此殊榮呢?

相傳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天氣很熱,隨從人等個個汗流浹背,惟有乾隆爽身愜意。回朝後,乾隆皇帝在園中遊玩來到此樹前,一太監奉承道:皇上去江南時此樹枯萎。皇上一回來此樹又茂盛起來了,看來是此樹隨皇上一同去了江南。乾隆一想,去江南的路上別人大汗淋淋,而自己卻很涼爽,再聽太監這么一說,想必此樹暗中為我遮蔭,不禁心中大喜,便賜封此古柏為“遮蔭侯”。後來還為它題寫了《柏樹行》刻在碑上,碑就在樹旁的搞藻堂西牆上。

園中的名貴古樹還很多,如臥龍松、龍爪槐等,這些古樹雖老態龍鍾,但還枝繁葉茂,每天迎接著海內外廣大遊人。

建築風格

御花園 御花園
御花園環境 御花園環境

御花園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 。欽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邊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於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廈;南邊的萬春亭和千秋亭,為四出抱廈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 角亭,屋頂是天圓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纖巧,十分精美。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倚北宮牆用太湖石疊築的石山“堆秀”,山勢險峻,磴道陡峭,疊石手法甚為新穎。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後重陽節登高的去處。

故宮各部分建築

簡介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群。故宮的建築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中路建築午門| 太和門|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門| 乾清宮| 交泰殿| 坤寧宮| 坤寧門| 御花園|神武門

西路建築

養心殿| 永壽宮| 翊坤宮| 儲秀宮| 太極殿| 長春宮| 鹹福宮| 重華宮| 建福宮| 中正殿| 英華殿| 壽安宮| 壽康宮| 慈寧宮| 武英殿| 鹹安宮 |南薰殿| 西華門[北京市]
東路建築齋宮| 承乾宮| 延禧宮| 鍾粹宮| 景陽宮| 景仁宮| 永和宮| 乾西五所| 奉先殿| 毓慶宮| 天穹寶殿| 寧壽宮| 南三所| 文華殿|傳心殿| 東華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