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早年投入湖北新軍,曾調陸軍將弁學堂深造,後升任陸軍第八鎮步隊第三十標排長。曾先後參加過日知會、群治學社會社、振武學社,1911年轉入文學社,不久又加入共進會。武昌起義時,徐率隊與熊秉坤部進攻清督署。湖北軍政府成立後,為謀略處成員。曾清收清廷金庫,為革命提供大量經費。陽夏之戰,馳臨前線督戰。南北議和後,任畢血會會長。民國成立,任湖北稽勛局調查長,後授陸軍中將。1945年,段店曾改稱為“達明”鄉。
人物生平
1911年10月10日夜晚,武昌首義的槍聲震驚寰宇,在義軍當中,一位投筆從戎的青年在聽到槍響之後,迅速率隊與熊秉坤部在楚望台會師,一起進攻清督署。此人便是徐達明,那一年他僅23歲。諸多史料顯示,在武昌首義時,徐達明是義軍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英雄,如今卻幾乎被遺忘。
歷史功勳不容抹殺
徐達明生於1888年3月12日,逝世於1914年2月4日,字介舟,湖北鄂城(今鄂州)人,辛亥革命武昌首義領袖之一,與蔡濟民、吳醒漢、王文錦合稱“四大金剛”。早年投入湖北新軍,曾調陸軍將弁學堂深造,後升任陸軍第八鎮步隊第三十標排長。曾先後參加過日知會、群治學社會社、振武學社,1911年轉入文學社,不久又加入共進會。
徐達明自始至終都參與了武昌起義,武昌起義之後,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徐達明成為了當時權力核心--謀略處成員。能進入謀略處的人幾乎都是義軍當中的骨幹,不過,謀略處的成員均是20歲出頭的青年,運轉不到一周便改為參謀部,蔡濟民任部長,徐達明任次長。此後,軍政府派徐達明與吳兆麟、李作棟、蔡濟民四人清理湖北全省儲款,為革命提供了大量經費。陽夏之戰時,徐達明馳臨前線督戰。南北議和後,徐達明任畢血會會長。民國成立後,徐達明任湖北稽勛局調查長,後授陸軍中將。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就過了一個世紀。武昌起義的歷史雖然漸行漸遠,但每當其紀念日來臨之際,那響徹夜空的槍聲就會自然而然地在人們的心中迴響。在辛亥百年的時候,國內外出版了大量有關辛亥革命的書籍,包括相關人物傳記和相冊,然而在厚厚的一本《辛亥人物像傳》當中,竟然找不到徐達明的傳記和照片,而湖北黃陂作家裴高才的《辛亥首義百人傳》也只是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提及徐達明,這種不客觀的做法令人心寒。
綜合各種史料記載,如果要對武昌起義的參與者進行功勞排名,徐達明只能在20名之內。最為離譜的是,在32集電視連續劇《武昌首義》里,徐達明的名字一直都未出現,該劇第五集中“楚望台會師”的場景里,有張振武率領三十標起義官兵來到楚望台的鏡頭,字幕稱張振武為“革命黨陸軍三十標總代表”。張振武雖然在武昌起義中功勳卓著,但他當時根本沒有到楚望台,也並非陸軍三十標的總代表,率領三十標起義官兵來到楚望台的革命黨代表實際上是徐達明、吳醒漢以及馬明熙等人。
英雄早逝舉國悲痛
世事難料,天妒英才,徐達明在1914年2月4日便撒手人寰,年僅26歲,雖然有資料顯示他逝世於1915年,但查閱《徐氏家譜》發現,他逝世的日期實際上是民國甲寅年正月初十日丑時。當年,他的咯血病復發,不得不請假就醫,最後醫治無效而病逝。不過,鑒於張振武、蔣翊武等謀略處多名成員都在民國初年死亡,有史學者認為徐達明之死或許另有原因。徐達明逝世前已有妻小,他的逝世既讓當時的軍政界感到震驚,也給妻小帶來了無盡的悲痛。
徐達明逝世後,民國政府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眾多民國大員親臨葬禮現場,黎元洪、吳兆麟等軍政要員都為其敬獻了輓聯。從中不難看出,當時的軍政要員對徐達明的評價是非同尋常的。現錄如下:
為國事盡瘁十年,功在凌煙君不朽;嘆楚才又弱一個,愴深袍澤我尤悲。(黎元洪挽)
海水拍飛濤,昔日軍中驚義烈;將星沉大陸,此事天下哭英雄。(吳兆麟挽)
千里致奠芻,憐君子幼妻單,此日撫琴空灑淚;孑身傷棋局,愧我離群獨立,何年下榻再談心。(王文錦挽)
何處覓芳型,幸有偉業奇勳,常使英名留漢水;一朝成永訣,太息孤兒寡婦,空將血淚灑桃花。(張其亞挽)
險阻君備嘗,想當年收復河山,深資臂助;肝膽誰與共,嘆此日知交零落,倍覺神傷。(張志雄挽)
從今不盡人情感;懷舊益深風雨悲。(杜錫鈞挽)
我同公瑾論交,記虎躍神州,天下英雄能有幾;誰與徐君掛劍,痛鶴歸華表,九原知己更何人。(蔣秉忠挽)
功勳卓著反引文革浩劫
雖然徐達明官拜陸軍中將,但是,生前卻一直是窮困潦倒、家徒四壁。徐達明逝世前留有一子,在其逝世後,兄長帶著其子找到黎元洪,黎元洪撥專款修建了300平方米的房屋,此屋在抗戰時期遭日軍轟炸,後僅存三分之一。民國政府為了紀念徐達明,在1945年的時候曾經將他所在的鄉鎮更名為“達明鄉”。
徐達明的逝世給家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悲痛,還有無窮無盡的災難。中共建政之初,政府對其家人還算是尊重,據說每年還會給一定的經濟撫慰。但是,到了文革時期,因為徐達明的民國將軍身份,其子孫大受株連,其子因為挨整挨斗,結果被逼得精神異常。拿著徐達明的勳章和證件等遺物到街上鳴冤叫屈,被當時的鄉武裝部長沒收。
徐達明有兩個孫子和一個孫女,因為政治迫害,兩個孫子先後夭折,而唯一的孫女則在生了四個兒子之後,也被逼得懸樑自盡。徐達明的直系後代中男丁已盡,最後,只能招一個孫女婿入贅,承續他家的香火。在與徐達明後裔的交往中,原以為提及徐達明能給他們帶來自豪感,然而,帶來更多的其實是傷感和痛苦的回憶。
徐達明逝世之後沒有跟劉靜庵等首義烈士一道葬於武昌伏虎山,而是葬在了自己家鄉的田野里,與同村的一些平民墓相鄰為伴,距離其故居僅300米左右。這或許是他生前的選擇,因為家有孤兒寡婦,他在眼睛閉上的那一刻,內心不可能是輕鬆的,而是有著無盡的牽掛。文革時期,徐達明的墓碑被人挖走沉入池塘,文革結束後,方被其孫女婿與重外孫重拾復立。
僅存的三分之一故居原本一直有人居住,直到21世紀初,他的後裔才搬出去到城鎮謀生和定居。讓人痛心的是,殘存的故居在2005年又被人強占去三分之二。仲秋的黃昏,看到殘存的徐達明故居上的殘垣斷壁,看到徐達明墳墓上茂密的雜草,讓人倍感心酸,欲哭無淚。
世事滄桑,當年的鄂軍都督府每到雙十節前後,便成為了海內外遊人慕名觀光的聖地。在那棟紅樓內,歷史上都督府的辦公場景都得到了再現,只是,我們能看到的只有當年部分英烈們的照片,他們的生命均已過往不復了。走進紅樓,首先進入的是當年謀略處的辦公室,裡面擺放著十幾位首義英雄的名牌,其中就包括徐達明,這或許能給人一絲慰藉。
現代宜興紫砂名人錄
宜興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發展到現代,宜興紫砂更是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本任務就是盤點現代宜興紫砂制壺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