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歷程
一九四零年生,一九五五年的四月由共青團丁蜀區委書記唐炳元負責考核介紹,他以四張動物單條畫(老虎、獅子、馬、猴子)優秀作品,考取蜀山紫砂工場(屬湯渡陶業社)“紫砂工藝廠”蜀山陶業社的前身。憑團區委介紹信到蜀山拜任淦庭先生為師,當時紫砂工場場長王鳳來(曾是蜀山鎮鎮長)由於紫砂工場正處於籌建時期,工場都在私人窯戶家中,窯棚內沒有台子和凳子。幹活時膝蓋頭做台子、掇罐合在地上就是凳子。建立紫砂工場他是任老第二個開山門徒弟(第一個是徐秀堂、第三個是馮希雅)。他是解放後發展紫砂老藝人(任淦庭、朱可心、顧景舟等七位)歸隊時同時進廠,是解放後紫砂工場開山門三徒之一。當時工場場長、會計、管理、制坯、雕刻、窯務、倉庫、釉水、食堂總計只有70多人。沒有徒工宿舍,他住在師傅家中,由於師傅身體瘦弱,他每天扶任老到工場上下班。他在任老家中很勤快,深得師傅喜愛,在陶刻技術上得以真傳。任老的筆法、刀法學得比較全面,有次任先生出席江蘇省文聯代表會也讓他隨從到南京,並安排一張列席證。17歲的他第一次見到好多藝術家,蘇州刺繡的金靜芬、揚州剪紙的張永壽等開闊了眼界,對工藝美術更加堅定學習信心。
藝術生涯
他在學習期間刻苦鑽研,成績突出,五八年初被領導調任紫砂藝術學校當教師,他認真指教,表現特好,為紫砂雕刻培養大批人才。五九年光榮出席了宜興縣文教群英會。同年十二月又光榮出席江蘇文教先進單位,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聽取了省委書記江謂清、省長惠浴宇的報告,獲得省長惠浴宇鑒章,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獎狀、獎品。上級的關愛使他工作更加努力為紫砂工藝的發揚與繼承更堅定信心,為紫砂工藝的弘揚獻計獻策。學校的教育工作結束後仍回到厂部,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創作設計。藝術上書攻秦篆,隸入鄧石如法帖、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具佳、尤擅長陶刻、舉凡古詩今詞、商周青銅銘文、鍾丁、石鼓、秦磚漢瓦等,在裝飾上以新領先,以奇取勝。
刀是心和手的藝術,她出自於情,作用於功,“靜”則使其過程暢達圓通,留下美的心跡……這種高級的精神性創造要求藝術家必須走過一個自醒的過程。一個藝術的操作方式與人之行為方式融為一體的過程。
每件作品既繼承傳統又刻意求新,因質地不同而刀法有別,因器形與泥色之相異而設計不同,使形、神、意融為一體,拙中生巧。如新作《中國名山四季掛盤》注重大氣勢、大處落筆,小處收拾,運刀出神入化,力求細膩流暢而動靜結合,看似一團亂麻,實際卻融合了各種傳統技法。把大自然的景觀本體,用紫砂五色泥土幻化出山勢、雲霧、流水、閃現出紛繁色彩,幽遠意境和秀潤、靈透之氣。掛盤《虎嘯》、《觀音》一隻注重神態表現,顯示威風和立體感;一隻表現線條和色澤端莊和清秀,頗有情趣。早期作品“屈原”、“洞天福地”、“宜興善卷春色”、“紅樓夢人物通景瓶”等,作品“桂林通景瓶”、“黃山清涼台”、“海天佛國瓶”等多次在日本、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台灣及全國陶藝展展出深受行家讚賞。一九八七年裝飾雕刻特大百壽瓶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九二年首創宜興制陶史上最大的雙面立體陶扇,陶扇由18塊立體陶板組成,扇面工藝平整,色澤肌理,集造型、裝飾、書畫、金石陶刻於一體,正面鐫刻了《封神演義》中哪咤鬧海的生動場面,背面錈刻著哪吒鬧海及故事概述,整個作品主題鮮明,構圖奇絕,畫中數十人神態各異,神話色彩濃烈,引人入勝。
書畫作品黃山人字瀑、太湖春色、滿園春色、牽牛花,入選無錫市級展覽,因作品優秀被吸收為無錫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東坡品茶圖、濟公品茶圖、秋香、黃山煙雲等曾刊登在台、港陶藝書刊及國內報刊雜誌上,部分已被港台書畫愛好者收藏。
八十年代開始,他致力於傳統紫砂壺的創新設計。從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中尋找題材,注意中華民族之喜聞樂見,充實新意,使作品高雅力求神奇趣怪,1986年電視傳統設計,把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抽象設計茶壺,增添工藝設計新路子。畫了10多副草圖和夫人陸巧英經過多次反覆試製,終於成功作出《濟公壺》利用濟公的法寶、僧帽、破芭蕉扇、破鞋、吹火筒和酒葫蘆。壺蓋和壺把以佛珠相連,正面刻積善除魔濟顛僧,另一面只刻上“南無阿彌陀佛”整個作品造型趣怪,幽默含蓄、技法精巧。以海峽兩岸人民和平幸福、團結友愛為象徵的和平女神“媽祖”為創造媽祖壺特意赴福建寫生拍照,抓住特微,認真研究,他在夫人陸巧英合作下一舉成功。“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以中國古文化的“唐鍾”,充分利用紫砂泥的優美細條加以配製,集書畫、鐫刻、雕塑、造型於一體,具有較高藝術效果。“好雲壺”以魚躍門交好運為題材,展示了人民喜聞樂見、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迎合了東南亞人民的心愿。以三國志劉關張為主題,以京劇臉譜為表現手法,壺身壺蓋和咀以京劇樂器為素材、正面以彩泥臉譜,另一面刻上桃園結義四個草書,整件作品新穎別致,妙趣橫生。“只可有一,不可有二”是他從藝五十年陶藝研究探索的成功奧妙。
另外他與夫人陸巧英合作的“雙英壺”、“金猴拱壽壺”、“歷代錢幣壺”、“聚寶壺”“龜蛇永壽”、“濟公壺”、“玉潔壺”等,在全國陶瓷展、香港宜興紫砂名壺展上大放異彩。特別是:“濟公壺”的造型趣怪,技法精彩,轟動東南亞,掀起了一股“濟公壺熱”,並受到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沖和著名科學家周培源的高度評價。他製作了五把“濟公壺”選為中央首長出訪西歐國家的禮品,在國內受到江渭清、惠浴宇、陳雲、品正操、邵華、彭沖、周培源、王光英、劉勵英、董良輝、陳至立、劉振元、倪天增、鍾敬文、周魏峙、賈芝等首長的接見。1989年在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上“大濟公壺”成為榮獲金獎的組壺之一。台灣“藝術家”、“生活別冊”、香港“大公報”、“亞洲電視台”、國內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南方日報、新華日報、揚子晚報等幾十家報刊雜誌、電台電視台均作了相繼報導。作品成為紫砂市場的搶手貨,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睞。以“神乎其技、技藝超群”聞名於世。1996年4月,他與夫人陸巧英出席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北京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紫砂陶藝的再創造兼談濟公壺創作思路》、《民間敘事與媽祖壺》博得中外專家一致贊評,獲得榮譽證書。1997年11月赴上海參展,他在滬陶藝現場表演,第二次受到國務委員陳至立的新切接見,並被聘為上海市陶瓷藝術中心的藝術顧問。
榮譽
作品曾獲輕工部二等獎,十一省三市二等獎及86、87年省優秀作品獎。濟公壺、好運壺榮獲89年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組壺之一。1996年中華長城紫砂掛盤獲國際民間敘事研究會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最高榮譽稱號及獎狀。1998年4月參加首屆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作品大濟公壺、媽祖壺榮獲金獎。2000年被聘為上海市陶瓷藝術中心藝術顧問。2003年第37屆全國旅遊品和工藝品交易會塈國際禮品和家用消費品博覽會,並五件作品參展。2005年出席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作品入選宜興國際陶藝展。受到中外來賓高度評價。
他正處於藝術創作的高峰,一些陶刻新品和紫砂壺新樣正的抓緊創作。他認為:要在有生之年,再創作一批高質量的紫砂精品,為弘揚紫砂陶的文化,為宜國的民族工藝增光添彩。並正在為紫砂陶刻造型技藝培養青年接班人而加倍工作。
作品賞析
現代宜興紫砂名人錄
宜興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發展到現代,宜興紫砂更是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本任務就是盤點現代宜興紫砂制壺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