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壽

徐兆壽

徐兆壽,1968年生,甘肅涼州人,文學博士。現任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院長,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首批榮譽作家。1988年開始在各種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散文、評論等作品,總計300多萬字。長篇小說有《非常日記》、《生於1980》、《幻愛》(《我的虛擬婚姻》)、《非常情愛》、《生死相許》、《偉大的生活》等,詩集有《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麥穗之歌》等,學術著作有《我的文學觀》、《中國文化精神之我見》、《非常對話》、《愛是需要學習的》、《愛與性的秘密》等,獲“全國暢銷書獎”、“敦煌文藝獎”、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十多項獎,在《新華文摘》、《光明日報》、《小說評論》、《文藝爭鳴》等刊物上發表文學評論數十篇。

基本信息

主要作品

他從1988年開始創作,至今仍致力於藝術的創作,在各類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散文、評論等作品,總計300多萬字。

著有長詩《那古老大海的浪花》(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年)

詩集《麥穗之歌》(青海人民出版2000年)

長篇小說有:

《偉大的生活》

《生死相許》

《非常日記》(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年)成為該年度最暢銷小說,

《非常對話》(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生於1980》(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被譽為“當代賈寶玉之傳”

《非常情愛》(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

《幻愛》(甘肅美術出版社2006年)為國內首部提示婚姻生活的小說。

文學研究著作有:

《我的文學觀》(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國文化精神之我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性文化隨筆:《愛是需要學習的》(中國言實出版社2008年》

《愛與性的秘密——徐兆壽性文化隨筆》(作家出版社2010年)已連續印刷多次。

研究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文藝批評、兩性文化研究、絲綢之路旅遊研究

開設課程

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愛情婚姻家庭社會學等

主要科研成果

在各種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散文、評論、學術文章等作品,總計近300萬字;獲“全國暢銷書獎”、“敦煌文藝獎”等十多項獎;在《新華文摘》、《小說評論》、《文藝爭鳴》、《蘭州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出版和發表長篇小說《非常日記》、《生於1980》、《幻愛》等8部, 出版詩集《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等2部,出版學術著作《非常對話》、《愛是需要學習的》、《我的文學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之我見》等4部;主持和參與多項規劃、策劃項目。

作品特點

徐兆壽作品敏銳的抓住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現象,並且用社會學、心理學的視角觀察社會問題,被稱為“問題小說家”《非常日記》、《非常情愛》、《非常對話》形成了“非常”系列小說,引發了對當代大學生或“80”後的生存和精神狀態的熱議。同時也致力於性文化的研究,大膽的觸及中國文化的“禁區”,反映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中西文化的衝突下信仰失落時的心靈焦躁、現代人的異化等人性的主題—既有對人性心理焦躁、彷徨的揭露也有對理想世界構建溫情的一面。也曾與著名的性學家劉達臨教授就性文化方面的問題進行解讀,成為全國首位在新浪開設大學生性心理諮詢的專家,被譽為青年性學領軍人物。他的創作屬於智性的帶有文化哲學色彩的寫作,與社會學、生理學、精神分析理論有密切的血緣聯繫,他的知識結構和精神資源既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又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精神。

個人經歷

個人經歷 個人經歷

2002年出版中國首部大學生性心理小說,受到批評

2003年被新浪邀請首開大學生性心理諮詢熱線

2005年在國內高校首開性文化課

2006年5月新浪部落格點擊過百萬,成為新浪部落格最受關注的作家、學者部落格之一

2010年攻讀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

文學評價

徐兆壽真實的裸露了一代人的思想經歷和心路歷程。對青年尤其是生活在大

學校園裡的大學生的關愛,使其找到一條藝術表現的較佳途徑。——甘肅省文學院榮譽作家授獎詞

“非常”系列

徐兆壽 徐兆壽

《非常日記》是以日記體的形式描述了優秀大學生“林風”的變態心理導致他最後走上自殺道路的過程,被稱為是“中國第一部大學生性心理小說”。2002年該書出版後,在內地高校反應強烈,當年底《科學時報》將其評為“校園十大熱門話題”之一。著名性學家李銀河評價《非常日記》:“我覺得這本書最主要的價值並不是寫大學生的性心理。我倒是覺得其中所表現的來自社會底層的大學生和城市大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對前者的影響才是書的主題,也是寫得比較好的地方,”也有學者認為《非常日記》是一篇成功的大學生題材長篇小說,寫出了蕩漾在大學裡的氛圍,讓人覺得那么真實、可信。

徐兆壽 徐兆壽

《非常情愛》講述了主任公張維是一個天才詩人,來到北方大學後的一天,他收到一封內容神秘的來信,開始有關人生信仰的追問。他先後喪父喪母喪師喪友,又患上了嚴重的失眠症、抑鬱症和孤獨症,出現了嚴重的幻覺,最後“瘋”了。由於陷入人生無意義的困境中,他前後自殺過三次,兩度退學。他前後曾與七個女子談過戀愛,最後還是孑然一身。與一代美學大師易敏之的交往,將他從形而上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終於回歸平靜。作品是一部浮士德式的作品,或者說採用了浮士德式的隱形結構,在靈與肉的搏擊中思考人情人性,表現社會人生,,展開的是一場場撤離和抵達的運動,在這過程中,作者和主人公完成了對人生的哲學追問和思考。作者稱《非常情愛》是“非常”系列中最好的作品。

徐兆壽 徐兆壽

《非常對話》是徐兆壽和中國著名性社會學家劉達臨教授就性文化方面的問題進行解讀,出版的系列作品。

“80”後書寫

徐兆壽 徐兆壽

《生於1980》用輕鬆、幽默的筆調,用傳統的注重講故事的敘事方式,講述了1980年以後出生的這一代獨生子女大學生的生活、戀愛和他們不同於前幾代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1960年代生人對1980年代生人的理想主義關注,是一本關於社會轉型期青年煩惱的成長類小說。因此也引發了大學生生存狀態大討論, 被評論界譽為是“國內首部提示獨生子女大學生隱秘內心的小說”是欲望時代的詩性敘事、含淚的藝術。對於這本由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作者寫就的有關“80後”的作品,著名作家、評論家馬步升認為:“也許這是作者對‘80後’一代人的一種誤讀,但這種誤讀是很有必要的。它不同於生於1980年代的寫手寫自己的作品,它打上了生於六七十年代人的理想色彩,而這恰恰是80後一代人所缺失的。它的好處是讓‘80後’一代人能夠反省自我。”

《幻愛》

《幻愛》描寫了楊樹與他的初戀情人佟明麗之間的一場生死離別、驚天動地的虛擬婚姻生活,其中他們通過電話、手機、網路等電子工具進行虛擬性愛生活,直到最後佟明麗患癌症死亡,楊樹也離開了自己的家,來到了一個叫西北偏西的世外桃源生活。傳說中的虛擬性愛生活便通過這部小說呈現在讀者面前。著名性學家劉達臨說:“《幻愛》也是一部很有社會意義的小說,作者從情愛、婚姻和性的角度,描繪了中國從保守、禁錮走向開放的社會,社會中壓抑人性和光復人性的矛盾、情慾與道德的矛盾、婚姻與愛情的矛盾。我希望,這部小說的出版,對於那種關於愛的虛偽的道德說教是一個突破,對光復人性也是一個突破。”雷達先生的序言中評價此書說:“《幻愛》除了思想觀念上的大膽,出新,藝術感染力也足可稱道。總之,徐兆壽是文壇上的一個‘另類’,一個怪才。無論在甘肅作家群里,還是在全國作家群中,都是極其獨特的。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家,我們需要意識到他的不可替代性。”

作品賞析

詩歌 《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節選)

序曲之第4節

當那古老的大海的波浪捲起

當那時光的沙與沫漫起

我的憤怒也磅薄而出

閃電出了刀鞘

我踏遍萬水千山

千山萬水都已成了廢墟

我尋覓人類的古典往事

信仰和真理已被篡改

不得已才去那些蠻荒之地

然蠻荒之神也驚慌失措

忌憚於人類文明的自負

森林在大火中死去

大地在水泥底下哀嚎

江河穿著骯髒的衣裳在哭泣

大海也在靜靜地流淚

春天正在死去

一切讚美與歌聲失去了家園

小鳥在憂傷中凋零 那純粹的歌唱在地底下運行

連愛情也穿著襤褸的衣裳流落街頭 無人收養

秋天也正在死去

那偉大的美將從此絕跡 詩人也將在悲憤中鬱郁枯去

母親不再等待 情人的眼裡不會再有淚水 孩子的眸子裡不會

再有奇妙

到處都將是冰冷的 都將是被隔絕的

連自由也滿面塵垢被棄於荒野

一切美好都在失去光輝

自然的輪迴也不再分明

而只有人的心啊越來越空越來越空

我猛然回還

重新雕鑿一具人的頭像

想把那古老的形象還原

讓那雙眼噴射出憤怒的火焰

讓那鼻樑高高昂揚,野性未泯

讓那嘴角闊圓,不再有謊言

讓那頭髮伴著宇宙之風飄揚,成為信念不滅的宣言

讓那輪廓分明,扔掉那優雅,只留下高貴與力的憂傷

我登上喜馬拉雅之顛

把那頭像舉在高天

貪婪的人們只看著眼前

最後我猛然發現舉起的只是我自己

和世界不屈的形象

把我獻給世界

能換回什麼呢

就象暮天裡衝出的一隻老天鵝一樣

悲鳴不被世人理解

歌唱不再有人追隨

只是在天堂無助地流浪

可是我怎能逃避那人類的責任

那么,還是做一個戰士

一邊把那亘古不變的真理傳揚

一邊把謊言揭穿

甚至做那不朽的魔鬼

就象睛天中的霹靂 六月里的冰雹

讓短視的人們詛咒

就讓我永遠在地底下蔑視那火獄

只要人類是幸福的

當那古老大海的波浪興起

當那時光的沙與沫漫起

我忽然間滿心憂患

因為我看見了人類的末日

徐兆壽都擁有一個詩人所特有的激情,在他的各種詩中都表現出激情澎湃的特點,加之作者所思考、所追求的大多是超越個體之上的人生意義和真理,等等,故而在詩歌中張揚著大氣的格調,一種高蹈的姿態,一種獨特的美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