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徐先生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在病榻上堅持工作,終於完成了梁思成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營造法式注釋》上、下卷合卷本的編校工作。梁思成先生在“文革”的逆境中寫出了該書(卷下)的初稿,徐先生以梁師為榜樣,在病榻上完成了該書的編校工作。“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梁先生,徐先生的為建築學術事業的敬業奉獻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崇高的榜樣。
徐伯安先生在建築歷史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詣,有眾多的論文、著述和作品問世,是我國著名的古建學家。四十多年來,他為祖國的建築教育事業培養了許多人才,散布於祖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
人物生平
徐伯安先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著名的中國建築歷史學家,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 2002年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徐伯安先生1931年1月14日生於遼寧丹東,1954年2月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並留校任教。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中徐伯安先生一直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工作。1961年以後他作為梁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參加了梁思成先生主持的《中國古代建築史及文物建築保護》項目的研究工作,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參加的梁思成先生主持的揚州鑒真紀念堂方案設計,獲1984年城鄉建設部、中國建築學會全國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
主要成就
徐伯安先生承擔了梁思成先生主持的[宋]《營造法式注釋》項目的大量工作,為整個項目的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出色地完成了梁思成先生研究成果的整理工作。在他病重期間,他還以極大毅力在病床上堅持校注了《梁思成全集》第七卷[宋]《營造法式注釋》全部文字和圖稿。
他主持進行的中國宗教建築史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負責的三峽庫區宗教建築調查和提出的保護構想對認識這一地區宗教建築的特點及分布,對三峽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有重要的意義。
他通過對古代建築制度的研究,在中國建築的時代特徵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並以此為基礎進行了中國古代建築復原研究,對進一步深入認識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特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促進了建築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講授課程
徐伯安先生是一位傑出的建築教育工作者。他曾先後主講中國建築史、中國古代園林史、中國宗教建築史、宋式建築構造、清式建築構造、中國古代建築年代鑑別、清式建築形制及工程作法等重要的建築歷史課程。在講課過程中,他強調研究成果與教學相結合,不斷用新的研究成果豐富教學內容,對學生,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是那樣親切,那樣循循善誘,那樣誨人不倦。他講授的課程生動活潑,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他還熱情地支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中央美院美術史系、聯大文理學院、傳統文化學院等兄弟院校的辦學,為建築歷史學科的發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的教學工作曾多次受到清華大學的表彰,1990年獲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建築項目
徐伯安先生還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築師。進行了大量的建築創作實踐。在我國恢復建築師註冊制度後,他成為第一批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他強調建築設計創新與文化底蘊及場所環境的有機結合,他主持並設計的頤和園後湖買賣街(蘇州街)重建工程設計,獲1993年國家教委、建設部優秀設計三等獎和國家旅遊局“七五”期間旅遊基本建設先進工程獎。他設計的十三陵九龍宮,1994年被評選為北京市“民眾喜愛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建築”。
徐伯安先生把他淵博的建築歷史學識融匯於建築設計實踐,在他完成的湖北隨州炎帝故里總體規劃和大宗祠設計,以及滕王閣、開封菊園、中央電視台無錫外景基地――亞洲城、美國加州佛教學院、美國亞利桑那州中國文化中心等方案設計中,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他曾參加國家重大建築項目的設計工作,1958年他參加了中國歷史博物館和革命博物館的方案設計,1959年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1976年他又參加了毛主席紀念堂設計工作的整個過程,並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津貼。
徐伯安與清華大學
徐伯安先生為清華大學的建設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曾擔任清華大學建校設計組組長。他作為專業負責人設計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館,作為項目負責人設計了實驗電廠、作為工程主持人設計了清華附中、吳晗紀念亭、清華大學同學會館等工程。
徐伯安先生在清華大學從教四十餘載,培養了大批建築歷史和建築設計領域的優秀人才。他性格坦蕩開朗、寬容正直,忠於祖國的建築事業和教育事業,對學生、對同事真誠相待、平易近人、幽默祥和,深受學生的愛戴。
歷史評價
徐伯安先生為我國建築歷史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中國建築史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曾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會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理事、北京古建園林學會理事。徐伯安先生的逝世,是我國建築史界的巨大損失,更使我們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但他的精神將成為我們共同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