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轉板
簡介
許多有鉸類於喙與鉸合線間有一平或彎的殼,稱為後轉板,腹後轉板中線處有三角形的三角孔,柄由此伸出.鉸合齒有兩種類型.有鉸類的軀體由體壁橫分為後部的內臟腔(充滿體腔液)及前部的外套腔(充滿海水).消化道U字形,分口、胃及腸,無肛門,廢物從後轉板出來。
相關資料
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海產底棲無脊椎動物。外形似雙殼類軟體動物,但腕足類的殼分背殼和腹殼,雙殼類是左右兩片殼。下殼通常較大,在後端背側有一喙狀突及一圓形開孔,其形狀使人聯想起古羅馬的燈,故英文原名意為「燈貝」。內部結構與貝類的區別更顯著。分布於海洋。現存種類不多,約80屬,300種。以前曾很繁盛,化石約有30,000種,約從5億7千萬年前的寒武紀演化至今。
乍看起來很像雙殼類,但和它並沒有多大關係它們殼的大小和曲線都不相同。腕足類的鉸合部喙,以肉柄固著。腕足類現在比較稀少,但在5億年至4.5億年前,它們遠比雙殼類常見。
體型多小,長寬最多2.5公分,有的僅1公釐許。有些化石種類可寬約38公分(15吋)。最大的現存種類長約10公分(4吋)。化石種較現存種類形態變異大。一般體呈舌狀或卵圓形。表面光滑,或有刺,或覆有板狀結構和嵴。多淡黃或白色,但有的具紅條紋或斑點;有的粉紅、褐色或深灰色。雙殼之間有或無齒及槽(鉸),無鉸類的殼以肌肉相連(如海豆芽屬〔Lingula〕),海豆芽肉質的柄自兩殼間伸出,能屈曲及運動,用以挖穴及將身體固定於穴內,無鉸類的消化系統包括口、食道、胃、腸及肛門。消化道周圍圍以肝,外套腔內有總擔。體內有肌肉幫助開殼及使身體側向移動。有鉸類的殼後端漸尖,如喙狀,分3層,外層為角質層。腹殼較大。鉸可寬可窄。以堅韌、纖維質的柄附著於物體表面,有的種類以腹殼的喙狀突起膠著生活,其外形似鱗片或牡蠣。許多有鉸類於喙與鉸合線間有一平或彎的殼,稱為後轉板,腹後轉板中線處有三角形的三角孔,柄由此伸出。鉸合齒有兩種類型。有鉸類的軀體由體壁橫分為後部的內臟腔(充滿體腔液)及前部的外套腔(充滿海水)。消化道U字形,分口、胃及腸,無肛門,廢物從口排出。肝臟圍繞胃臟,生殖線4對。排泄器官為原腎。神經系統有兩個神經節。外套膜緣有剛毛,外套腔內有總擔,呈環形,上有纖毛,用以激起水流並使之進入口內。體內有多組肌肉,用以開殼、閉殼及運動。
除3屬外,均為雌雄異體。卵和精子通過口兩側的原腎排入外套腔。體外受精。少數屬的幼體在雌體孵育囊(由外套膜褶迭形成)中發育。卵發育為自由生活的幼蟲,然後固著於海底。有鉸類的幼體自由生活期只有數天,而無鉸類的幼體期可長達一個月或6周。腕足類於日本、澳大利亞南部、紐西蘭周圍海域常見。約60%的腕足類生活在不超過180公尺(600呎)左右的大陸棚淺水中,35%生活在超過180公尺深的水中,少數生活在超過6,000公尺(約20,000呎)深海。海豆芽生活在潮間帶到約42公尺(138呎)深處。大多數腕足類以肉柄固著於細礫、石塊下方或其他硬物上。喜靜水和安全的環境。海豆芽生活在泥沙中,附著在洞穴的底部。腕足動物攝食方式是把殼張開,馬蹄形的總擔上的觸手纖毛擺動,引入帶有食物顆粒的水流。總擔溝上的纖毛把沾在黏液中的食物帶到口中。食物為小型生物和有機物質。有鉸類無肛門,可能部分依賴溶解的營養物。海豆芽取食時,前端伸到泥面上。其剛毛排成3根管︰兩側為進水水流,中間為出水水流。腕足類動物除可用於確定地質年代外,無甚經濟價值。
腕足類於寒武紀早期就已經出現,一度十分繁盛,已知出現過2,500多屬,35,000多種。現存80屬,約300種。酸醬貝目出現於泥盆紀早期,今為占優勢的類群(300多目)。腕足類一般分為兩綱︰1.無鉸綱(Inarticulata)。殼由幾丁質-磷酸鹽構成,無鉸齒,殼肌複雜,柄起自腹部外套膜生出;有肛門。(1)海豆芽目(Lingulida);(2)Acrotretida目;(3)Obolellida目;(4)Paterinida目。2.有鉸綱(Articulata)。兩殼間以齒及槽絞合;殼含鈣質;肌肉系統不如無鉸類複雜;幼體的柄自後區形成;無肛門。(1)Kutorginida目;(2)Orthida目;(3)Strophomenida目;(4)Pentamerida目;(5)Rhynchonellida目;(6)Spiriferida目;(7)酸醬貝目(Terebratul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