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種中文名:後生葉下珠
種拉丁名:PhyllanthusdongfangensisP.T.Li
科中文名:大戟科
科拉丁名:Euphorbiaceae
屬中文名:葉下珠屬
屬拉丁名:Phyllanthus
國內分布:產於海南保亭、東方、樂東等地。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ActaPhytotax.Sin.25(5):383.f.5.1987]
中國植物志:44(1):115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3米;莖和枝條圓柱形,灰褐色;小枝長2-7厘米,上部被淡黃色短柔毛。葉通常3-5枚著生於小枝上部,橢圓形,長1-6厘米,寬5-25毫米,頂端鈍,常有微凹,基部圓,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嫩葉淡紅色,兩面無毛;中脈在上面扁平,下面凸起,側脈每邊7-8條,斜升至葉緣前彎拱連結,兩面略凸起;葉柄長1-2毫米,被短柔毛;托葉三角形,長約1毫米,褐色,著生於葉柄基部兩側。花雌雄同株,著生於小枝中下部無葉的部位,花小,長和寬約1毫米,1-2朵包藏於苞片內;苞片寬卵形,常大於花;雄花:萼片5,長卵形,鑷合狀排列;雄蕊5,花絲合生成柱狀,著生於花盤之內面,花葯長圓形,合生,外向,藥室2,縱裂;花盤杯狀,5裂,裂片三角形,且與萼片互生;雌花:萼片6,2輪,內外輪各3,長卵形;花盤盤狀,圍繞子房基部,頂部近全緣;子房圓球形,被疏柔毛,3室,每室2顆胚珠,花柱3,合生,頂端分離,每花柱頂端2裂。蒴果扁球狀,直徑約7毫米,灰褐色,外果皮內面有凸起網紋,內果皮淡黃色,成熟後室間及室背開裂,軸柱宿存;種子近三棱形,長約3毫米。花期1-3月,果期4-6月。
產地分布
產于海南保亭、東方、樂東等地。
生長習性
生於低海拔山坡灌木叢中。
大戟科·葉下珠屬
葉下珠屬(Phyllanthus L.),大戟科,約600種,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約30餘種,大部產長江以南各省,北部極少,其中如余甘子P. emblica L. 南部盛產,其果味甘酸,可生食或漬制,根有收斂止瀉作用,葉可治皮炎、濕疹,樹皮含單寧達22%,可為鞣料和染魚網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