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分布
產於台灣北部。
形態特徵
灌木;枝條纖細,淡紫紅色;全株無毛。葉片紙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2-3厘米,寬1-1.2厘米,頂端鈍,有硬尖頭,基部楔形,下面略灰白色;葉柄長2毫米。雌雄同株,4-5朵腋生;雄花:花梗絲狀,長約4毫米;萼片4-5,長圓形或倒卵形,長約2毫米,寬1-1.5毫米,頂端鈍至圓;雄蕊3-5,花絲離生,長約1.5毫米,花葯腎形;花盤微裂;雌花:花梗長3毫米;萼片5-6,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子房寬卵圓形,長1.5毫米,寬1毫米,花柱3,長0.3毫米,基部合生。蒴果呈漿果狀,圓球狀,直徑約8毫米,內有種子4顆;種子三棱形,長約3毫米,寬2.5毫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少子葉下珠](/img/3/e82/nBnauM3X2ATN5kDM1gjM2cDO3QTM4YDNwADM0QTNwAzMxAzL4IzLx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長習性
生於山地灌木林中。
大戟科·葉下珠屬
葉下珠屬(Phyllanthus L.),大戟科,約600種,分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約30餘種,大部產長江以南各省,北部極少,其中如余甘子P. emblica L. 南部盛產,其果味甘酸,可生食或漬制,根有收斂止瀉作用,葉可治皮炎、濕疹,樹皮含單寧達22%,可為鞣料和染魚網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