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分類
從內容上看,後現代性大致體現為三種比較鮮明的態度:否定性(解構性)的後現代性,建設性(建構性)的後現代性,虛假(迪斯尼式)的後現代性。所謂否定性(解構性)的後現代性,作為後現代思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思潮,就是要對現代性的基礎進行徹底顛覆,對構成現代性的所有二元結構(諸如:主/客、真/假、本質/現象、事實/價值,等等)進行徹底消解。該流派認為,由於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絕對的真理”、“普遍的規律”、“永恆的結構”等,因此,這種結構無論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複雜,實際上都是虛假的和無效的。因此,不是經由現代性,而是只有通過瓦解現代性,才能實現自由和真正解放。所謂建設性(建構性)的後現代性,就是試圖在批判和反思現代性的同時,重建超越現代性的價值觀,以“無根基”的後現代性完全取代現代性。也就是說,要擺脫現代性普遍模式,通過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新型關係,才能真正達到目的。所謂虛假(迪斯尼式)的後現代性,主要是要摧毀現代性的過程中種種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對人的控制與壓抑,尋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從而最大限度地釋放出被現代性所壓抑的創造性。概而言之,儘管後現代性思想的發展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式、內容和色彩等,但總的來說,後現代思想家一致認為,他們的理論或學說“終結”了包括現代性在內的所有傳統,以尋求“不拘泥於形式和不追求確定結果的自我突破的創造性”的態度和方式面向未來。
評價
有人認為,後現代性思想深刻、驚世駭俗、富於危機意識和革新精神;也有人認為是故弄玄虛,充滿虛無主義的色彩。毫無疑問,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現代性是有其內在局限性的,在這個意義上,後現代性提出的一些挑戰,能夠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本身就說明了其價值性。
後現代性是否超越了現代性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無論是站在消極的立場上還是堅持積極的態度,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後現代性對於現代性的超越,不僅仍處於未完成狀態,而且後現代性是否有能力實現這種超越,也面臨著同樣的反思和質疑。一方面,後現代性從其反歷史主義立場出發對現代性的局限單純進行反向放大,顯然具有“矯枉過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極端的後現代主義者採取的“反智識主義、反文化”的立場所導致的形式主義泛濫或玩世不恭的價值觀念,其消極意義無疑是十分明顯的。
後現代性的矛盾性
如果我們用審慎、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後現代主義思潮,就不難看出後現代性自身存在的矛盾性。這不僅表現在後現代主義思潮內部相互之間充滿矛盾,而且更重要的在於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悖謬推理”是後現代性所無法消除的。一方面,後現代性既孕育於現代性傳統中,又作為完全對立的力量“滲透到現代性內部去解構、消耗和吞噬它”;另一方面,後現代性還呈現出比現代性更為激進的方式,拒斥任何新的傳統。也就是說,既然後現代性的目的在於超越現代性,那么,就應該為文明發展指出新的方向。而後現代性如果一味採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不僅終結了傳統,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將終結其自身。
文化分類
“我認為,正如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的那樣,後現代文化其實應該包括兩個部分:
一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文化,如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家庭肥皂劇、通俗小說,還有各種社會新聞、娛樂報刊、讀者文摘、謀殺迷案、明星傳記,甚至包括各種亞文化形式,如卡拉OK、MTV、時裝表演、遊戲機等等, 這與傑姆遜所謂的後現代文化概念比較接近。
而如利奧塔德、哈桑Ihab.Hassan)等人所經常關注的後結構主義、新闡釋學、女權主義、意識形態批評等解構理論,以及各種自省性的或"元敘事"的藝術品和準藝術品(如建築等)則可稱之為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文化。
如果說後現代性文化是一種大眾性的世俗文化的話,那么後現代主義文化就是一種知識分子的哲學性的文化,如果說後現代性文化是一種消費性文化的話,那么後現代主義文化就是一種消解性文化,如果說後現代性文化是後現代商品社會的表現形態的話,那么後現代主義文化就是後現代社會的價值反思體系。”
摘自尹鴻《後現代語境與當前中國電影文化(一)》
相似概念對比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什麼是現代性
現代性最早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取代神本主義的轉折,而人本取代神本的本質是人成為主體,以主體的姿態面對整個世界,所以,現代性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人類主體性和個體主體性。在文藝復興之前,西方人是以神為中心的宇宙論體系的謙卑成員,其主體性處於受限制狀態,文藝復興運動則使西方人的主體性獲得肯定和張揚。所謂的人本主義在本質上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主體主義。實現人類主體性的衝動使西方人開始了征服自然之旅,建立起日益龐大和強有力的科學—技術—工業—市場體系,而對個體主體性的弘揚則使財產的個體所有制、民主體制、多元文化日益獲得承認和發展。實際上,任何國家要獲得充分的發展,都必然要經歷以實現人的主體性為目標的現代化運動:
1、人要建立完全屬人的世界體系,就必須從自然過程中凸現出來,以主體的姿態改造自然,使自然按照人的願望重新成型;
2、人作為一個類是由個體組成的,所以,人類主體性的發展最終依賴於個體主體性的誕生和發展,個體主體性的普遍興起是人類社會獲得充分發展的前提和目的。
現代性的本質
現代性的本質是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性,其根本邏輯是主體—客體的二分法——主體是活動的源泉、中心、目的,客體則是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是實現主體計畫的質料和工具,所以,現代性的最本質特徵是設定了人作為主體對客體的絕對征服關係。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區別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是西方社會近現代以來發展起來的具有標誌意義的思想潮流,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和變化趨勢。科學認識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內涵及其特徵,可以更好地批判吸收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合理因素,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學術界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現代性與後現代性都不是獨立的思想流派。現代性同啟蒙運動的興起相聯繫,與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相伴隨。它推崇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推崇知識和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文藝復興以後,現代性逐漸成為西方各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思想潮流的主軸,幾乎貫穿於所有社會制度、組織架構和發展政策中,成為主導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價值趨向和思維範式。它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制度效能、資本效能、科技效能和人的效能。
但是,由於現代性一開始就依附於資本主義制度,不同階級、階層、集團因利益取向不同,對文化發展的要求也不同,必然對現代性進行不同角度的解釋與操作,從而使它呈現出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隨著歷史的發展,現代性在發展軌跡和方向上帶有的局限性也日益凸顯,暴露出“理性過度膨脹”、“社會畸形發展”等弊端,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能源等問題接踵而來。因而,現代性從一誕生,就遭到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批判。
20世紀上半葉,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性的一系列問題成為西方社會自我反思的主題之一。在這種反思中,逐漸形成了後現代主義思潮。所謂後現代性,是指以反思、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問題為出發點,倡導異於現代性的新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的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徵是反本質主義、反理性主義、反基礎主義、反中心主義。後現代性反映了一部分西方知識分子對當代資本主義秩序的強烈不滿,對現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指責,對這種生產方式所帶來的生態災難和人情冷漠的深重憂慮,對資本主義文化基礎可靠性的深度懷疑。
從積極意義上講,後現代性的出現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系列弊病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有助於人們全面看清資本主義的本質。它的批判精神、反思精神對資本主義的畸形發展起到了一定約束作用,有助於人們更加科學合理地設計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不過,由於後現代性否定建構任何確定的真理、價值、意義及方法,沒有提供任何恰當的、能夠超越現代性的替代性方案,因而它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對資本主義文化歷史與社會現實的有效整合。後現代性所極力推崇的非中心主義、非理性主義和非本質主義,往往把人們的精神世界導向空虛與困惑,甚至逐漸異變為懷疑主義、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