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與中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學術性很強的論文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無法閱讀,古奧難懂;實際上它是目前中國學者對現代性的一次深入思考,儘管它僅是一次嘗試性的作品,但其所涉及的社會各領域、學術領域卻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法律、社會學、人類學、理論學、哲學等等,可以說是近年來少有的一本優秀學術讀本。現代性與中國 本書前言
從中國經驗到中國理念
趙汀陽
人們能夠批判現代性,但是無法迴避現代化,因為現代化已經物化為存在的命運。關於現代性的批判與其說是以歷史的重述,還不如說是關於未來可能生活的想像。在今天,歷史不再意味著前現代社會所能夠指望的傳統和故事,而意味著難以解決的遺留問題。於是,現代問題是一個歷史、現實和未來三位一體的問題,除非同時思考到這三個層次,否則不可能知道它是個什麼樣的問題。
現代化製造了所謂的"先進"和"落後",這意味著製造了不同時間或不同歷史的共時性。儘管"先進與落後"的概念顯然屬於一種文化霸權話語,但由於這種文化霸權至少在許多方面實現為物質霸權,因此這種在知識論上不合理的概念卻在存在論上獲得合法性。由於 各種事情發展太快,許多人群的生活"落後"了,分別屬於不同觀念和生活階段的人們同時活著,各種生活方式和社會形式同時維持,許多代的精神和價值觀同時存在,於是我們能夠在同一時間裡經驗不同時間的事實。而且,在這個所謂全球化的時代,那些不同風格的人群、觀念和制度的存在不僅同時而且同地。這種"全體同時到場"現象一方面使需要思考的所有問題變無比複雜,甚至往往自相矛盾。現代化社會的那種總想把一切制度化,總想制訂格式簡單而又內容煩瑣的普適原理、或體制的思維方式恰恰很難勝任思考複雜化了的現代問題,或者說,現代思維是關於現代問題的蹩腳思維,那種非常現代的思維方式在現代問題面前反而變得背時落後。在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化正是個自身否定的過程;另一方面,現代化社會使得幾乎每種事情都被強行塗抹上某種主流色彩,比如說,許多事情,不管原本有什麼樣的性質,被政治化或者經濟化了,任意某種東西,包括純藝術,都非常可能要由政治或金錢來解釋。這又使非常複雜化的現代生活在某個側面上表現出危險的單調。這一切都蘊涵著現化社會的難以捉摸的邏輯:多元但是單調。
當下中國這個現代社會是一個尤其難以理解的社會,是一種難以置信的組合,它有著從接近遠古的社會、傳統社會到發達的現代社會的各種生活和生產方式,有著從前現代、現代到極端後現代的精神和觀念;有著古代的各種權術和現代的各種騙術,有著從自信到自卑、開放和保守、自由和專制、貴族和民主、和平和暴力、迂腐和變態、無恥和面子、麻木和過敏、巫術迷信和信息迷信,還有極度愚昧和極度智慧等等各種心理或精神的幾乎所有版本,有著從馬車到internet、從油條到可口可樂,從秘方到偉哥,從氣功到洲際飛彈的各種時代物質;有著窮到連一隻碗都沒有的家庭,有著由於村長和會計出外當了民工而導致再無一人識字的村莊,有著五星飯店林立的都市和擠滿後現代藝術家的酒吧或聚集"新人類"的網咖,有不知道周末應該去非洲打獵還是去加勒比海釣魚的大佬;甚至,中國人比美國人更關心伊拉克、南斯拉夫和愛爾蘭問題,德希達、哈貝馬斯和布爾迪厄在中國比在西方更有名,如此等等。最大限度地胡亂包容著許多時代和各種生活,這種情況產生了荒誕而真實的中國經驗。
儘管現當代中國經驗作為生活經歷而言包含著太多的挫折和焦慮,但僅就作為學術研究對象而言,則可能是千年不遇的最優學術對象。首先,無比豐富複雜的中國經驗是創造性地提出各種問題和檢驗各種觀念的最好背景。很顯然,過於平凡或單純的經驗很難暴露出或製造出值得思想的問題,而中國現當代經驗實在是太不平凡了,災難與失敗,奮鬥與夢想,有過所有轟轟烈烈而又危機四伏的社會和觀念實驗,有過各種比馬爾克斯描述的南美洲更不可信的故事,有過比22條軍規更不合理的目標和生活制度,按照藝術的概念來說,它是充滿"實驗性"的經驗,它顯示出各種問題和觀念能遇到複雜情況,這種經驗對智力和創造性都極具挑戰性;其次,中國經驗是一落後的大國的經驗。"既落後又是大國"這兩個因素造成了非常獨特的經驗效果�D�D落後者傾向於追求儘可能廣闊的視界,惟恐不知道所有較為"先進"的觀念和方法(由此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相當了解西方而西方不懂中國),而且還試圖在各種可能作為參考的視界中進行比較選擇,這意味著落後者可能會發現更多原來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同時,中國是一個巨大規模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存在,它暗含著遠遠超出其"地方性"的宏大問題和可能的影響力,因此,中國經驗將是世界經驗中最重要和最具創造性的因素之一,或者說,中國經驗將是世界文化體系的一個關鍵性的變數,中國問題將是世界問題的一個核心部分。
於是可以說,中國經驗是各種現代問題、觀念和表現症狀的集中表棕,是現代問題的最重要的學術"田野"(借用人類學概念),它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未來肯定有著百同建黨的重要性。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有著思想學術深度的中國經驗思考�D�D�D中國對自身問題的理解以及中國對世界問題的理解�D�D�D去重新形成缺貨已久的中國理念,即一種源於中國經驗的、包含著值得不斷展開的思想問題的關於人類生活的基本想像。
編輯這本論文集是試圖展示部分中國學者對現代性的一些相關問題的思考,有必要指出,這只是一種非常有限的嘗試性努力,其中大部分論文是特約寫作的,另外一些是進一步修正的重要文獻。
現代性與中國 本書目錄
前言:從中國經驗到中國理念
1、社會觀念與制度
鄧正來 現代:法律與立法�D�D哈耶克法律理念的研究
朱蘇力 感受中國法律的現代性�D�D《為什麼"送法上門"?》的一個注釋
黃 平 從現代性到第三條道路
2、知識生產
汪 暉 "科學主義"與社會理論的幾個問題
劉 兵 科學史與進步性觀念
陳嘉映 真理、科學、知識分子
趙汀陽 關於命運的知識
3、文化批評
王銘銘 他者的意義�D�D論現代人類學的"後現代性"
何懷宏 "全球倫理"的可能論據
趙汀陽 我們和你們
邱志傑 盤點現代主義
現代性與中國 文章節選
真理、科學、知識分子
1.西方的真理追求
羅馬士兵闖進阿基米德家的時候,他正在研究沙盤上的一個幾何圖形,他在羅馬士兵的刀光戈影下張開雙臂試圖護住沙盤喊道:"不要動我的圓!"這是一則動人的傳說,不知是記述還是虛構,反正這句"不要動我的圓!"流傳千古,也值得流傳千古。因為它體現了一種極為典型的西方精神,很難套在別種文化頭上。稍稍回想一下我們腦子裡的歷史故事,就明白這個傳說不是孤立的。愛真理�D�D�D這似乎是希臘人�D�D�D西方人獨有的激情。布魯諾活活被火燒死也不改口:地球仍然在圍繞太陽旋轉。每一種人民是為形形色色的忠孝節義殺身成仕,西方人卻為一種叫做愛真理的激情赴湯蹈火。而這裡所謂真理,無關乎君臣大義,無關乎孝悌名節,無並乎任何主義,當然更與世俗利益無涉。認真界定"真理"概念絕非易事,但我們從上面的故事裡不難體會西人所追求的真理自有一些特質:那是一種具有客觀性的認識,須得跳出人的利益和成見,就事情本身來看事情。這種傾向體現在西方生活的方方面百,法庭制度是其突出的體現之一。關於自然界的認識較易達到客觀性,因為一涉及人和社會,要掃除人自己的偏見就格外困難,西人在自然科學上取得的成就,世界上其他文化傳統望塵莫及,這是愛真理的一項報答。牛頓也許為了證明上帝的智慧才竭力研究宇宙的數學原理,但反過來說,也只有西方文化中人才會有這種方式來宏揚神性。的確,正是這種"客觀真理"的追求把西方人送上了哲學一科學之路,如果讓我只用一條線索勾勒西文化的特點,我一定會說:對真理的崇尚。
對我們中國人,"真理"是個外來概念,先用來翻譯佛經,再次隨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本土概念里和這個"真理"最接近的,是"道"。這裡無法細數"真理"與"道"的異同,但可以從本文的主題出發指出兩點顯而易見的差異。一、在西方的真理觀念中,始終有局部真理和整體真理的緊張,真理的原子論(符合論)和真理的系統論(自洽論)構成了西方認識論的主要張力。而"道"則必須是融會貫通的,不融會貫通的就不是道。二、道比真理更富政治性,並從政治性而至人文性質,所謂"天道無人道邇"(子產語),道雖不同,"但大體言之不但都與詩書禮樂的傳統有淵源,而且也都以政治社會秩序的重建為最後的歸宿之地。"這個人�D�D政治之道,既與西方的宗教性相對,又與西方的純物理相對。
2.科學真理與科學主義
哲學所要分析的概念主要是那些處於日常使用和理論建構結合部的概念。"真"和"真理"是生活中的重要觀念,更是科學的主導觀念,因此成為哲學的主題,澄清"真"和"真理"這些因素間錯綜複雜的聯繫的努力貫穿整部哲學史。亞里士多德這樣定義哲學:哲學是真理的科學,類似的定義貫穿整部西方哲學史。本世紀的哲學家不是例外,懷特海談論"愛真理"奎因的書名是"真之追求"
西方人前赴後繼的追求真理、堅持真理,但他們所說的真理是一回事嗎?且不說每個人所堅持的真理的內容很可能幹差萬別,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真理概念本身也可能不一樣。那么,我們怎么能籠統地談論"真之追求"呢?換言之,如果人們對"真理"的理解並不相同,為什麼要使用同一個詞"真理"呢?從"家庭相似"方面來想,"真理"並不指陳一個單一的因素,而是指陳多重因素,它也不是就這些多重因素的某種抽象的但仍然單一的東西了,而是就這些多重因素的內在聯繫來指陳它們。然而,"真理"還不只是一個家族相似的概念,它是一個有核心有外圍的概念,西方"真理"概念的核心,是科學真理。
在科學意義上講到"真"首先是講合乎真實真相。一個命題或一種認識是真的,等於說它所說的是事實,這一點在奧斯汀和斯特勞森關於事實和真理的爭論中雙方都通過很多例句加以說明。而且也可以驗諸日常語言,我們不必重複,沒有哪種文明竟敢忽視事實意義上的真理,但西方文明對事實有一種特別的注重。據懷特海觀察,西方文明有三個主要來源:希臘、閃族、埃及,這三種文明都特彆強調事實或就事論事(the matter-of-fact),雖然它們注重的意義各自不同。
不過,單純事實的知識不算科學真理。關於事實的科研課題 互相分離的知識,從關於此一事實的知識不能推斷關於彼一事實的知識。關於事實的知識不是在關於事物的整體中獲得理解的,我們不知道前因後果,因此只是零星的、局部的知識,"一知半解",希臘人稱之為doxa與doxa相對的,是episteme,從古希臘始,只有episteme,或有組織的知識,才是科學。
在某種意義上,任何知識都在一定的組織之中,就像人天生在社會中一樣,社會是一種組織,一種自然的組織,我們天生就在社會中而無需加入社會,所以,說到某人加入某個組織,當然是說一般社會組織之內的某種特殊組織。加入組織的人,受到一般人不受的約束,同時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力量。
約束和力量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在一個知識體系里,各個片段的知識互相支持,互相作證,零星知識是通過邏各斯或邏輯獲利組織的。論證就是引用原不相干的知識使之互相支持,從而造就了科學。你一眼看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你的看法是正確的,但這不是幾何學,幾何學要求你證明這一點。在幾何證明中,不同圖形所含的各種事實通過一些原理組成一個系統。所以,科學的真理既包括對事實真相的了解也包括邏輯關係,或更確切地說,科學是由邏各斯組織起來的關於事實的知識。
傳說畢達哥拉斯發現了勾股定理後,師生極為興奮,大張宴席加以歡慶。這事值得慶祝,不在於勾股定理本身有多重要,但它體現了畢達哥拉斯他們賦予論證的地位。科學的本質是論證,所以,邏輯關係或數理關係,雖然我們通常不問是不是"真"的,然而按照柏拉圖主義,邏輯關係或數理關係(2+2=4之類)卻是真理的典範。對照之下,中國的第一位思想家,孔子,在很大程度上依據歷史和傳統來加強其主張的正當性。中國可以說從未發展出柏拉圖主義,從未強調以數學為典範的科學真理。
你看一眼等腰三角形就知道兩個底角相等,那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對這加以證明呢?仿佛我們只是白白多繞了幾段路達到的卻是同一個目的地。的確,只有經過論證的知識才獲取了科學知識的資格�D�D�D與貶低論證的禪宗正相反對�D�D�D�D,因此,科學是由間接知識組成的體系。但是,論證的結論不是直覺的同語反覆,論證過程不是外在於結論的途徑,論證本身構成了知識的一部分,論證的結論是一種不同於直覺的知識。論證依賴事實和邏輯,這些事實和邏輯是可以獨立加以檢驗的。尤其是,這些事實和邏輯本身擺脫了特定時空的限制,因此不僅可以用於這一特定事件得到這一特定結論,而且可以套用於其他的案例,我們並非沒事找事,非要繞一個圈子達到可以直接知道的事情。如果始終依賴直覺,沒有發展出幾何證明的技術,我們不會產生幾何學,不會產生非歐幾何、流體力學,不會建造飛機和衛星。通過直接認識到間接認識的轉變,我們的世界無限地擴展了,一直擴展到星雲、夸克和基因。
16、17世紀科學精神在歐洲興起,那時科學是一種解放的力量,法伊爾阿本德把當時的科學思想稱為"許多相互競爭的意識形態的一種",而當科學成為主導的意識形態,我們就稱之為科學主義。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概括科學主義:一、科學是整體的真理。二、科學是確實不移的真理。三、科學是普適的真理。雖然我沒見到哪位論者持有絕對科學主義的立場,但很多論述含有科學主義的某些特徵。
科學是有組織的知識,越來越多的知識為科學接管,成為科學知識,同時知識的範圍也大為擴張,關於夸克的知識只有通過大量的間接步驟才能獲利,靠直覺是無法獲利的。由於科學(論證性認識)的成功,人們構想,有一天可以使科學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知識體系,既可以揭開所有未知識領域的秘密,又可以返回來以科學方式重新建構一切直覺和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