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者論
2007年11月13日,厲以寧教授做客強國論壇,在回答網民質疑張維迎教授在《小康》雜誌訪談時提出的“中國所有人都是改革受益者”的問題時,提出一個史無前例的“創新性理論”,即中國的窮人不應叫窮人而應該稱為“待富者”。
歷先生要把窮人改為“待富者”的理由是:“改革還沒有完呢,並不是說改革到現在為止了。.....現在還在市場經濟中,他今天沒有富,只要有更多的機會,機會的均等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大家對都在改革中受益要有正確的理解。"歷教授的意思是,你現在是窮人沒有受益沒關係,但你將來有可能成為富人,“因為改革還沒完呢”,所以窮人就是“待富者”。
原文
網民“一二三五”問:張維迎教授《小康》雜誌上的訪談時說“中國所有人都是改革受益者”,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厲以寧回答:應該這樣說,改革的受益者是廣泛的。當然人家提出三個不同的意見: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判刑的人,在市場經濟中,改革是搞市場經濟,他判了刑了,他怎么受益者?應該這樣說,是市場經濟下觸犯了法律法規,犯了罪,所以不應該用簡單的受益者或者不受益者來衡量。第二、有一些落後的山村裡的人,比如我也到過一些湖南西部的大山里,他們受益得很慢,受益得很少,有些家裡還是窮,不適應市場經濟環境,沒有能力,主要勞動力殘疾了、生病了或者下崗了,所以具體政策上的問題,是政府在改革繼續過程當中來解決的。第三、改革還沒有完呢,並不是說改革到現在為止了。有一次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演講的時候說很多窮人可以作為待富者,現在還在市場經濟中,他今天沒有富,只要有更多的機會,機會的均等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大家對都在改革中受益要有正確的理解。
理論意義
首先,經過30年的改革,不應該再有窮人。三十年,三十年啊,人生能有幾個30年。經過了30年的改革再有窮人,這怎么能說的過去?這不是給改革摸黑嗎?所以窮人不能叫窮人,應該改為“待富者”,這樣就體現了改革的偉大成就。
其次,建設和諧社會就不能那壺不開提那壺,不能老說“貧富差距拉大”這擋子事,不能老說有窮人,要多說“中國人都是改革的受益者”,把窮人叫做“待富者”,儘管還不是富人,但是起碼跟“富”字沾上了邊,起碼“給他們一個希望”,這體現了和諧社會的理念。
網民反應
有網友理解厲以寧教授想說的是:改革是有個過程的,受益者有先後,人民富裕有快慢。隨著改革的深入,將會有更廣泛的人受益。
這裡提到的“待富者”,孤立地看,可能使對改革有批判認識者產生義憤,可能使改革中受益不多者必然頓生反感,可能使因社會貧富懸殊而伸張正義者覺得缺乏社會公正。我想這應該是網上做論壇沒能充分展開的原因所致,何況是轉引“一次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演講的時候”說的話。
作為資深經濟學教授,厲以寧老師不可能對社會公平那么沒有認識,不可能對改革存在的問題沒有一點覺悟,不可能刻意玩文字遊戲。厲以寧老師明年就80歲整了,我不認為他有如此“放棄良知,做御用學者”的必要。 厲老師很想讓大家理解“改革的受益者是廣泛的”,希望“大家對都在改革中受益要有正確的理解”。但是,在網路環境裡確實也存在“泛愛國主義”、“空頭民主主義者”,不從更加複雜的社會環境思考問題。國家這么大,治理遠比議論難得多。雖然不能因此掩蓋問題,但一味意氣用事也於事無補。不看全篇、不讀前後文的胡亂指責,就不算是正確的態度。以極其尖刻的語言盡對學者諷刺之能事,以魯迅雜文的筆法嘲弄一位長者,就更不符合中國文化中的包容心了。
但也有網友認為,厲先生是極大地豐富和光大了漢語言文化,也豐富和光大了經濟學和社會學理論。是偉大的阿Q精神。
網民對理論的聯想
光棍不叫光棍,叫待娶者;
老姑娘不叫老姑娘,叫待嫁者;
孕婦不叫孕婦,叫待產者;
饑民不叫饑民,叫待飽者;
醉鬼不叫醉鬼,叫待醒者;
貪官不叫貪官,叫待廉者;
侏儒不叫侏儒,叫待高者;
懶惰不叫懶惰,叫待勤者;
下崗不叫下崗,叫待薪者;
妓女不叫妓女,叫待嫖者;
活著不叫活著,叫待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