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花倮人的葫蘆笙舞是一種古老的彝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雞街曼村。據記載:花倮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總人數約有二千餘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曼村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在開化古銅鼓圖飾上,有4個頭戴羽冠、衣著羽衣、吹葫蘆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飾紋,舞姿正是一個典型的“S”形前後曲動的造型動作。即此可以證明在漫長的歷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蘆笙舞時,是頭戴羽冠、手執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頓足而周鏇飛舞。今天曼村花倮婦女的頭飾和服飾仍保留有一些“羽冠”和“羽衣”的痕跡,說明曼村花倮人的葫蘆笙舞是由古滇先民舞蹈傳承而來,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葫蘆笙舞有其獨特的地方,當一男性吹響葫蘆笙時,婦女們便排成排,聞笙起舞,從頭部至足踝一刻不停地呈"S"形擺動,動作簡潔明快,節奏則與迪斯科舞相近,因此被著名舞蹈家、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戴愛蓮譽為"中國式的迪斯科。
歷史溯源
葫蘆笙舞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花倮人的祖先在奔波遷徙過程中,只剩下母親瑪索和女兒紅妹相依為命,紅妹長大後,被鄰近的一條蛇精捲去,瑪索鬥不過蛇精,哭得死去活來,躺在荒山上又累又餓,隨手採下身邊的蕎籽吃下,不久她生下一男孩,並很快長大成人。一天飛來一隻怪鳥,不停地叫:"姐姐紅妹,姐姐紅妹"。他去問母親,瑪索流著淚告訴他紅妹的故事。男孩一怒之下,跟著怪鳥來救紅妹,怪鳥停在田間一隻巨大的葫蘆上,不走了,不停地用嘴啄擊葫蘆,發出奇特的聲音。男孩採下葫蘆,製成葫蘆笙,和怪鳥來到蛇洞,他一吹響葫蘆笙,頓時天昏地暗,電閃雷鳴,蛇精在葫蘆笙聲中不斷地呈"S"形扭動,尾巴完全放開了卷著的紅妹,直到氣絕身亡。姐弟回到家並從此繁衍後代。此後,花倮婦女就以跳葫蘆笙舞來驅逐纏在身上的"蛇精",並流傳到現在。藝術特色
花倮人的葫蘆笙舞以軀體"S"形前後曲動的典型舞姿而獨樹一幟,展現著古代滇人葫蘆笙舞的遺韻。在開化古銅鼓圖飾上,有4個頭戴羽冠、衣著羽衣、吹葫蘆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飾紋,舞姿正是一個典型的"S"形前後曲動的造型動作。即此可以證明在漫長的歷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蘆笙舞時,是頭戴羽冠、手執羽毛、身穿羽衣、屈肢頓足而周鏇飛舞。今天曼村花倮婦女的頭飾和服飾仍保留有一些"羽冠"和"羽衣"的痕跡,說明曼村花倮人的葫蘆笙舞是由古滇先民舞蹈傳承而來,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在花倮人的重要節日時,全村男女老幼歡聚於場院,婦女身穿節日盛裝,在葫蘆笙的伴奏下,圍成圓圈翩翩起舞。蕎菜節是花倮人自己獨特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如同過春節,村民一般停工數日,多邀請親朋好友相聚,殺豬宰雞祭獻祖宗和神靈。節日期間,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全村歡聚,跳葫蘆笙舞和弦子舞,通宵達旦。葫蘆笙舞有牙虐(站著跳)、牙慶(起步跳)、牙拉(移步翻身)、牙降(走圓圈)、牙穩(穿花)、牙搞(對點頭)和牙敢(前跳又後跳)等七種不同的舞蹈套路,每一種套路都有不同的葫蘆笙曲調吹奏,音樂較為豐富。獨特樂器
花倮人葫蘆笙製作工藝特別,五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在根部嵌竹或銅製簧片,插入葫蘆製成的音斗,三支笙管側面開有音孔,最短的一支在音斗背後也開有音孔,最長的一支頂端還套有一個小葫蘆,以增加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