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彈射救生是為保障飛行員安全而產生、隨科技發展而發展的。彈射救生是一個系統。典型的彈射救生系統由彈射座椅、救生傘、彈射通道清除裝置、個體防護裝置和必要的應急物品組成 。
在軍用仿真實驗中,安全問題往往很難得到保證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可能採用真人進行仿真實驗。因此,我們必須要找一個真人的替代品來進行軍用仿真實驗。這個真人的替代品,必須要在功能和結構上與真人相似,能夠代替人在軍用仿真系統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航空安全假人是航空仿真實驗系統中的實驗模型,是仿真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航空實驗的順利進行以及信息的蒐集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在飛行員彈射救生裝備的研製中,試驗假人是評價裝備性能最重要的測試裝置之一。
發展史
20 世紀 50 年代,美國Alderson Research Labs 和Sierra Engineering等研究機構為美國空海軍研製了第一個用於飛行員彈射座椅、頭盔和約束系統測試的試驗假人,1960 年,研製出第一代具有仿真性能的重心假人 GARD,以此為基礎,不斷開展提高假人生物仿真度和測試能力的研究工作,陸續研發出以 LRE、ADAM、Aerospace、JPATS、ADPATS、HURD 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性能航天航空試驗假人,其在先進防護救生裝備的研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在我國自主研發彈射救生裝備的過程中,一直使用同期研製的仿形重心假人進行基本彈射生理指標的測試,其生物仿真度和測試能力已經不能滿足科學評價裝備性能的要求,對裝備研製形成了明顯制約。自 21 世紀初,國內開展了國產汽車碰撞、航空航天仿真試驗假人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但尚未形成系列,不能全面滿足裝備科研的需求。
假人的性能限制
對於飛機彈射救生系統而言,彈射通道的清理是實現成功救生的重要環節,飛機座艙與人座椅系統的空間關係以及穿蓋彈射時通道的清理狀態對試驗假人作用的載荷有著密切的關係,當飛行員乘員範圍擴大後,試驗假人的人體尺寸能否準確代表飛行員的特徵,將嚴重影響裝備性能的評價 。
飛行員在彈射過程中要承受複雜的彈射動力載荷、氣動載荷和穿蓋撞擊載荷等,這些載荷會導致人體骨折、軟組織撕裂和臟器出血,國內外均設定了一系列生理損傷耐限指標評價防護救生裝備性能。為保證試驗假人測試的數據能夠真實代表真人的生理回響,在人體結構上,要求假人的各活動組成部件能夠真實模擬飛行員乘坐、受氣流吹襲時的肢體摔打、頭頸部運動,與彈射座椅分離後及降落傘開傘、穩降過程中的各種姿態;在力學性能上,要求假人的各部件要具有擬人的力(力矩)-變形特性。
內置在假人體內的感測器既是敏感外部載荷的測量單元,也是假人結構的有機部分,感測器的外形及安裝接口與相關的人體結構必須適配;同時,感測器均應具有多分量的測試能力,以便能夠更細緻地觀察人體對外部載荷的回響情況。
目前仿形重心假人使用的感測器沒有採取測量功能與結構一體化設計,用於測量穿蓋載荷的單軸向力感測器加裝在假人的頭、肩、膝部,感測器的一端露在人體外以便與碰撞物接觸感受載荷,與內置多分量感測器通過假人人體結構傳遞載荷的測量方式相比較,測試數據的準確性和表達能力存在明顯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