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研究員]

張雪蓮[研究員]

張雪蓮,女,出生於 1957年12月,實驗室負責人,研究員。 200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出站,合作導師張長壽研究員,仇士華研究員。2001年出站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負責碳十四實驗室的工作。

基本信息

研究員張雪蓮

張雪蓮博士1999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古代絲織品研究與保護);2004年獲國家文物局田野發掘二等獎(甑皮岩遺址發掘與研究);2005年1月獲全國科協授予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張雪蓮博士上世紀80年代,在古代絲織品的保護研究方面作了許多探索性的工作。古代絲織品的保護當時在國內少有開展。經過幾年的努力獲得了進展,並有研究文章發表如《古代絲織品的加固與保護》等。90年代初,承擔國家文物局古代紡織品保護研究課題。該課題由於“思路新穎,科技含量高”獲國家文物局和省級獎勵。

1996年到1999年期間,參加夏商周斷代工程,進行碳十四系列樣品高精度年代研究工作,完成《琉璃河西周墓葬的高精度年代測定》研究論文。該文中關於套用骨質樣品測年制樣研究為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的建立作了基礎性的工作。骨樣品的製備一直是國際碳十四領域的難題。骨樣品制樣方法的改進,保證了骨樣品制樣測年的可靠性。此方法得到的成果為三代西周年代段的研究提供了依據。

研究工作

1999年到2001年入博士後流動站工作期間完成兩項研究工作。

一是鄭州商城的年代研究工作。通過套用有直接地層疊壓關係的洛達廟-二里崗期系列樣品進行測年研究,所得到的年代比之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性成果《簡本》上的年代誤差範圍進一步縮小,由90年縮小到40年左右,得到二里崗下層一期的年代更為清晰、明朗。所發表的文章為《關於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

二是關於古人類食物結構研究。通過建立氮十五分析方法,完善了套用同位素進行古人類食物結構的研究,這在國內尚屬首次。通過人骨同位素碳十三、氮十五的研究可以獲知人類在較長時間生活過程中食物結構的狀況。這一方法的建立受到了國內相關研究機構如北大、科大、科學院等的關注,特別是得到了劉東生院士、陳鐵梅教授等有關專家的好評。

課題

2001年主持碳十四實驗室工作後完成《甑皮岩遺址14C年代研究》工作。甑皮岩遺址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區。其年代研究是年代學領域中的難題。在實地考察和大量文獻查閱的基礎上,採集遺址中的貝殼遺存以及同一環境中的現代植物等標本做年代測定,最終建立了甑皮岩遺址的年代學框架,為石灰岩地區的年代學研究樹立了一把標尺。

近年來承擔科技部中華文明探源預研究等項課題中碳十四測年任務及古人類食物結構研究子課題任務。

除以上學術工作外,還承擔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大課題的論證、論證報告的起草等工作,被邀為國家文物局文保培訓班舉辦講座,並被聘為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創新獎及文物保護大課題評審委員。

鑒於在文物科技保護、碳十四年代學以及科技考古領域中的工作成就,2005年1月獲中國科協授予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