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蘇新寧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項目批准號為10FTQ001),最終成果為專著《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

報告概述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研究對象存在著根本的差異,其成果的表現形式及其評價依據和方法有著很大的不同。如何評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是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管理部門一直關注的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主要依賴專家評價。他們主要根據自己的領域知識和對學科發展的了解,進行定性的評價。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陷是評價者範圍比較小、評價主觀性比較大。為了彌補專家評價的不足,能夠比較全面地、客觀地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及其影響力進行評價,學術界不斷探索和嘗試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其中將引文分析和專家評價相結合套用於評價學術成果及其影響力無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種科學評價方法。
尤金·加菲爾德(EugeneGarfield)在上世紀60年代創建了引文索引,相繼研製了《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藝術和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在計算機的支持下,大規模的現代化引文資料庫建立起來之後,使數據的獲得、加工、提取、統計變得容易可行,引文分析的功能不斷拓展。今天,引文資料庫已廣泛套用於對科研機構、學者、科研成果、學術期刊等進行科學評價。
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學於2000年5月成功研製了《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為保障CSSCI的科學性、客觀性、權威性,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成立了CSSCI指導委員會,用以指導CSSCI來源期刊的選定工作。這就從根本上保障了基於CSSCI的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權威性。截止2005年6月,CSSCI已累積了1998-2004年7年的數據,合計來源文獻數據459,293條,被引文獻記錄2602985條,收錄期刊500種左右。該資料庫以其收錄較為完整的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多途徑檢索與快捷方便的統計分析功能,獲得了用戶和學術界的好評,同時也為我國開展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數據與定量化指標和方法。
以CSSCI的數據為基礎,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首席學術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副主任蘇新寧教授將專家評價和引文分析方法結合起來,並帶領一批專家團隊,經過長時期的分析、思考和撰寫,首次推出了大型研究報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報告》是定性和定量評價兩個方面結合的產物,所有反映學術成果及其影響力和學科發展的數據均來自於CSSCI1998-2004年7年的數據及其統計,而各學科的分析評價則是由各學科的專家教授撰寫,學科專家的領域知識使得對數據的理解更加透徹、分析更為專業,可以說這是我國學科評價的創新和一大進步。
《報告》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20個學科的學術論著、學者、期刊、機構以及各學科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多角度分析。該報告由南京大學20餘位各學科領域內的著名專家共同撰寫,洋洋150萬字,規模恢弘、內容厚重。這是一部基於強大的引文資料庫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研究的現狀、特徵、熱點及其發展趨勢進行深入、客觀、全面、定性定量地分析評價的專著,在國內尚屬首次。
《報告》向我們展示了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狀況和學術影響力。對每個學科的分析內容有:研究概況分析、學術期刊分析、學者影響分析、機構影響分析、地區影響分析、論文與著作影響分析、基金資助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分析、學科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分析等。通過《報告》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學科的學術規範現狀和研究深度,知曉各學科的學術資源、學者閱讀取向和對國外成果的引用情況。根據《報告》中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學科較有影響的學者、學術機構在各學科中的學術地位及影響力;《報告》還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各學科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和著作;根據關鍵字的數量及其變化,從量的角度來分析學科研究熱點與趨勢是本書的一大突破,其初步成果是成功的,對於學科研究者和決策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04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意見》強調了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有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一個民族的興盛更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需要理論創新,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擴大社會影響力。《報告》正是在《意見》的鼓舞和指導下產生的創新性成果。《報告》向我們客觀、全面地展示了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狀況、成果和學術影響力以及當前熱點與發展趨勢。無疑,《報告》將會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報告分類

《報告》統計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共21個,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中國文學、外國文學、歷史學、考古學、法學等等。

報告部分內容

法學論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統計中,鄧正來排名第一。

社會學論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統計中,費孝通高居第一。

中國文學論文引用100次以上的作者統計中,魯迅、胡適、周作人名列前三。在世的作者中,李澤厚、錢理群、陳平原名列前三。

北京大學是統計中發文最多的大學,緊跟其後的有人民大學和武漢大學。

附:2000-2004年人文社科影響力部分排名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2000-2004年在CSSCI中發文最多的機構前10名:1.北京大學;2.中國人民大學;3.武漢大學;4.南京大學;5.北京師範大學;6.浙江大學;7.復旦大學;8.華東師範大學;9.南開大學;10.清華大學。

2000-2004年中國文學論文引用前10名作者:1.魯迅;2.胡適;3.周作人;4.馬克思;5.朱光潛;6.郭沫若;7.梁啓超;8.茅盾;9.錢鍾書;10.王國維。

2000-2004年外國文學論文引用前10名作者:1.馬克思;2.朱光潛;3.魯迅;4.柳鳴九;5.葉廷芳;6.葉渭渠;7.盛寧;8.申丹;9.王佐良;10.郭沫若。

2000-2004年法學論文引用前10名作者:1.鄧正來;2.王利明;3.梁彗星;4.蘇力;5.沈宗靈;6.張文顯;7.陳興良;8.王澤鑒;9.張明楷;10.高明暄。

2000-2004年社會學論文引用前10名作者:1.費孝通;2.李強;3.鄭杭生;4.孫立平;5.鄧正來;6.陸學藝;7.李培林;8.郭志剛;9.蔡日方;10.王銘銘。

2000-2004年經濟學論文被引用前10名作者:1.張維迎;2.林毅夫;3.鄧小平;4.江澤民;5.列寧;6.胡鞍鋼;7.陳郁;8.毛澤東;9.樊綱;10.李揚。

報告圖書介紹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

編委會
主任洪銀興
副主任張異賓周憲
委員(按拼音順序排列)
陳傳明陳謙平段京肅龔放韓新民
華濤江寧康賴永海李有根柳士鎮
沈固朝蘇新寧唐正東王海嘯王明生
王振義徐小躍嚴強楊克義翟學偉
張學峰趙憲章鄭建明鄭江淮周曉虹
朱唯唯鄒志仁
主編蘇新寧
副主編鄒志仁楊克義
秘書白雲
策劃蘇新寧王振義
軟體鄧三鴻
數據白雲邵旭葉波袁培國吳向東
袁翀胡玥鞠秀芳胡蓓蓓吉雍慧
顧問吳慰慈彭斐章梁戰平孟廣均馬費成
徐引篪馮惠


2004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強調了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有自己的人文社會科學,一個民族的興盛更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需要理論創新,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擴大社會影響力。在知識爆炸式產生和發展的年代,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究竟產生了哪些創新性的思想和觀點?究竟產生了哪些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了防止重複研究或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研究,需要清楚各個學科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有哪些已經提出但有分歧或者尚未得到解決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所有這些需要全面總結、研究、梳理各個階段各門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狀況並在此基礎上撰寫出研究報告。因此,《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就應運而生。從事這項研究不是一般的收集研究成果,實際上需要採取科學的評價方法,需要具有各門學科的專門知識,更需要具有科學的洞察力。從這一意義上說,此項研究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研究。
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研究,需要有科學的評價方法和科學客觀的依據,否則不會令人信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通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產生的客觀數據,從量化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狀況、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術資源以及通過量化數據分析得到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與發展趨勢。應該說《報告》從定量的角度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概況與發展的分析評價是對專家從定性角度的學科發展分析評價的一個補充,對促進和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過去對學科研究與發展的評估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學科專家的評估,他們主要根據自己的領域知識和對學科發展的了解,進行定性的評價;二是圖書情報和科學計量學領域的評估,他們主要利用文獻計量學等原理對各學科進行定量的評價。《報告》則是這兩個方面的結合,所有反映學科發展和影響的數據主要來自於圖書情報的專家教授根據文獻計量學原理統計分析得到,而各學科的分析評價則是由各學科的專家教授撰寫,學科專家的領域知識使得對數據的理解更加透徹、分析更為專業,可以說這是學科評價的一大進步。
《報告》向我們展示了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狀況和學術影響力,通過《報告》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學科的學術規範和研究深度,知曉各學科學術資源、學者閱讀取向和對國外成果的引用情況;根據《報告》中統計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各學科較有影響的學者、各學術機構在各學科的學術地位及影響力;《報告》還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各學科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和著作;根據關鍵字分析學科研究熱點與趨勢是本書的一大突破,它從量的角度來分析研究熱點和趨勢,其初步成果是成功的,有參考價值。
六年前,當《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面世之時,我們就期望它不僅僅用於評價期刊、學者、機構、地區、論文與著作,更要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發揮作用,要讓學者全面了解本學科的研究概況、學術資源、研究熱點與趨勢,要為科研管理與規劃機構的計畫與決策提供支持等。《報告》在發揮後者的作用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應該說,是較為成功的。我相信《報告》一定會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產生反響,也會得到有關方面和廣大學者的重視。如果它的外文版得以出版,也可以使世界了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進展。當然,《報告》的許多分析還是初步的,還需要更深入更細緻的分析討論,我們期待著作者們繼續努力,出版更多更精的相關成果,為繁榮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貢獻力量。
(2006年7月於南京大學)

前言

自尤金·加菲爾德(EugeneGarfield)20世紀60年代初創建了“科學引文索引”(SCI,ScienceCitationIndex)以來,1964年美國科學技術信息所(ISI,InstituteofScientificInformation)正式出版了《科學引文索引》,1973年和1978年ISI又分別出版了《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和《藝術和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1989年出版了SCI的CD版,1997年,推出了WebofScience。受到SCI的影響,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於20世紀90年代分別推出了《中國科學引文索引》(CSCI)和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CD),2000年5月,南京大學研製成功了《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也推出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CHSSCD)。
作為引文索引的創始人,加菲爾德的初衷並非僅用於對期刊、機構、學者等評價之用,他更寄希望於通過引文分析技術,來促進科學研究。在引文索引誕生前,他在1955年發表的論文《引文索引用於科學》中就強調引文索引對科學研究之作用。並且在他1983年出版的CitationIndexing——ItsTheoryandApplicationinScience,Technology,andHumanities一書中指出:引文索引可作為科學文獻檢索工具;引文分析是科學管理的有力工具;通過引文分析可以了解科學史和科學結構;同樣引文分析也可以用來評述科學期刊和科學家。正是由於加菲爾德的貢獻,引文分析現已成為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用來評價國家科學能力、學術團體和個人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期刊學術影響的重要手段,分析科學研究狀況、學科研究特點、研究進展、研究熱點、研究發展趨勢的有力工具。
1998年,我們開始研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當時我們的初衷有三:其一,填補我國引文索引空白,創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其二,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輔助工具;其三,為評價人文社會科學成果、期刊、學術團體等提供量化工具。從2000年第一部《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創建以來,許多學者藉助這一工具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了多角度的評析,正式發表的相關論文已逾百篇,但真正利用引文索引來探討學科的研究特徵,發現學科的研究熱點和趨勢的成果尚未見到。
到了2003年6月,我們已經積累了五年(1998—2002年)引文索引數據,我萌生了利用引文索引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全面分析評價的想法,當我把這一想法向我校當時分管文科的副校長(現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匯報後,當即得到洪校長的支持與肯定,並提出了一些建議。有了領導的支持,我充滿了信心,我和我的好友(南京大學出版社)王振義副編審進行了多次討論和策劃,我們的想法日趨成熟與可行,我們對完成這一項目信心百倍,即使後來當我的身體遇到了災難性的打擊時,我也沒有放棄。我相信,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朋友們的鼓勵下,同仁們的合作努力下一定能夠完成這項重要工作。同時堅信該成果一定會給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帶來重大反響。
2004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大任務。我們的工作和國家重大政策不謀而合,我們更加堅信該工作的意義,《意見》成為我們為之奮鬥的又一動力。2005年9月,根據全書的框架架構,經過兩年多的數據準備,該工作的大規模啟動的條件成熟了。在學校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的關心下,張異賓副校長的直接主持下,成立了以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中青年教授為主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編委會。2005年10月由張異賓副校長親自主持召開了第一次編委會,會上張副校長指出,南京大學將把這一《報告》作為南京大學未來文科的標誌性成果,這一講話對我們是極大的鞭策與激勵,全體編委更是信心百倍地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了。
本書主要根據國家學科分類標準劃分學科闡述,對人文社會科學的20個學科進行分析,這20個學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語言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體育學。各學科的評述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根據各學科論文的引用文獻類型、引用文獻語種以及論文類別等來考察各學科研究特點、學者的閱讀和引用趨向、學科發展的成熟度以及研究成果的規範性等;
(2)對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統計分析,主要通過各學科論文引用期刊的數量、期刊的影響廣度、半衰期以及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價各學科期刊的影響力,分析出各學科的核心期刊;
(3)通過學者的發文和被引分析,產生各學科較具學術影響的核心學者群,為了反映每個學者對他人的影響,本書特別統計分析了學者排除了自引的被引用數據,這一數據的推出對一些大量非正常自引的學者有一定警示作用;
(4)對機構、地區的發文和被引統計分析,機構和地區的被引數據,主要通過對CSSCI收錄的論文回溯對比統計得到。書中還給出了對機構論文篇均被引數據,這對分析機構成果的整體質量有了量化數據;
(5)對論文和著作的學術影響的評價,通過論文和著作在某一學科的被引數據統計分析,給出在這一學科學術影響最大的論文和著作。還可以通過這些論文和著作的主題考察各學科學者關注的問題;
(6)對各學科基金項目論文的考察分析,以提請學者注重項目論文的質量和項目成果的標註,同時也為基金管理部門對基金項目的管理和考核提供相關數據;
(7)各學科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的分析。這是一項創新性的分析,主要通過各學科論文標引的關鍵字數量以及關鍵字的變化趨勢,考察各學科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
本書的作者來自南京大學文科各學科的知名學者和教授,全書共21章,6個附錄。具體分工如下:第1章(引論)由蘇新寧教授撰寫;第2章(馬克思主義)由唐正東教授完成;徐小躍教授和白欲曉副教授撰寫了第3章(哲學);賴永海教授撰寫了第4章(宗教學);陳謙平教授是第5章(歷史學)的撰稿者;第6章(考古學)由張學鋒教授完成;華濤教授撰寫了第7章(民族研究);第8章(中國文學)和第11章(藝術學)均由趙憲章教授撰稿;第9章(外國文學)由江寧康教授撰寫;柳士鎮教授和陳文杰副教授是第10章(語言學)的撰寫者;第12章(管理學)由陳傳明教授和劉海建副教授撰寫;鄭江淮教授撰寫了第13章(經濟學);嚴強教授和魏殊副教授撰寫了第14章(政治學);李有根教授撰寫了第15章(法學);周曉虹教授撰寫了第16章(社會學);龔放教授撰寫了第17章(教育學);翟學偉教授撰寫了第18章(心理學);段京肅教授撰寫了第19章(新聞學與傳播學);蘇新寧教授撰寫了第20章(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朱唯唯教授撰寫了第21章(體育學);附錄由白雲、邵旭和葉波統計整理。蘇新寧構築了全書框架,對全書各章節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審改校對,並最後定稿,鄒志仁教授也對全書的數據和文字進行了細緻的核對與檢查。
本書的策劃者是蘇新寧和王振義,全書的數據包括附錄由鄧三鴻博士、白雲老師以及碩士研究生邵旭和葉波統計校對,數據統計軟體由鄧三鴻博士設計。
經過我們兩年多的數據準備,全體撰寫者半年多努力,140萬字的巨著終於完稿了,可以說沒有領導的支持與指導、沒有各方的幫助、沒有所有參與者的齊心協力,這項工作不可能如此令人滿意。看著這厚厚的列印稿,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首先感謝南京大學的校領導洪銀興書記、張異賓副校長、周憲校長助理,感謝他們在百忙之中始終關注著該項目的進展,並給予指導與支持;感謝教育部社科司袁振國副司長、國家社科規劃辦佘志遠副主任對本書的肯定和支持;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楊列勛處長、國家社科規劃辦的曾康處長,感謝他們為本書提供了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國家基金資助項目數據;感謝所有參加撰寫本書的教授們,感謝他們在百忙之中如此認真負責並花費大量時間撰寫本書;還要感謝鄒志仁教授,他雖已70高齡,仍然逐字逐數據為本書做校對,令人感動;感謝為本書的數據統計做了大量工作的鄧三鴻、白雲、邵旭、葉波、袁翀、胡玥等;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曹宏舉副總編輯、本書的責任編輯劉蘭,他們為本書的編輯付出了大量的辛勞,而且還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最後我還要感謝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韓新民教授、袁培國研究員、吳向東副研究員以及馬曉軍、鞠秀芳等全體在評價中心工作過的同志們,他們為CSSCI做出過大量的貢獻,沒有他們的辛勤勞作,就不會有本書的良好數據。在此,再次向大家說一聲,謝謝!
最後,我還想說一下,由於本書涉及的數據繁多而量大,雖然我們反覆、細緻地校對,然而數據差錯難免,懇望廣大讀者給予諒解和指正。
(蘇新寧 2006年5月於南京)

目錄

前言…………………………………………………(1)
第1章引論………………………………………………(1)
1.1《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介…………………………………(1)
1.2學術影響分析的著眼點…………………………………………(11)
1.3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32)
第2章馬克思主義……………………………………………………(35)
2.1概述……………………………………………………………(36)
2.2馬克思主義期刊影響分析………………………………………(39)
2.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46)
2.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52)
2.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59)
2.6馬克思主義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62)
2.7馬克思主義學科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69)
2.8馬克思主義研究熱點分析…………………………………………(71)
第3章哲學………………………………………………………………(77)
3.1概述…………………………………………………………………(78)
3.2哲學期刊影響分析……………………………………………………(80)
3.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88)
3.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95)
3.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100)
3.6哲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105)
3.7哲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115)
3.8哲學研究熱點分析………………………………………………………(117)
第4章宗教學………………………………………………………(125)
4.1概述………………………………………………………………(126)
4.2宗教學期刊影響分析……………………………………………(129)
4.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134)
4.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141)
4.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146)
4.6宗教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149)
4.7宗教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155)
4.8宗教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156)
第5章歷史學…………………………………………………………(162)
5.1概述……………………………………………………………(162)
5.2歷史學期刊影響分析…………………………………………(165)
5.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175)
5.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184)
5.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192)
5.6歷史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197)
5.7歷史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209)
5.8歷史學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212)
第6章考古學……………………………………………………(222)
6.1概述………………………………………………………………(223)
6.2考古學期刊影響分析……………………………………………(226)
6.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234)
6.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242)
6.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252)
6.6考古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256)
6.7考古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264)
6.8考古學研究熱點分析……………………………………………(267)
第7章民族學………………………………………………………(272)
7.1概述………………………………………………………………(273)
7.2民族研究期刊影響分析…………………………………………(276)
7.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285)
7.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291)
7.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298)
7.6民族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301)
7.7民族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307)
7.8民族學研究熱點分析……………………………………………(309)
第8章中國文學………………………………………………………(322)
8.1概述………………………………………………………………(323)
8.2中國文學期刊影響分析…………………………………………(326)
8.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336)
8.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346)
8.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354)
8.6中國文學論文和著作的影響分析………………………………(359)
8.7中國文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369)
8.8中國文學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371)
第9章外國文學……………………………………………………(387)
9.1概述………………………………………………………………(387)
9.2外國文學期刊影響分析…………………………………………(390)
9.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398)
9.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406)
9.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412)
9.6外國文學論著的影響分析………………………………………(415)
9.7外國文學論文的基金分布………………………………………(420)
9.8外國文學研究熱點分析…………………………………………(423)
第10章語言學………………………………………………………(436)
10.1概述………………………………………………………………(437)
10.2語言學期刊影響力分析…………………………………………(440)
10.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450)
10.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458)
10.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466)
10.6語言學論著的影響分析…………………………………………(470)
10.7語言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483)
10.8語言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485)
第11章藝術學………………………………………………………(502)
11.1概述………………………………………………………………(503)
11.2藝術學期刊影響分析……………………………………………(506)
11.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516)
11.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522)
11.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528)
11.6藝術學論文和著作影響分析……………………………………(532)
11.7藝術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538)
11.8藝術學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539)
第12章管理學…………………………………………………………(559)
12.1概述………………………………………………………………(560)
12.2管理學期刊影響分析……………………………………………(563)
12.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576)
12.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583)
12.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592)
12.6管理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596)
12.7管理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609)
12.8管理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611)
第13章經濟學………………………………………………………(626)
13.1概述………………………………………………………………(628)
13.2經濟學期刊影響分析……………………………………………(631)
13.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650)
13.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660)
13.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674)
13.6經濟學論著的影響分析…………………………………………(680)
13.7經濟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699)
13.8經濟學研究熱點分析……………………………………………(702)
13.9經濟學研究趨勢分析……………………………………………(720)
第14章政治學…………………………………………………(721)
14.1概述………………………………………………………………(722)
14.2政治學期刊影響分析……………………………………………(725)
14.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738)
14.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745)
14.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752)
14.6政治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757)
14.7政治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767)
14.8政治學研究熱點…………………………………………………(769)
第15章法學…………………………………………………(774)
15.1概述………………………………………………………………(775)
15.2法學期刊影響分析……………………………………………(779)
15.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790)
15.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798)
15.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804)
15.6法學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809)
15.7法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820)
15.8法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822)
第16章社會學……………………………………………………(833)
16.1概述………………………………………………………………(834)
16.2社會學期刊的影響分析…………………………………………(837)
16.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846)
16.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853)
16.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860)
16.6社會學論著的影響分析…………………………………………(865)
16.7社會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874)
16.8社會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877)
第17章教育學…………………………………………………(884)
17.1概述………………………………………………………………(886)
17.2教育學期刊影響分析……………………………………………(890)
17.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903)
17.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914)
17.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921)
17.6教育學論著的影響分析…………………………………………(925)
17.7教育學基金論文分析……………………………………………(942)
17.8教育學研究熱點分析……………………………………………(944)
第18章心理學……………………………………………………(960)
18.1概述………………………………………………………………(961)
18.2心理學期刊影響分析……………………………………………(964)
18.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973)
18.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980)
18.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986)
18.6心理學科論著的影響分析………………………………………(990)
18.7心理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998)
18.8心理學研究熱點分析……………………………………………(999)
第19章新聞學與傳播學………………………………………(1007)
19.1概述………………………………………………………………(1009)
19.2新聞學與傳播學期刊影響分析…………………………………(1012)
19.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1021)
19.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1028)
19.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1034)
19.6新聞學與傳播學論著的影響分析………………………………(1038)
19.7新聞學與傳播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1047)
19.8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1049)
第20章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1057)
20.1概述………………………………………………………………(1058)
20.2圖情檔學期刊影響分析…………………………………………(1060)
20.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1068)
20.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1075)
20.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1081)
20.6圖情檔學論著的影響分析………………………………………(1085)
20.7圖情檔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1094)
20.8圖情檔學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1096)
第21章體育學………………………………………………(1104)
21.1概述………………………………………………………………(1105)
21.2體育學期刊影響分析……………………………………………(1108)
21.3作者學術影響分析………………………………………………(1117)
21.4機構學術影響分析………………………………………………(1123)
21.5地區學術影響分析………………………………………………(1130)
21.6體育學論著的影響分析…………………………………………(1135)
21.7體育學領域發表論文的基金分布………………………………(1144)
21.8體育學研究熱點分析……………………………………………(1146)
附錄1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他引統計………………………………(1155)
附錄2高等院校社科綜合類學報他引統計…………………………(1158)
附錄3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影響因子………………………………(1162)
附錄4高等院校社科綜合類學報影響因子…………………………(1164)
附錄5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影響廣度………………………………(1168)
附錄6高等院校社科綜合類學報影響廣度…………………………(117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