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張集鄉圍繞“以工強鄉、跨越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財政收入逐年增長,2003年達532萬元,2004年達810萬元,2005年達880萬元,2006年達1023萬元,實現了財政收入超千萬的目標。2006年全鄉人平純收入達4237元。
榮譽稱號

發展情況
全鄉立足鄉情,找準著力點,狠抓項目建設,安排專項經費專門人員成立項目班子,打破常規,拆掉門檻,採取送土地、零收費、送配套等辦法,並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計畫,全力營造招商引資的政策“窪地”,同時強化服務職能,加大服務力度,只要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客商提出的任何條件,我們全力予以保證,對待客商決不說“不”。204國道沿線規劃占地2平方公里,總投資達4000多萬元的張集私營經濟園區已經初步建成,目前進入園區的項目有響紡公司、金蘭制線、榮華制線,廣進毛紡、響達紡織配件、紡織專件及賽克電機、阜響配件等12家企業,園區內企業2002年產銷6800多萬元,利稅400多萬元。2003年已初步洽談進區的企業有AB集團等5家企業。我們熱忱歡迎海內外客商來張集投資興業,在求得自身利益的同時,促進張集發展,從而實現雙贏目標。
肥東縣張集鄉

張集鄉位於肥東縣東北部,境內崗沖交錯,屬安徽省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重點鄉鎮。梁界路貫穿全境,陸路交通十分便捷。全鄉總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5.5萬畝,轄13個村委會,人口3.2萬人。
張集鄉是農業大鄉,以油—稻生產為主。從2002年起,回響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張集鄉黨委政府積極鼓勵、引導農民民眾在荒灘、荒地和缺水易旱的高崗地栽植楊樹等林木,從而使該鄉林業生產發展迅速,全鄉現有退耕還林地1.5萬畝,是肥東縣第一個楊樹種植萬畝鄉,為張集鄉實現向“林業立鄉,畜牧富鄉”的轉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豐富的林業資源也吸引了安徽泰島公司、安徽三農公司等紛紛來鄉投資。
中國羽毛工藝之鄉

素有“中國羽毛工藝之鄉”之稱的張集鄉,地處潢川、固始、商城三縣交界處,轄15個行政村,252個村民組,628個自然組和三個集鎮,總人口3.4萬人,區域面積96.1平方公里。寧西鐵路和信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羽毛產業為龍頭的民營企業發展迅速,目前張集鄉已成為豫東南地區最大的羽毛加工基地。
經濟狀況

張集鄉歷史文化悠久,境內現在保存完好的省級重點保護文化漢代遺址“霸王台”、“龍王台”,已出土文物有青銅劍、石磨盤等。張集鄉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史,1928年春,在中共豫東南特委領導下,在這裡發動了著名的“大荒坡”武裝暴動。張集鄉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耕地面積6萬多畝,稻穀年產量3000多萬公斤,水域面積近萬畝,已發展水產養殖6000多畝,其中花鰱、銀鯽、中華絨毛蟹等水產品產量頗豐。200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689元。張集鄉羽毛產業始興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張集鄉立足鄉情,按照“創辦特色民企、壯大特色產業、建設特色鄉鎮”的發展思路,通過育龍頭、建基地、抓服務、引項目、謀發展,成功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之路,把發展壯大羽毛加工業作為全鄉第一大特色支柱產業強力推進,逐步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輻射帶動能力。目前,全鄉已有以福康公司、永江公司、富民公司、羽飾公司等為龍頭的羽毛加工專業戶,從業人員1萬多人,年人均加工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全鄉羽毛產業年創產值7000多萬元,形成了張集鄉特色的產業優勢。隨著羽毛產業的快速發展,張集鄉逐步建起了羽毛製品模具生產廠,羽毛工業品塑膠包裝廠、羽毛金絲線加工廠和羽毛製品貼膠生產廠等相關企業,湧現出盛華建材公司、子青模具、易兵金線、良才線心、應山塑膠包裝、新峰粘膠(帶)等知名企業,形成了規模產業鏈條。

張集鄉黨委、政府一直把提高服務、最佳化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築巢引鳳的首要任務,規劃建設了集鎮街道和凡崗民營工業園區,力爭到2006年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實現鄉村道路柏油化、網路化。張集鄉現在中學1所、國小15所、幼稚園1所、衛生院1個,敬老院1座,3.5萬KWA變電站一座,移動機站兩座,聯通機站一座,網通公司寬頻覆蓋全鄉街道用戶,鄉首集人口5000多人用上了自來水和有線電視,並開通了2000門程控電話和國內國際直撥業務,為繁榮全鄉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餐飲服務、旅館住宿、客貨運輸、建築建材、工藝裝潢、糧油加工、個體商貿等行業呈現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