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鄉

張集鄉

張集鄉地處響水縣西南端,北與204國道,南與308省道相接,通榆大運河南北方向貫穿全境,至連雲港港口只需1個小時,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張集鄉北倚204國道,南臨308省道,小佃公路、通榆河穿境而過。全鄉占地面積80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居),3.6萬人口。還有肥東縣張集鄉、河南省張集鄉。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張集鄉張集鄉
張集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強勢推進縣委、縣政府確定的“四項”重點工作,堅持以工興鄉方略,狠抓招商引資不動搖,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寶龍、棉紡、繁榮、廣進、美蘭以及韓國獨資的世星紡織等紡織企業,冠龍、環宇、通達、萬達等軸承座製造企業,酞菁藍化工、生龍化工、農業龍頭企業鹽城海致嵐海苔製品公司等紛紛落戶張集,累計引進項目24個,引資額達2.3億元,以項目為載體的工業集中區已初步建成。全鄉以紡織、鑄造、化工為支撐的工業體系已初步形成。農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在穩定糧食種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淺水藕、意楊、大棚蔬菜、山羊、菜牛養殖等特色產業。以韓盪為試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穩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成績顯著,華余村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表彰為“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先進村。大力興辦農村“新五件實事”工程,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鄉安裝程控電話6500門,有線電視、寬頻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面鋪設達70公里,自來水入戶率達100%,農田林網達3萬畝,綠化覆蓋率達4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85%以上,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部分學科成績名列全縣同軌年級的前列。

張集鄉圍繞“以工強鄉、跨越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財政收入逐年增長,2003年達532萬元,2004年達810萬元,2005年達880萬元,2006年達1023萬元,實現了財政收入超千萬的目標。2006年全鄉人平純收入達4237元。

榮譽稱號

張集鄉張集鄉
2000年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扶促工作先進單位”;2002年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項目大突破工作先進單位”、“結構大調整工作先進單位”;2003年被市委表彰為“跨越發展先進單位”、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環境大變化工作先進單位”、“財稅工作先進單位”、“農業與農村工作先進單位”、“社會治安工作先進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婦聯工作先進單位”、“縣綜合考核第二名”;2004年被市委表彰為“跨越發展先進單位”,財稅、項目、黨建、宣傳、扶貧、農業農村、社會治安等工作被縣委、縣政府表彰為先進單位。2005年,招商引資、黨建、宣傳、扶貧、農業農村、社會治安、信訪等工作都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2006年獲縣委、縣政府“三個文明建設”綜合獎、財稅、項目、黨建、宣傳、信訪、農業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分別獲縣單項獎。
發展情況

全鄉立足鄉情,找準著力點,狠抓項目建設,安排專項經費專門人員成立項目班子,打破常規,拆掉門檻,採取送土地、零收費、送配套等辦法,並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計畫,全力營造招商引資的政策“窪地”,同時強化服務職能,加大服務力度,只要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客商提出的任何條件,我們全力予以保證,對待客商決不說“不”。204國道沿線規劃占地2平方公里,總投資達4000多萬元的張集私營經濟園區已經初步建成,目前進入園區的項目有響紡公司金蘭制線榮華制線,廣進毛紡、響達紡織配件、紡織專件及賽克電機、阜響配件等12家企業,園區內企業2002年產銷6800多萬元,利稅400多萬元。2003年已初步洽談進區的企業有AB集團等5家企業。我們熱忱歡迎海內外客商來張集投資興業,在求得自身利益的同時,促進張集發展,從而實現雙贏目標。

肥東縣張集鄉

張集鄉張集鄉
概述

張集鄉位於肥東縣東北部,境內崗沖交錯,屬安徽省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重點鄉鎮。梁界路貫穿全境,陸路交通十分便捷。全鄉總面積72平方公里,耕地5.5萬畝,轄13個村委會,人口3.2萬人。

張集鄉是農業大鄉,以油—稻生產為主。從2002年起,回響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張集鄉黨委政府積極鼓勵、引導農民民眾在荒灘、荒地和缺水易旱的高崗地栽植楊樹等林木,從而使該鄉林業生產發展迅速,全鄉現有退耕還林地1.5萬畝,是肥東縣第一個楊樹種植萬畝鄉,為張集鄉實現向“林業立鄉,畜牧富鄉”的轉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豐富的林業資源也吸引了安徽泰島公司、安徽三農公司等紛紛來鄉投資。

中國羽毛工藝之鄉

張集鄉張集鄉
概述

素有“中國羽毛工藝之鄉”之稱的張集鄉,地處潢川固始商城三縣交界處,轄15個行政村,252個村民組,628個自然組和三個集鎮,總人口3.4萬人,區域面積96.1平方公里。寧西鐵路和信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羽毛產業為龍頭的民營企業發展迅速,目前張集鄉已成為豫東南地區最大的羽毛加工基地。

經濟狀況

張集鄉羽毛

張集鄉歷史文化悠久,境內現在保存完好的省級重點保護文化漢代遺址“霸王台”、“龍王台”,已出土文物有青銅劍石磨盤等。張集鄉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史,1928年春,在中共豫東南特委領導下,在這裡發動了著名的“大荒坡”武裝暴動。張集鄉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耕地面積6萬多畝,稻穀年產量3000多萬公斤,水域面積近萬畝,已發展水產養殖6000多畝,其中花鰱、銀鯽、中華絨毛蟹等水產品產量頗豐。200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689元。張集鄉羽毛產業始興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張集鄉立足鄉情,按照“創辦特色民企、壯大特色產業、建設特色鄉鎮”的發展思路,通過育龍頭、建基地、抓服務、引項目、謀發展,成功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之路,把發展壯大羽毛加工業作為全鄉第一大特色支柱產業強力推進,逐步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業輻射帶動能力。目前,全鄉已有以福康公司、永江公司、富民公司、羽飾公司等為龍頭的羽毛加工專業戶,從業人員1萬多人,年人均加工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全鄉羽毛產業年創產值7000多萬元,形成了張集鄉特色的產業優勢。隨著羽毛產業的快速發展,張集鄉逐步建起了羽毛製品模具生產廠,羽毛工業品塑膠包裝廠、羽毛金絲線加工廠和羽毛製品貼膠生產廠等相關企業,湧現出盛華建材公司、子青模具、易兵金線、良才線心、應山塑膠包裝、新峰粘膠(帶)等知名企業,形成了規模產業鏈條。

張集鄉張集精米
在經營思路上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分別在廣州、深圳、義烏、杭州上海等地設立視窗,大力宣傳,擴大影響,叫響“張集羽毛工業製品”品牌。積極申辦產品直接出口權,變轉口為直銷,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全鄉羽毛工藝品已發展成為擁有面具、羽扇、翅膀、毛條等8大系列,數百個品種樣式,產品暢銷歐美和東南亞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800多萬美元,實現了“小羽毛,小康路、大產業、大發展”的喜人局面。此外,張集鄉其他產業發展也頗具規模:亞華酒業“東方之子”品牌系列白酒暢銷全國,目前正新上糧食深加工項目;利美木業公司生產的楊樹板皮、槐樹板皮等產品遠銷浙江、上海、廣東等沿海省市,年產值800多萬元;胡寺櫻桃谷鴨養殖園每年產成鴨200多萬隻,效益可觀;張集精米白鵝、肉牛、林果波爾山羊、胡寺天然花鰱等農林種養殖業亦彰顯張集特色。

張集鄉黨委、政府一直把提高服務、最佳化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築巢引鳳的首要任務,規劃建設了集鎮街道和凡崗民營工業園區,力爭到2006年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實現鄉村道路柏油化、網路化。張集鄉現在中學1所、國小15所、幼稚園1所、衛生院1個,敬老院1座,3.5萬KWA變電站一座,移動機站兩座,聯通機站一座,網通公司寬頻覆蓋全鄉街道用戶,鄉首集人口5000多人用上了自來水和有線電視,並開通了2000門程控電話和國內國際直撥業務,為繁榮全鄉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餐飲服務、旅館住宿、客貨運輸、建築建材、工藝裝潢、糧油加工、個體商貿等行業呈現繁榮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