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沿革
淮陰縣轄鄉。舊時為新渡口,以張姓興集成街後得名。1957年為張集鄉,1958年更名同袍公社,1983年置老張集鄉。位於縣境北部,四乾渠東岸,距縣城20公里。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2.7萬。淮高灌公路過境。轄老集、靳莊、金星、斗蓬、代河、桑莊、街東、前灣、後灣、八盤碾、大雄庵、川星、孫圩、橋頭、洪涯、窯莊、健康、勝利18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等。
計生工作
淮陰區老張集鄉不斷創新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新時期新形勢下人口計生工作,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創新之路。落實“三到”措施,最佳化服務質量。一是服務到家。老張集鄉規定,凡婦檢對象中如屬老弱病殘、行動不便的,安排工作人員上門提供服務;對計生困難戶免去部分醫藥費。老張集鄉共為計生困難戶報銷藥費2900餘元。二是補助到人。凡是持鄉計生辦介紹信到區計生指導站或區以上醫院實施四項手術的對象,鄉里給予一定的交通費補助,已累計補助4000餘元。三是接送到家。凡是到鄉衛生院分娩或落實計畫生育措施的對象,衛生院提供免費護送到家等優質服務,並建立健康檔案。開展關愛行動,傳播生育文化。老張集鄉對全鄉320戶獨女家庭、921戶傷殘死亡家庭建立檔案,發放鄉村幹部通信聯繫卡,方便他們遇到困難及時解決。推行依法治育,打造和諧計生。他們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定程式以及區委、區政府“一規兩令”,依法徵收社會撫養費;堅持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熱情待人,著力提高民眾對計畫生育工作的滿意度。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將保障婦女生殖健康權利放在突出位置;認真對待信訪工作,做到民眾反映的問題均能妥善解決;加強政策、幫扶服務,繼續推行農村獨生子女父母獎勵扶助制度,給予計畫生育困難家庭多種形式的扶助,全力構建和諧計生環境。
高效農業
淮陰區老張集鄉把發展規模高效農業作為“富民強鄉”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蔬菜、生豬產業,老張集鄉規模種植業總面積就達1.7萬畝,出欄生豬1萬頭,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在發展高效農業過程中,老張集鄉以龍頭加基地、公司加農戶為主要模式,以市級龍頭企業天益食品公司為依託,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加大農民科技培訓力度,擴大訂單農業規模。在2007年高效農業跨越發展的基礎上,2008年新增規模高效農業4000畝,新開發種植品種2個以上,在金星、鄭灣、健康村建立3個百畝連片鋼架大棚,在新橋、張集、孫圩、洪涯、孫大泓村沿線種植馬鈴薯1000畝。發展年飼養量4萬隻肉鴨養殖場1個、年飼養300頭肉牛養殖場1個。老張集鄉還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已先後完成疏浚土方工程11萬方,改造電站2座,改建危橋2座,新建防滲渠2.8公里,新建5座生產橋、13個放水口,投資額達113萬元,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民心工程
“脫貧”、“破零”、“超千”三大工程是富民、富村、富財政的民心工程。2008年以來,淮陰區老張集鄉黨委、政府主動出擊,紮實工作,全力與各個幫扶單位做好溝通、協調、配合,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大力輸血,激活村級集體經濟,“破零”工作成果豐碩。老張集鄉五個村有“破零”任務,鄉里積極與區國稅局、財政局、計生委和人防辦等幫扶單位聯繫,通過出資為對口村購買農機、籌建農資服務中心、招商引資盤活存量資產,有效激活了各村的集體經濟,增強了發展後勁,預計今年底各村就可實現“破零”目標。多措並舉,提升低收入農戶致富能力,“脫貧”工作進展順利。面對多達1386戶低收入戶的艱巨脫貧任務,該鄉主動出擊,與新華書店、國稅局、計生委、人防辦、申雅密封件公司共同商討,一起深入村組農戶調研,同時採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高效農業、鼓勵扶持創業等多種措施,積極為農戶“脫貧”找路子、出點子,詳細制定脫貧計畫與方案,著力幫助低收入家庭增強發家致富的能力。廣辟財源,增強財政發展後勁,全力鞏固“超千”成果。2007年,老張集鄉財政收入達到1174萬元。為鞏固“超千”成果,老張集鄉狠抓招商引資,全力加快稅源開發,著力強化稅收征管。招商引資是富民強鄉的關鍵措施。老張集鄉2008年建成可納稅的企業有淮安市多維網架材板有限公司,預期可實現年稅收100萬元;即將投產的海潤塗料廠,年底可實現稅收120萬元。稅收征管方面,老張集鄉進一步加大契稅、耕地占用稅等挖潛力度,將任務分解到月,力爭11月底實現超千萬元。1-8月份,該鄉已完成財政收入776.67萬元,占全年目標任務的67.5%。
文明創建
淮陰區老張集鄉在新農村建設中,著力抓好“清”、“建”、“創”,堅持三輪驅動,全力推進鄉風文明,成效顯著。“清”,就是指全面實施“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促進農民文明行為的養成。以創模和秸稈禁燒活動為契機,廣泛宣傳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意義,讓廣大幹部民眾明確“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的內容,將“三清”工作化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使老張集鄉髒、亂、差現象有了明顯改觀,基本實現了村容整潔。“建”,主要是指“建路”、“美園”。2008年以來,老張集鄉已累計投入520多萬元資金,鋪設了6條總長12.16公里的環鄉水泥路、砂石路,完成新、改建農村“三格式”廁所3600座,新建村級垃圾池25座,投資3000萬元建成農貿市場,環境秩序得到有效整治。該鄉通過深入宣傳發動民眾,大力開展“美化家園文明活動”,以家庭美化亮化推動村容衛生整潔,以家庭文明促進鄉村文明。“創”,是指全面推進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升農民文明素養。老張集鄉通過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標兵戶”、“五好家庭”等系列文明評選活動,以“評”引導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從而帶動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在一定的時間裡和確定的區域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培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亦要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相關,這也正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實現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所包括的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沃土工程等土地治理項目。前鋒鎮黨委、政府將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做到以沼氣為切入點,抓整體建設,走以“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之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大做強橄欖產業,把其發展成為前鋒鎮特色主導產業,帶動農民奔康至富;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優勢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為建設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