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貢五文集序

《張貢五文集序》是清代作家戴名世寫的一篇散文。

基本信息

名稱:《張貢五文集序》
年代:清代
作者:戴名世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張君貢五,三湘間積學能文之士也[1]。平生好余文,凡書肆中嫁名借刻者[2],君能辨別為余之作,莊寫成帙[3],已而余之稿行於世,果百不失一。久之,游江淮間,訪余於皖,於金陵,皆不遇。最後至姑蘇[4],相見於旅舍,執手而言曰:“吾生楚之南[5],自年十七八服膺吾子[6],於今且十年,居常所著書[7], 非吾子莫之正也[8]。”乃悉出以相示,且請為序焉。
余少嘗有志於文章之事,而羈窮失學,輾轉汩沒[9],垂老無成[10]。即世所流布諸書,謬為人士之所稱許,而私心耿耿[11]終有不能自滿其志者。貢五年甚少,力甚勤,而才又甚敏,異日之所成就,必有遠勝於余者,而余其何能為役也[12]。顧余之學文也,始勤而終怠,平生蓋有深愧者,舉以為貢五告,且以策員五毋效余之汩沒而無成也[13]。
始余之從事於文章,年不過二十。一日山行,遇一賣藥翁,相與語,因及文章之事。翁曰:“為文之道,吾贈君兩言,曰‘割愛’而已。”余謾應之[14]。已而別去,私自念翁所言良是。歸視所為文,見其辭采工麗可愛也,議論激越可愛也,才氣馳驟可愛也。皆可愛也,則皆可割也。如是而吾之文,其可存者,不及十二三矣[15]。蓋昔嘗讀陸士衡之言[16],曰“苟背義而傷道,文雖愛而必捐”[17],由翁之意推之,則雖於道無傷,於義無背,亦存當捐而去之者,而況背義與傷道者乎?翁之論較陸魯士衡則精矣。
余自聞此論,而文家之真諦秘鑰始能識之[18]。乃家貧多事,其業未工,而曩時好文之志,漸且頹落。余之負愧於蓋者,蓋已久矣。翁,楚人也,惜未詳其姓字。而近日楚中文士,恐無逾貢五。衡湘之間[19],方技之老[20]山澤之癯[21],贈我一二言,學之垂三十年而不能成。此其人,貢五倘見之乎?

作品注釋

[1]三湘:湘江上游與灕水合流後稱灕湘,中游與瀟水合流後稱瀟湘,下游與蒸水合流後稱蒸湘,總名三湘。一般以三湘泛指湖南全省。[2]嫁名借刻:這裡指有人把戴名世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刊刻印行。[3]莊寫成帙(zhì至):工整抄寫成冊。帙:冊。[4]姑蘇:蘇州別稱,蘇州西南有姑蘇山,因得名。[5]楚:占楚國之地。湖南地處楚國南部。[6]服膺(ying鷹):衷心佩服。[7]居常:日常。[8]正:訂正,糾正。[9]汩(gǔ骨)沒:沉淪,埋沒。[10]垂老;將老。垂:將,接近。[11]耿耿:不安。[12]役:指為張貢五文集作序之事。[13]策:鞭策,引伸為鼓勵,促使。毋(wú 無):不要。[14]漫:隨便地,缺乏禮貌地。[15]十二三:十分之二三。[16]陸士衡:陸機字士衡,西晉作家,後人輯有《陸士衡集》。[17]“苟皆義”二句:見於陸機《文賦》。《文選》及《陸士衡集》中這兩句均為“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捐,捨棄。[18]真諦:佛教名詞,可理解為真理。秘鑰:意為不易得到和掌握的要領。[19]衡湘:湖南以衡山和湘江著稱,故以“衡湘”泛指湖南。[20]方技:古稱醫術星相諸業為方技。[21]癯(qú渠):清瘦。這是指那位賣藥的老人。

作者簡介

戴名世(1653~1713) 字田有,一字褐夫,號南山,別號憂庵。“桐城派”奠基人、文學家 。20歲授街養親,27歲所作時文為天下傳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應級試,二十六年,以 貢生考補正蘭旗教習,授知縣,因憤於“悠悠斯世,無可與語”,不就。漫遊燕、越、齊、 魯、越之間。四十五年舉應天試,四十八年,中進士第一,殿試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編修 。五十年科,左都御史趙申喬,據《南山集·致餘生書》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跡,參2戴名世 “倒置是非,語多狂悖”,“祈敕部嚴加議處,以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 發,被錄下獄。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殺於市。著有《四書朱子大全》以及大量散文。同族後 人戴衡蒐集整理遺文,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編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緒時刊行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