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畈鄉

張畈鄉

張畈鄉位於金寨縣正南,距縣城97公里。北緯31°15’,東經115°44’至115°54’。東與燕子河鎮接壤,南與天堂寨毗鄰,西與水竹坪鄉交界,北與青山鎮相連。總面積104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95個村民組,總人口8225人。

基本信息

鄉情簡介

張畈鄉張畈鄉
張畈鄉是資源大鄉,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8.6%,境內盛產茶葉、天麻、茯苓、香菇、木耳、靈芝、山核桃、有機稻、西洋參等農特產品和菌藥產品,一直都被譽為“金寨縣高山反季節蔬菜之鄉”和“華東西洋參第一鄉”。

張畈是水電之鄉。全鄉有110kv變電所1座,大小水電站5處,總裝機容量高達8420kw,年正常發電量達2000萬kwh以上,電力資源十分豐富。

張畈是旅遊的好地方。周邊與天堂寨國家森林公園、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站接壤。境內絕壁突兀的五猴山,風景綺麗的團山大峽谷,嘆為觀止的落鍾潭,鬼斧神工的神仙洞等自然景觀隨處可見。這裡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在革命戰爭年代共有100多名先烈在這裡拋灑青春熱血,還有早在1934年成立的五星縣六鄉蘇維埃政權。為讓後人時刻“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張畈鄉關工委2001年向全鄉上下倡議,在鄉政府所在地建立了一座烈士墓碑,已成為全縣30處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之一。

張畈鄉交通比較便利。全鄉組組通公路,村村可望年內通水泥路,全長12公里的主幹道柏油公路與210省道貫通,與縣城梅山相距97公里,距正在建設中的合武高速、滬漢蓉高速鐵路也僅需90分鐘。鄉內通訊比較發達,建有移動通訊基站1處、無線固定電話450兆CDMA基站1處,程控電話交換機4處、1200多門,信息傳遞十分快捷。

下轄村級

龍沖村

張畈村

王河村

中山村

楊術

馬畈村

特色產業

張畈鄉張畈鄉西洋參

華東西洋參洋參原產於北美洲,性涼、甘苦、微甜,對冠心病、貧血、神經官能症等疾病有確切療效。常服有抗癌、抗疲勞、抗輻射、抗衰老、降血壓等多種功效,是滋補強身、延年益壽、無病健身的珍品。

金寨縣引種西洋參始於1986年,1989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張畈鄉1993年開始種植西洋參,並迅速成為金寨縣西洋參的主產區,目前在地綠色面積達700畝。

張畈鄉平均海拔700米以上,與西洋參原產區的氣候生態環境基本相同,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由於張畈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採取了先進的種植加工技術,所產西洋參個大、形好、質優。歷年來產品經北京、上海、吉林、合肥等地權威藥檢部門多次檢驗,其總皂甙含量達6.8-11%,西洋參特徵性成分RB1含量達1.5%以上,胺基酸及糖類含量與進口參類相同,並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加拿大自然生物(發展)公司化驗後稱“……完全不亞於北美所產西洋參的質量。”金寨西洋參1992年獲衛生部頒發生產許可證:“同意批准試生產,可與進口西洋參統供藥用。”1994年獲林業部的名優產品博覽會銀獎,1997年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張畈鄉有700餘公頃土地適合種植西洋參,由安徽農業大學專家教授為技術指導,通過多年 的實踐與培養,有一大批種植能手與土專家,他們都是發展西洋參生產的中堅力量。為充分利用我鄉的自然資源,我們竭誠歡迎廣大客商來金寨張畈考察投資西洋參種植和開發西洋參系列產品。

旅遊資源

張畈鄉鍾潭瀑布
落鍾潭瀑布位於金寨縣張畈鄉中山村境內。高近百米,傳說古時候,天王寺大廟的一位武功高深的和尚,帶著廟裡的大鐘,飛到少林寺去討好獻寶,飛到此地時,天王寺的老主持得知後,隨請雷公將此鍾一雷擊下,落在此潭子裡,因此該村和此潭有了落鍾潭之名。

工業經濟

2007年張畈鄉招商引資新建工業企業四家,農業企業一家,累計招商額924萬元,占任務810萬元的114%。

張畈鄉張畈鄉招商處
張畈鄉鄉地處金寨縣西南角,距縣城100公里,平均海拔650米,是典型的偏遠高寒山區,立地條件很差,氣候環境惡劣。黨委、政府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挖掘一切潛力,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揚長被短,克服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建設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努力完成招商引資任務。

利用山高河急的水力資源,興修三個水力發電站。即金源水力開發公司投資200萬元,在楊樹村興建的裝機容量400千瓦的龍河水電站;金寨西河水力開發公司計畫投資600萬元,在張畈村興建裝機容量1000千瓦的西河三級水電站;金寨自強水力開發公司計畫投資300萬元,在鐘山村興建裝機容量600千瓦的落龍潭水電站。

浙江麗水市吳麗生老闆利用該鄉豐富的木竹資源投資184萬元,在原蠶繭收購站興建竹製品廠,該廠於今年6月投產,已實現產值15萬元。上海雷大升醫藥科技開發公司,投資240萬元扶持該鄉開發西洋參基地300畝,使西洋參產業穩步發展。

農業發展

張畈鄉靈芝
在新農村建設中,駐張畈鄉的市、縣級科技特派員,突出抓住發展生產力這個“中心”和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作為科特派工作的主旋律來抓。在縣科技特派員創業領導組的支持下,他們根據高寒山區的特點,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依託科技投入,大力發展天麻、靈芝、西洋參三大特色產業,為該鄉早日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夯實經濟基礎。

一是提高天麻效益。天麻種植在該鄉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僅土壤、氣候適應,且種植時間長,人人都會,但由於技術不精,缺乏指導,沒有規模,因此,每年都是投入大,收入低,甚至廣種不收。在鄉政府的扶持下,由駐鄉特派員牽頭,成立天麻協會,由協會負責技術普及和技術更新,鄉政府負責融資和服務,努力把天麻生產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使農民增加更多的收入。

張畈鄉天麻
二是調節靈芝生產規模。民眾對靈芝生產有很大的熱情和很高的積極性,今年的效益非常可觀;但是,生產靈芝消耗木材量大,再者,靈芝的效益取決於生產量,生產的越多,價格越低,生產規模適量,效益就好。因此,特派員根據市場信息,幫助鄉政府制定了靈芝的生產規劃。為此,鄉政府作出每年生產200萬棒,年收入600萬元的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嚴格操作,精心管理,讓民眾長期得到種植靈芝的實惠。

三是擴大西洋參種植面積。西洋參在該鄉種植已有十多年的歷史。鄉政府按照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求,決定對西洋參產業加大技術普及和更新力度,每年融資100萬元,新增100個種植戶,發展新基地100畝,使該項目的種植優勢得到更大的發揮。市級科技特派員帶頭籌資入股,使該產業形成了“公司+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

人文歷史

王明(1904?1974)原名陳紹禹,又名陳紹玉,金寨縣金家寨鎮(現屬槐樹灣鄉)人。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

張畈鄉王明
1920年,他考入六安第三農業學校學習,1924年和進步同學在家鄉金家寨組織成立豫皖青年學會,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並任學會事務部長。1925年入武昌商科大學學習,擔任安徽同學會會刊《皖光》編輯,積極參加聲援上海“五卅”運動,被推選為武昌學生聯合會幹事和湖北青年團體聯合會執行委員。1925年回國後歷任中共上海滬東區委宣傳幹事、中共中央宣傳部《紅旗》報編輯,中共江蘇省委書記。1931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六屆四中全會,在共產國際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他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主持中央工作,此間,因推行“左”傾錯誤路線,使革命遭受巨大損失。6月,他代理中央總書記。10月赴蘇聯擔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不久被選為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委員,負責亞洲、拉美各國共產黨的事務。1935年,為中共中央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因推行“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干擾了黨的全面抗戰路線的貫徹。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後,他調回延安,繼續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並任中央統戰部長、中國女子大學校長、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主任。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後任中央法制問題研究委員會和中央法律委員會主任,為新中國的成立,在法制、法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當選為第一屆政協委員,任政務院法制委員會主任,主持並領導了第一部《婚姻法》及部分法律、法規的制定。1956年初去蘇聯治病。1974年3月27日在莫斯科病逝,安葬在莫斯科郊外的新聖母公墓

六安鄉鎮(一)

主要是詳細介紹福建的各鄉鎮情況,使搜尋者一目了然,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