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救國時報》上發表《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有力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1935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救國時報》上發表《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有力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八一宣言》《八一宣言》

簡介

《八一宣言》《八一宣言》
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發表的宣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由於國民黨執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東北四省後又繼續侵略華北,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1935年7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新方針,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於8月1日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公布,通稱《八一宣言》。主要內容有:①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後的國內政治形勢,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的侵略及企圖滅亡中國的野心,痛斥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②指出中華民族正處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③提出中國共產黨當前的政治主張是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並提出十條方針作為國防政府的施政綱領。在巴黎出版的中文《救國報》莫斯科出版的英文版《共產國際通訊》上刊登了此宣言,傳入國內後,在全國各階層愛國人士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發表過程

《八一宣言》《八一宣言》起草地莫斯科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是1935年7月下旬到8月下旬在莫斯科召開的。這次大會有這樣的一個背景: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在東西方先後冒起,整個世界面臨著法西斯軍隊侵略的危險。如何抵禦法西斯即將給世界帶來的侵略,就成為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季米特洛夫在會上作了《關於法西斯的進攻以及共產國際在爭取工人階級團結起來反對法西斯的鬥爭中的任務》,正式確定了共產國際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也代表中國黨發言,擁護季米特洛夫的報告,號召中共建立統一戰線。

這次會議上,中共歷史上很有名的《八一宣言》,在大會上予以通過。本來起草這項宣言,並不是這次大會的預定議程,而是臨時產生的動議。在這次大會召開前,日本帝國主義繼占領中國東北以後,1935年又繼續南進,製造華北事變。而國民政府不但不抵抗反而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相繼與日本帝國主義簽定喪權辱國的《秦土協定》《何梅協定》,使中華民族面臨異常嚴重的危機。這一訊息傳到莫斯科,當時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正在莫斯科準備參加共產國際七大。中共代表團成員吳玉章急電王明,共商對策。當時作為中共代表團團長的王明正在基斯洛沃斯克療養,他回到莫斯科後,即與中共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的新政策(號召建立全世界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國內華北事變的嚴重局勢,醞釀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初稿。經代表團數天反覆討論修改,於1935年7月14日在七大代表團會議上一致通過,與會者並給予高度評價。隨後由王明譯成俄文,遞交史達林和季米特洛夫審閱,並受到讚許。會議期間的8月1日,中國代表團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正式發表了這個宣言。這個宣言沒有同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的檔案一起,刊登在這一期的《國際通訊》上,而是首先在巴黎出版的中文版《救國報》。
在巴黎出版的中文版《救國時報》上有黨中央的《八一宣言》。當時把“共產國際”看作是黨的最高領導和最大權威,對它是無限信賴和崇敬的。這次國際大會提出了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戰略任務,批判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左”傾錯誤的危害性。《八一宣言》上提出了成立“國防政府”的口號。

《八一宣言》《八一宣言》起草人之一:王明
《八一宣言》雖然是在莫斯科起草的,但也是後來被中共中央承認的一個重要檔案。這個檔案指出:今當我亡國滅種大禍迫在眉睫之時,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再一次向全體同胞呼籲:無論各黨派間在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上或利益上的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首先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蘇維埃政府共產黨特再一次鄭重宣言: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行動,只要任何部隊實行對日抗戰,不管過去和現在他們與紅軍之間任何舊仇宿怨,不管他們與紅軍之間在對內問題上有何分歧,紅軍不僅立刻對之停止敵對行為,而且願意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救國。

因此,宣言號召全國人民:
大家起來!衝破日寇蔣賊的萬重壓迫,勇敢地:與蘇維埃政府和東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組織全中國統一的國防政府;與紅軍和東北人民革命軍及各種反日義勇軍一塊,組織全中國統一的抗日聯軍。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願意作成立這種國防政府的發起人,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願意立刻與中國一切願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工會農會學生會商會教育會新聞記者聯合會,教職員聯合會,同鄉會致公堂民族武裝自衛會反日會救國會等等),各名流學者,政治家,以及一切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成立國防政府問題;談判結果所成立的國防政府,應該作為救亡圖存的臨時領導機關,這種國防政府,應當設法召集真正代表全體同胞(由工農軍政商學各界,一切願意抗日救國的黨派和團體,以及國外僑胞和中國境內各民族,在民主條件下選出的代表)的代表機關,以便更具體地討論關於抗日救國的各種問題。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絕對盡力贊助這一全民代表機關的召集,並絕對執行這一機關的決議,因為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是絕對尊重人民公意的政府和政黨。

《八一宣言》毛澤東
《八一宣言》所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國防政府”的主張,指明了以後領導工作的方向。“文委”成員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了《八一宣言》和季米特洛夫的報告,然後分別向各聯和所屬單位的黨員間進行傳達。這在思想上是一個很大的轉變,特別是組織國防政府和建立抗日聯軍這兩個問題,所以在黨內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後再向黨外傳達。周揚組織的黨內傳達、討論的時間大約持續了一個多月。在此過程中,在距上海1000公里的陝西一個小鎮——瓦窯堡,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也圍繞著《八一宣言》和季米特洛夫的報告,正確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給全黨發出了新的指示。這是參加會議的張浩萬里迢迢專程回來傳達的。

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後,為了傳達會議精神和《八一宣言》,儘快恢復與中共的聯繫(1934年6月起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失去了聯繫),共產國際及中共代表團派張浩林彪堂兄,真名林育英)回國。為了安全起見,張浩將宣言內容等機密檔案牢記於大腦中,就踏上了漫長的旅途。在張浩尚在歸國途中的1935年10月前後,中共中央就開始“根據當時新的政治形勢,獨立作出判斷,實行戰略轉變並開始變更自己的策略”。程中原的《張聞天傳》用不少的篇幅和詳細的檔案材料,描述了當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的思考脈絡。中共中央根據新的形勢,已經明確提出了“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哪些環節,運用怎樣的策略,來實現停止內戰,進而轉變為直接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戰”。在此前後中央的幾次會議上,經過討論,方針政策也逐漸明朗,那就是:“必須克服過去工作中的弱點,利用一切事變,一切方法,來發動與組織廣大民眾抗日的鬥爭。”

評價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八一宣言》
宣言深刻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和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賣國內戰政策所造成的民族危機,論述“九一八”以來愛國將士、民族英雄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救亡圖存,在偉大精神和必勝信念之後,比較完整地闡述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戰線,同以前的統一戰線口號、主張相比,《八一宣言》有許多特點。宣言提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糧出糧、有力出力、有專門技能出專門技能”的口號,把地主、資產階級、一切軍隊都包括在統一戰線之中。宣言所主張的聯合抗日,已不止於訂立協定、停止衝突、互相支持的聯合,而是建立“統一的國防政府”、“統一的抗日聯軍”、“組成統一的抗日聯軍總司令部”,要求更有成效、更高級的聯合。宣言雖未把蔣介石包括在統一戰線內,但卻號召黨派拋棄過去的成見,以“兄弟淨於牆外御其侮”的精神,“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

宣言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比1934年所提六大綱領,更為完善。宣言的發表,不再是出於策略上的考慮,而是真誠地要求付之實踐,要求各界立即進行協商、談判,召集各界的代表大會,討論抗日救國的實際工作,並表示我黨願作發起人。《八一宣言》的發表,標誌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戰線基本形成。在實踐上,它獲得全國人民和各界人士的熱烈支持,在國民黨統治區發生了巨大政治影響,有力地鼓舞和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