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3年(中華民國二年)11月6日,張煦出生於江蘇無錫。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年方14歲的張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預科班。交通大學對於張煦是理想開始的地方,在交通大學長達7年的學習,奠定了伴隨他一生事業的基礎。
1934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同年任職於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36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張煦考取了國家公費留學生,到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學習通信工程學科,專攻長途電話通信。張煦在美國共學習4年,第一年取得了碩士學位,第二年在紐約長途電信公司和機房實習,增長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當2年期滿時,由於成績優異,又獲得獎學金,開始在哈佛讀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磁控管負電阻特性分析》獲得了優秀的成績。
1936-194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先後獲科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1940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學成回國,開始通信科學的教學和科研生涯,任交通大學教授。在交通大學開設《無線電工程》和《長途電話工程》,開中國電信科技事業之先河。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年輕喪偶的張煦在茅以升家中與交通大學土木工程院院長李謙若千金李梅邂逅,張煦時為茅以升的秘書,茅以升受命主持出國人員派遣工作,張煦參與考試出題,他的才學和人品都深得茅以升的器重。是年9月15日,張煦與李梅喜結連理。
1956年,張煦隻身調往四川,參與創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家庭重擔全部落在李梅一人身上。
1957年,翻譯出版了《通信論簡述》,是國內首次推出的在資訊理論領域的優秀科技書。60年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興起與發展。
1965年,編著了《電晶體電路分析》、《載波機中電晶體電路計算原理》,是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第一本教材。
1978年,起回到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擔任電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名譽系主任。
1980年,開始講授“光纖通信原理”。編寫出版了《電晶體電路分析》、《數據通信》、《光纖通信技術》等10餘本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1985年,應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邀請,協同林宗琦教授前往出席歐洲威尼斯國際學術會議,併到倫敦大學參觀。
1986年,中國科學院在徵得國務院同意後由其技術科學部組織一些學部委員(院士)對國家建設的幾項重大問題提供諮詢報告,張煦受託研究“通信的合理結構”這項專題,他先在兩次學部擴大會議上發言,旋即進行調查研究,並在徵詢了國內有關專家的意見後,寫成了題為《通信技術、經濟與政策》的諮詢建議,全文長達5萬字。
1988年,以張煦等為首的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部“通信合理結構”課題組提出了“按照商品經濟規律改革中國通信管理體制”的專題研究報告正式上報國務院,從此引發了中國電信領域的新一輪快速發展,同年張煦受到國家科委、計委和經委的聯合表彰。
1994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前往出席光纖與無線國際學術會議。
2001-2002年,曾多次應邀前往上海市兄弟院校向青年教師和同學作大型學術報告。這包括上海大學通信學院、同濟大學研究生會、東華大學信息學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和上海海運學院,受到廣大聽眾歡迎。
2015年9月12日7時58分,張煦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2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張煦從事通信科技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更新教學內容,率先編寫相應的中文教材,不斷開拓科研新領域和出版新著,把通信學科中的新理論、新技術傳送到中國社會的許多方面,包括無償地幫助有關行業的電子、電信企業、工廠、研究所培訓人才和指導這些單位的設計生產和研究開發工作,在張煦的倡導和推動下,上海交通大學光纖技術研究所成立,張煦領導開展並參與諸如光纖光纜、光有源和無源器件、光電子集成、傳送及接收終端機、模擬電視系統及數字通信系統、光纖通信組網技術,以及相干光纖通信和密集波分多路光纖通信等課題的研究,這個以他創建領銜的光纖所後來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
張煦於1962年首次把“電晶體電路”引入中國大學課程,指導研製成中國首批電晶體載波機,被認為是中國第一批關於數據通信的系統教材。80年代初,張煦又率先為研究生開設了光纖通信原理課程,積極籌建光纖通信研究機構。
論文著作
張煦一生共編著、譯著著作和教材56部,公開發表文章400餘篇。
1952年出版了《長途電話工程》、《無線電工程》、《多路載波電話》教材。
60年代初期,編著出版的《電晶體電路分析》和《載波機中電晶體電路計算原理》是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第一本教材。
70年代初期,翻譯出版了《數據通信原理》、《數據傳輸》和《通信傳輸系統》3本美國名著。其中《數據通信原理》是國內第一本關於數據通信的系統教材。
80年代初,光繼而編撰出版了《光纖通信原理》、《光纖通信系統》兩本專著,還主編出版了《光纖通信技術》、《光纖傳輸系統設計》、《光纖通信技術詞典》3本書。
1995-2004年期間,八九十歲高齡的張煦還先後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四集、《譜寫科學人生》、《信息高速公路縱橫談》三集、《通信技術發展趨向》等九書。
人才培養
1952年首次講授“長途通信”課程,1962年首次講授“電晶體電路”課程,1967年首次講授“數據傳輸”課程。1980年開始講授“光纖通信原理”。
70年代初,數字通信技術初見端倪,一個替代原來模擬通信載波電話的趨勢正在形成。他又首次講授數據傳輸,80年代初,光纖通信技術在國外方興未艾,張煦又率先為研究生開設了光纖通信原理課程,積極籌建光纖通信研究機構,以他創建領銜的光纖所後來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煦先後培養出近千名高級科研和教育人才,如李樂民院士、趙梓森院士。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
社會任職
1940-1945年任重慶交通大學教授,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交通技術人員訓練所特約教授。
1949-1956年任交通大學電信系教授,兼任同濟大學、滬江大學和大同大學教授。
1956-1978年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上海市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人大代表。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原主任。
個人生活
和學術上的精益求精不斷探索相反,張煦在生活上卻是最簡樸的人。一雙老式的中國布鞋、一身半舊的中山裝,這就是張煦幾十年一貫的“行頭”。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慶之際,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回母校會見師生,坐在江澤民身邊合影的張煦,依然是這樣的穿著。晚年之後,張煦的生活更是簡樸到了“單身、單調、簡單”的地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授學生、閱讀書籍和撰寫科普文章上。
張煦對自己的生活克勤克儉,對學生卻關懷備至。從90年代開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貼和部分稿費收入,在電子工程系設立了“張煦獎學金”,資助貧困而成績優異的學生完成學業,先後有100餘名學生從中受益。有趣的是,張煦認為本科學生應該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因此在獎學金設立之初曾經規定,獲得獎學金的學生本科階段不許談戀愛,這在校園裡傳為趣談。“多做貢獻,少想享受”。
人物評價
張煦對中國通信技術的發展不遺餘力,被稱為“中國通信界元勛”當之無愧。( 香港大學校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高錕 評價)
《數十年奮鬥不息的中國通信元勛-張煦》,張煦是世界公認的光纖通信發明家。( 1997年7月7日 香港文匯報 評)
張煦先生是德高望重的科技泰斗,他一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和教育事業,傾其畢生精力投身於通信工程科研和教育事業!“勤奮思考,簡單生活”(High Thinking, Low Living)是他一生的座右銘和真實工作和生活的寫照。張煦先生的去世,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大損失,也是中國教育界和科學界的一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張煦先生,深切懷念張煦先生!張煦先生“志存高遠、愛國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中國通信界的元勛,中國光纖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通信工程學家、教育家、科學家。( 上海交通大學 評)
浩瀚歷史長河,巍巍星漢燦爛。在中國光纖通信事業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可以分明見到,有那么一顆光芒熠熠、照耀人間的“星”,有那么一顆毫不為己、一片赤誠的“心”——這就是張煦,這位老一代科學家、教育家,用他自己的人生歲月,寫下了最感人的篇章。( 安順學院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