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張江鄉位於上海市川沙縣境中部,距縣城8公里。東毗唐鎮,南連孫橋,西鄰北蔡、花木,北接金橋。面積19平方公里。張江地區宋隸華亭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年),析歸南匯縣。1911年,設遠北市(鎮)公所,1927年改遠北市政局,設治張江柵。1929年劃為南匯縣第七行政區,1930年改為第四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第四區建制,今地分屬張江、遠北兩鄉。1950年初成立北蔡區,一度設治張江。1950年6月,劃歸川沙縣,1957年撤區並鄉設張江鄉。1958年為大公社建制的張江人民公社,1959年析為現在規模的張江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成立張江鄉,轄12個行政村和張江、楊鎮2個集鎮。1985年全鄉共有6372戶,23487人。張江鄉主要水道有川楊河、馬家浜、呂家浜、創新河、黃家浜等,縱橫交錯,貫通黃浦與縣內諸水路,形成水上交通網。陸路交通,川北公路的塘川線和金張路的滬孫線均過鄉境並交會於呂家浜橋北堍,可西達塘橋和北至高廟;軍民路在鄉境南部與川北路中段銜接,可捷徑抵周浦,轉南匯、奉賢。
歷史人文
張江鎮舊名張江柵鎮,原名古桐里,歷來是張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現為張江鄉黨政機關所在地。相傳明隆慶年間有名張江者,於鎮東西置柵,故鎮名張江柵,今鄉以鎮為名。據光緒《南匯縣誌》載,清乾隆年間,已有居民廛肆二百餘家居此。1926年張江鎮裝有電話,並設夜市。至解放前夕有30多個行業,206家廠號店鋪及電氣、花邊等5個公司,工業有釀、碾、軋等棉糧加工和鐵、木、竹器等手工業。錢萬隆醬園特色曬油自20年代起已行銷四鄉各鎮,是本鄉聲譽卓著的土特名產。張江鎮老街在呂家浜兩岸。西柵口設水運碼頭和棉花加工廠,為附近四鄉棉花集散地。現鎮區向西延伸,拓闊川北公路闢為商業新街,路側有2~5層新樓群,老街主要商店大多移此,購銷兩旺,市況繁榮。四百多年老鎮,面目煥然一新。張江鄉農業是棉糧地區。副業生產,歷史上的青、紅腰菱和銅箍地栗為本地土特產。現香菇產量稱冠全縣。
社會事業
楊家鎮,舊名新興鎮,距張江鎮西北3公里。據《南匯縣誌》記載,成鎮於清乾隆初年。20年代川沙早期共產黨員林鈞曾在此新興國小(今楊鎮國小)任教。建國後,張江鄉農副工各業蓬勃發展,1985年鄉、村、隊三級工業企業有131個,職工8225人。張江絲綢繡衣廠生產的各類繡衣、服裝,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各國;張江機電廠生產的電動機,1984年獲縣“優良產品”稱號。198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7525萬元。張江文化、教育、衛生設施:有完全中學、中專衛校、國小、衛生院、影劇院,還有敬老院、福利工廠等。古建築華海堂10餘所廟院,先後已廢或改建,尚存張江鎮天保、太平橋和楊家鎮謝龍橋系明、清時所建。境內尚存百年以上廣玉蘭3株,200多年古臘梅1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