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鳳[越劇演員]

張桂鳳[越劇演員]

張桂鳳(1922.11.13-2012.3.4),越劇演員。浙江蕭山人。她在藝術上孜孜以求,好學不倦,唱腔剛勁質樸,善於刻畫人物性格,被譽為“性格演員”,其表演藝術稱為“張派”,成為當代越劇老生泰斗。她參加而被攝製成戲曲電視片的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李娃傳》、《西廂記》等,一生為越劇藝術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基本信息

生平

(圖)越劇女演員張桂鳳越劇女演員張桂鳳

張桂鳳,女,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22年11月13日出生於浙江蕭山縣坎山鎮。

1936年6月,入嵊縣招龍橋科班學戲,拜袁曾燦為師,工老生,兼習小生、花臉,因勤學苦練而冒尖。出科後參加越明舞台,演出於紹興、金華、蘭溪、常山等地,名聲初揚。參加月月高升舞台後,向徽班出身的邢勝奎師傅學習武功基本功,演出了武戲《關公顯聖》和功架戲《包公打鑾駕》等劇目,打下能文能武的功底。

1941年到上海,在東安越藝社任頭肩老生,拜紹劇名演員筱芳錦為師,學會了《二堂放子》、《斬經堂》等紹劇。

1942年轉到袁雪芬從事新越劇的大來劇場演戲。

1943年流動演出於上海杭州嘉興、湖州一帶。

1945年加盟雪聲劇團。

在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劇中,突破老生行當,出色地創造了衛癩子一角,蜚聲越壇。

1947年,參加了上海越劇十姐妹為籌款創辦實驗劇場和越劇學校聯合義演《山河戀》的活動。繼而加入范瑞娟傅全香領銜的東山越藝社任頭肩老生,兼任劇團經濟委主任。

1949年上海解放後,進入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上海市第一屆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

1950年隨團赴北京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第一次進中南海為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演戲。

1951年參加國營華東越劇實驗劇團。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扮演《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公遠,獲演員二等獎。

1953年投入彩色越劇藝術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拍攝。

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扮演《打金枝》中的唐皇,獲演員一等獎。

1955年轉為上海越劇院主要演員,曾赴民主德國蘇聯和朝鮮演出。

196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市第二屆人民代表、上海劇協理事。

1963年被評為上海市文化系統“三八”紅旗手。

1990年與范瑞娟、呂瑞英、陸梅英一起,攜帶《打金枝》等節目,參加中國民族藝術代表團,赴聯邦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五國演出。

2008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

2012年3月4日凌晨,越劇表演藝術家張桂鳳因病在滬去世,享年89歲。

徒弟

張桂鳳的傳人有王金萍董柯娣、章海靈、費祿姣、樂彩珍、張國華、張承好、吳群等、周勤等。

藝術特色

(圖)《二堂放子》劇照《二堂放子》劇照

張桂鳳組織唱腔的能力很強,能根據人物感情變化靈活運用各種曲調、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淒涼遼宮月》第六場中道宗猜疑皇后時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濤”這段[弦下腔],以尺調式、正調式、北調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組成,旋律豐富,節奏多變,唱腔深沉、粗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運腔又十分細膩。《李娃傳》中的“訓子”吸收了紹劇的音調,充分表現出人物激憤的情緒。

張桂鳳創腔時善於根據塑造不同行當、不同個性的人物的需要,採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選擇和運用不同的音樂素材。《淒涼遼宮月》中道宗唱的“眼前麗人賽觀音”這段唱,根據這位剽悍人物的特點和具體情境,吸收借鑑了紹劇的平陽調因素;《祥林嫂》中衛癩子的“東南西北全走遍”這段唱,根據人物不務正業、四處游晃的特點,繼承運用了越劇早期的平板唱腔。這樣做既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

演出作品

(圖)張桂鳳[越劇演員]張桂鳳[越劇演員]

張桂鳳1960年起曾多次到香港演出《金山戰鼓》、《西廂記》、《李娃傳》、《淒涼遼宮月》等劇目。

80年代以來,由她參加而被攝製成戲曲電視片的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情探》、《李娃傳》、《西廂記》、《打金枝》、《桃李梅》、《三看御妹》、《穆桂英》、《遼宮花濺淚》等。

1991年,她將其拿手的折子戲及片段,攝製成6集電視片《張桂鳳藝術集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