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張垣臣選派日本官費留學,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弘文師範學習。在日本,張垣臣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從事革命活動。1906(光緒三十二年),張垣臣畢業回國返籍,知縣朱遠綬只委以師範傳習所教習。張垣臣和冉景賢一起又相繼開辦石塘、白沙、竹峪、關壩、大沙、青花、大竹等二十所初級國小。1911年4月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張受傷返回原籍,被選為一區議員,並當選議事會副議長;年底,會同議長趙其屏、議員兼參事陳登林等積極支持同盟會員趙子淵、唐傳賢等為宣傳辛亥革命而發動的“太平反正”,驅逐知縣羅鄭成立知事公署,並任教育科長。1914年,移任警備隊長;1919年擢任團練局長。不久,軍閥割據,爭奪萬源戰事不己,張垣臣不願追隨軍閥,藉故退居後山坡,不問政事。
1933年,移居白沙鄉秦子坪。1936年,潦倒窮愁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