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學堂

弘毅學堂

弘毅學堂是中國武漢大學為培養中國未來“大師級人才”設立的學堂。該學堂是為了回響教育部“珠峰計畫”(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開設,將推動武大尖子生培養,更有利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弘毅學堂”取自武漢大學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弘毅學堂”取自武漢大學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

武漢大學在20世紀30年代校訓是:“明誠弘毅”,新校訓為:“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弘毅學堂”就是取自於此。

背景

珠峰計畫”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畫”,武漢大學是本省試點該計畫的唯一一所高校。這場大師培育“實驗”將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五個基礎學科開始。

學校將從這些學科的新生中選取部分進入“弘毅學堂”,為培養“大師級人才”做出嘗試。

機制

“弘毅學堂”會在新生入學的時候接受學生報名,然後由專家進行考察篩選,選拔80—100人人讀。

進入“弘毅學堂”的學生需要有研究型素質和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後他們只需要修滿120分,而其他學生畢業則需修滿175分左右。但是相比於普通學生而言,每一學分的獲得更難一些。

對於“弘毅學堂”的學生而言,考試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對於“大師級領軍人物”培養計畫下的他們,在學習中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培養創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弘毅學堂”採取“滾動制”形式,原則上可以讀到博士,但是也可以自願離開或因為一些原因而被請出“弘毅學堂”,由另外同學補充進來。

前景

“弘毅學堂”目前(2010年6月)沒有人文社科學科人才的培養計畫。這一設定基於數理化生等學科更具有通用性的考慮,而人文社科人才培養與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和國情都有關。

對人文社科人才的培養,武大曾經做出過人文科學實驗班、國學班等嘗試。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和探索後,“弘毅學堂”有望逐步將人文社科人才培養也列入計畫。

評價

“珠峰計畫”一出,北京市一位著名教育專家曾表示,從本科新生中選取好苗子重點培養,將來去當大師、拿諾貝爾獎,這種思路不符合教育規律,因為一個人的發展從本科階段不太容易判斷出來。

對於“弘毅學堂”,武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胥青山教授表示,藉助“珠峰計畫”,武大有了尖子生培養計畫,不論這個計畫能否達到培養“大師級人才”的目的,都會對於該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推動作用。

國學考試涉及廣泛

2010年12月18日,一場特殊的考試在武大舉行,四頁紙的試卷全部是繁體字,內容涉及四書五經,還包括給一段沒有標點符號的文字斷句。原來,這是武大“弘毅學堂”國學班的招生考試。參加考試的近60名大一新生,有不少人一拿到試卷直發愣,原來滿紙都是繁體字。試卷內容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識,比如“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常見是哪些分法”、“明末清初三大儒”、“宋代理學家中著名的二程兄弟是哪兩人”等等。對考生難度較大的當屬斷句,試卷要求給四段文字施加標點並解釋文意。試卷總共150分,其中寫作占50分。不過,寫作類似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據提供的三段材料,任選其一寫一篇文章。材料均取自古代經典。參加考試的武大數學學院小張同學說,他比較喜歡國學,但平時接觸繁體字不多,儘管高中讀了不少經典,但許多常識性內容都忘記了,考得不甚理想。據介紹,武大“弘毅學堂”是我國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實驗項目之一,國學班是該培養實驗計畫中唯一的人文學術實驗班。國學班以“中國古典學”為核心內容,以培養從事國學研究的高端學術人才為目標,進而塑造文質彬彬的文化人格和以“士操”自律、以“君子”自任的人生品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