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誠弘毅

明誠弘毅

明誠弘毅,是國立武漢大學的 校訓,出自中國古代的兩部儒家經典《中庸》與《論語》。

簡介

國立武漢大學校訓(1928-1952)為:明、誠、弘、毅

意義

1)引經據典,內涵深厚

我校在國立武漢大學時期的校訓“明誠弘毅”,其前後用語分別來源於中國古代的兩部儒家經典——《中庸》與《論語》。其中,“明誠”語出《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這幾句話內涵極為深刻、複雜,不少專家學者對此的研究與詮釋也不盡相同,若僅就其字面含義用現代漢語加以簡單解釋,“明”就是說要明白道理,“誠”就是說做人要真誠。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便是教化的結果。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

“弘毅”語出《論語·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中曾釋之曰:“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至其遠。……程子曰:‘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又曰:‘弘大剛毅,然後能勝重任而遠道。’”

從儒家經典中擷取名言佳句,並將其凝練成一校之訓,充分體現了學校對本國傳統文化的高度尊重與虛心繼承,而這又反過來為學校自身的歷史文化積澱增添了厚重的砝碼。

2)言簡意賅,高度凝練

國立武漢大學校訓雖然只有短短四字,卻字字珠璣,高度概括,言簡意賅,言近旨遠。“明”即明曉事理,系對學問、智識的要求;“誠”即內心真誠,系對德行、品質的要求;“弘”即抱負遠大,系對理想、志向的要求;“毅”即剛毅堅強,系對意志、毅力的要求。在如此少的篇幅之內,竟能表達出如此豐富和深刻的意蘊,實在是令人嘆服不已!誠如某些武大學子所言,如果一個人真能努力做到“明”、“誠”、“弘”、“毅”這四個字,我們還能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嗎?!

此外,與武漢大學現行的“四詞八字”校訓相比,“四字四詞”的老校訓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更是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前所述,所謂“自強”,其大體含義實已包含在“弘毅”之中;而與內涵更加豐富的“明誠”相比,那所謂的“求是”、“拓新”,不過是治學的具體態度與方法論罷了。兩相比較,高下立見!

3)形式完美,音律和諧

在“明誠弘毅”的老校訓中,“明誠”與“弘毅”的出處雖然不同,然而搭配起來卻是如此美妙和諧。其中,“明”和“誠”出自一處,相互對仗;“弘”和“毅”出自一處,也相互對仗;在互相搭配、合為一體後,“明誠”與“弘毅”同樣是相互對仗!如此工整與和諧的對仗形式之美,在中國大學校訓中實屬罕見!除了形式上的完美之外,老校訓還具有韻律上的美感。“明誠弘毅”四字,讀起來琅琅上口,頓挫有致,也非常便於記憶和傳播。

4)個性十足,獨一無二

最後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明誠弘毅”的四字校訓,不與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的校訓相重複或雷同!就具體的用字而言,其他兄弟院校的校訓,或有與此校訓重複一、二字者,但重複率則相當之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就整體而言,這條校訓絕對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可謂充分體現與彰顯了武漢大學個性魅力,從而將武大獨特的文化傳統、精神遺產與基本校風,與其他兄弟院校較好地區別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